王君
图画书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书,是图文交融、相得益彰的一种书籍表现形式。在图画书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它已经成为幼儿生活中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由国内外著名的作家和画家创作并曾获国际大奖的经典图画书,其角色造型、场面设计、绘画语言的运用,及其出色的创意、联想,幽默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众多可借鉴的优秀美术资源。
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如何借助图画书中优秀的美术资源来开展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让美术欣赏活动更为幼儿喜欢与接受,是我们不断思考与尝试的问题。
一、借助图画书,培养幼儿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
1.图画书中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让美术欣赏更有趣
图画书的艺术风格一般分成八类:具象派艺术、印象派艺术、表现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民间艺术、卡通艺术等。如《小蓝和小黄》,是一部抽象派作品,作者摒弃了常见的具象,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似圆形的抽象的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在四十多页的白纸上只有一群五颜六色的色块滚来滚去,既抽象又晦涩。在外人看来,这实在是太大胆、太前卫了,但结果却恰恰相反,孩子们轻而易举地接受了故事,而且读出了它们的喜怒哀乐,还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幼儿不仅读懂了故事,而且也理解了抽象画。像这样的资源还很多:获凯迪克奖金奖的《夏日海湾》,作者用美丽的水彩画给我们描绘了一段悠闲而又充满了大自然神秘感的小岛生活。画面中光影与色彩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印象派的特征。《谁来我家》《凝固的时间》《梦想家威利》等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子。从这些优秀的图画书中挖掘出美术知识进行欣赏教学,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艺术风格。
2.绘本中绘画技巧的丰富性让美术欣赏更生动
凭借不同的媒体,儿童绘本有太多的表现技法,除了铅笔画、蘸水笔画、版画、水彩画、油画、压克力颜料画,还有照边拼贴以及剪纸等。正是这种多样化,才让图画书拥有了迷人的外貌,更使图画书成为美术教学的资源宝库。而在阅读这些优秀的图画书时,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绘画技巧的丰富性,这种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让美术欣赏活动霎时变得生动起来。
二、借助图画书,培养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力
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让幼儿接触较多的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典的图画书就能很好地满足幼儿这一需要。比如在培养幼儿色彩感知能力时,我们就借助许多经典的图画书来开展。
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即对色彩的辨认能力是极其初级和简单的,也就是说,他们仅仅对最主要的色彩,如,黑、白、红、绿、黄、蓝有最原始的感知和辨识,对于介于这几种主要色彩的中间色或过渡色就很难辨识。通过图画书阅读,可以拓展幼儿对色彩多样性、复杂性的感知和辨识,使他们的色彩辨识能力得以较大的提升,并使各种色彩与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的景物联系起来,初步对色彩的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有所了解,这就为进一步使幼儿可以用更多的色彩表达自我中心的景物和情感提供了初步的条件。
每个绘本都有不同的内涵和情感,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我们辅以多媒体、图片、幻灯、动漫等形式,引导幼儿感受绘本故事的内涵。理解绘本应把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孩子大胆表现自己对绘本故事的体验后,教师对幼儿的直觉体验进行提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选取了《黄雨伞》《小黄和小蓝》《乱七八糟的变色龙》《彩虹的尽头》《花格子大象艾玛》等图画书,引领幼儿阅读,感受图画书的色彩美。幼儿通过阅读,不仅能敏锐地辨别颜色,更能体悟到不同颜色所表达的不同感受,如,冷、热、欢快、沉重、明亮、灰暗等。
三、借助图画书,激发幼儿美术中潜在的创造力
美术欣赏活动不单单是引导幼儿观察、临摹,更重要的是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大胆地表达与创造。美术作品是开放的,虽然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前,会对作品的意义进行预设,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必须接受这种预设,他们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必须要让幼儿多看、多感受,他们才能在创作时想别人所未想、画别人所未画、做别人所未做的。
我们平时经常选取一些形象夸张、色彩明快、充满想象的图画书让幼儿进行欣赏,如《幸福的鳄鱼和长颈鹿》《色彩斑斓的变色龙》《大脚丫跳芭蕾》等,通过对这些图画书中夸张的形象、情节等的欣赏,拓宽幼儿的思路、眼界,帮助他们进行艺术的迁移。
图画书为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带来了朝气,那些美好、柔和、层次、各种各样色彩的变化,提升了幼儿的审美眼光,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想象,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享受着美妙而绚丽的艺术天空。
参考文献:
[1]贾红梅.图画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5(12).
[2]王蕾.图画书与美术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