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推波助澜”,让自能课堂更高效

2016-12-12 22:26恽承恺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萧红祖父交流

恽承恺

自能课堂意在提高学生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观点与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小先生制”不谋而合。陶行知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应从知识的传授、灌输变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时下自能课堂中,教师逐渐转变了观念,从课前预习、课堂反馈,到小组讨论、答疑解难,再到练习设计、成果分享都做到了大胆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自由,课堂的开放,争相成为课堂中的“小先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课堂时间不够用,学生研讨反馈知识点散乱、目标偏离,甚至是自主学习重形式而缺乏实效等现象,面对此类问题,笔者认为教师的指引和梳导在自能课堂有效推进中显得尤为重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自然“推波”,顺势而为

自然就是顺应教学发展的过程,不着痕迹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理解更到位。王尚志教授曾经说过“好教师帮助学生不漏痕迹,学生还以为是自己想出来的。”

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时,学生交流词语预习,当交流道“趿拉”一词时:

生1:趿拉是指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

师:这是字典中的解释,你知道生活中趿拉着鞋是什么样的吗?

生2:我知道,就是鞋不好好地穿,然后踩着后跟拖着走。

师:你能演示一下吗?

生1:(演示)

师:如果一个人这样趿拉着鞋走在路上,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3:特别邋遢!

师:所以,当小女孩儿看到这样的爱因斯坦时,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

生4:邋遢,不修边幅。

教师顺应学生的交流思路,将书面理解生活化,使“趿拉”这一词语的理解更具体更明确。紧接着教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继续顺势而为,由一个动作引出一个形象,抓住这个词就让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初见时邋遢形象跃然纸上。简单的师生对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义深刻,为后续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适时“推波”,因时而动

及时是指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于关键处适时点拨,将学习推向深入。

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学生交流体会表现园子中的自由快乐的语段时:

生1: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你发现这段话有什么特点?

生1: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句式。

师:找找看,文中还有类似的句段吗?

生2:“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师:在读读这些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3:感受到在这园子里特别的自由自在。

生4:感受到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特别的快乐无忧!

……

师:作者萧红运用这些排比短句,把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无忧完全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就把这种句式称为“萧红体”。在她所写的这本《呼兰河传》中,就运用了这种表达手法,课余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品一品。

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生成,果断展开深入探究。很显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再仅仅停留在句诗的朗诵和仿写上,而是从一段话到几段话,由句式上升为文体,用一篇文引出了一本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深刻而广阔。

三、有序“助澜”,切中肯綮

有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不应是点状的,而应是有序列的。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熟记于心、教学重点明晰于胸的基础上,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中进行有序的点拨,让学生原本无序的交流转变为教学环节推进的高效。教师要从学生怎样学效果更好的角度思考如何引导,使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序列相契合,促进学生的认知逐步走向深入。

学习《螳螂捕蝉》一课,许多教师会以“少年是个怎样的人?”为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的不同,往往对少年形象的概括比较零散,而且不够深刻。于是,在学生研讨初始教师就有序介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会发现少年的聪慧体现在劝谏方法的巧妙——用故事劝谏。这时教师提问:“如此巧妙的方法,可少年为何不在朝堂之上讲故事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再次读文思考,发现了少年劝谏的时机巧妙——避开矛盾冲突。教师再次提问:“花园的确是一个让人心情愉快的地方,可是少年为何不一见面就讲故事呢?”又是重锤一击,学生再一次读文思考,进而体会少年劝谏的语言巧妙——循循善诱,点到为止。这时,少年的巧谏、智取一目了然,少年审时度势、智勇双全的形象也逐渐清晰了。

有序的引导,避免了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有序的引导,避免了学生“萝卜烧萝卜”的低效浅层次的讨论。通过教师的有效介入、点拨,学生的思维有层次地展开,学习活动也有层次地步步推进,使课堂更有节奏感。

智能课堂的有效实施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更需要教师自然适时、有序深入的“推波助澜”贯穿始终,这样才能实现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智能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陈本益.探索汉语诗歌节奏的一个思路[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1).

编辑 王洁琼

猜你喜欢
萧红祖父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祖父瓷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祖父的一封信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鸡犬不宁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