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先慧
摘 要:“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永远充满“?”
关键词:问题;怀疑;创新
人类知识离不开“?”,“?”可以引导人类进步,爱因斯坦的名言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追根究底地问问题罢了。众所周知,儿童生来钟情于问号。“什么”“为什么”是两个充满魔力的词,它们是孩子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钥匙。因此,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育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只有在“为什么”的情境中,思维才开始启动,在“怎么办”的情境中思维才能开始深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如:“陶校长的演讲”一课,在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陶校长是如何问健康的?为什么要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我再顺势点拨,更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学会讨论、合作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
讨论可以使学生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学生在讨论中可以明理长智。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往往能使其深受感染,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一个个让你惊喜和意外的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组讨论、班内交流、互相合作、交替补充等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从中受益,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完《变色龙》之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此时,我没有急于总结,而是不失时机地把“提出问题”的“绣球”再次抛给学生。“真的没有吗?下面让我们再来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小学生年龄小,天真活泼,爱发表意见,讨论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形式。果然,不一会儿,学生就有新疑问了。“老师,我们这组有一个疑点‘变色龙的颜色究竟是依据什么而不断变化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学生一个个有挑战性问题的提出,把这堂课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三、构建成就动机是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
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能被老师认可。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价值大小,都应宽容处之、妥善思考、及时鼓励、及时表扬,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来表达自己的赏识之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如,有一次,上《推敲》这一课,出示课题后,我就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看了课题后,你们想知道诗词的哪些知识呢?”也许是因为后面坐着许多老师听课,心里紧张的缘故,问题一出,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时,我没有放弃,而是用信任的眼光注视着他们并说:“同学们,不要紧张,你想说什么就站起来说,老师相信你们。”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慢慢地举起了手,但一会儿又放下了,这样反复了几次,还是勇气不够,于是,我再次用信任的眼光看了他一下,并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终于站起来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想知道贾岛为什么要对他的诗进行推敲?”“问得好。”我高兴地说:“同学们,我们为这位同学能提出第一个问题鼓掌,更为他的勇气鼓掌。”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鼓起了掌。这位同学呢,当然非常高兴。这时,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想知道贾岛是谁?”“老师,我想知道《题李凝幽居》全诗”……“数子千过,莫如奖子一长。”给学生善意的表扬,让学生获得内心的满足,交给学生信任的钥匙,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大门。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教师和书本,敢于向老师和书本质疑。课堂上,我充满信任亲切的微笑拉近了我与学生的“心里距离”。“你还有别的解法吗?”“谁愿意来帮一帮老师?”“说得真不错,老师真高兴!”类似这样鼓励的话语是我惯用的“口头禅”。
俗话说:“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会了学生提问题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受用终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永远充满“?”,只有这样放手让学生去提问,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学习责任感才会增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充分体现因人施教、因人施学的原则,学生的思维潜能才得以释放。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成.让学生永远充满问号[J].青海教育,2004(4).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