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练笔的指导策略

2016-12-12 20:25刘家朝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写作文常态课外

刘家朝

语文学科的难点是什么?学生最怕的是什么?很多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是“作文”。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体会更深,每次写作文,学生都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结果所写内容枯燥无味,叙述单一,篇幅短小,常常虽有“例文”导航,但新意难觅,千篇一律。那么多学生为什么不愿甚至害怕写作呢?除了学生没有写作动力,为写而写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写得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明确提出,中高年级“课内习作每年16次左右”,然而不少教师也仅仅只完成“16次左右”。少并不意味着精,勤写,多写,亦能生巧。管建刚老师的“学生人人爱写作文,人人能够享受写作的喜悦”常常与勤写多练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可以只学不讲不写,也可以只讲不学不写,但这样的人有所建树者很少。对于小学生来说,“说”与“写”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小学阶段训练学生讲出来、写出来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讲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写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而写主要是通过练笔来实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练笔呢?

一、课内多练习

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对于每篇课文的学习,老师都会深入地“精耕细作”。倘若在课文中来回走上几遍,学生和老师难免会有所感悟,及时寻找“话题”,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信学生感受会更深,这时教师及时引导,把“话题”化为“写作点”,由“讲出来”变为“写出来”,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学生在激动、兴奋中会欣然向往,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学生由“想说”到“想写”,需要教师“退一步”“让一步”“缓一步”,寻找切入点,鼓励学生常说、常写,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善说、善写。比如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时,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模仿对文中樟树的描写,练习写另一种植物,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写作方法上也最好用上借物喻人。

二、课外多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也就“胸有成竹”了,自然也就有“米”下锅。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积累从何而来,要多读课外书籍,要涉猎广泛,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摘抄优美词句,理解并背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读书是一种不断学习的过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自然会厚积薄发,学生也就不会害怕写作了,对“写作文”望而生畏的心里也就会慢慢消除。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她一学期要教95篇课文,而我们大部分教师仅仅只教课本上的20几篇课文,事实证明霍老师的这种行之有效的做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极大地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要求明确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乐于”“自信心”从何而来,需要学生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课外多积累,积累多了,也能更好地反作用于课堂,变得能说、会说、想写、乐写。

三、平时多动笔

生活中,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这些事都或多或少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孩子关注的事是什么?有什么想法?这些都可以让孩子说一说、写一写。说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开始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可写,如记流水账,日子长了,再写同类事物,会有更多的发现,更细的描写。另外,身边所处的优美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活,看到的植物、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小处“记事”触景生情,大处“论事”见景生情,多动笔,可短可长,记录点滴生活,相信孩子会有长足进步。

从“善说”到“善写”,更需要教师的“善为”。让学生“讲出来”,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需要经验积累,寻找可寻规律,提取可用策略,形成可复制方法,争论、批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并加以完善,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吗?

四、“写出来”要成为常态

近日再读《江苏教育》第8期(2015)“教育管理”版专题“新常态教育”,感慨良多,收获颇丰。从教育的角度看“新常态教育”,需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创新研究,才能有所作为。

新常态教育需要改变观念。毋庸讳言,当下教育仍以“应试”为主,“凡考的必教,凡不考的可以不教,甚至不教”。不少教师在应试中“出彩”,成为“王”者,而常常沾沾自喜,已成为“常态”,这种“常态”已成为“病态”。在此观念影响下,学生学得疲惫,教师教得辛苦,而这样的教育无人能逃、无人能避,又无人不怨、无人不恨。因此,新常态教育需要改变观念: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多样化成才。

新常态教育重在创新研究,习惯与惰性是阻碍创新的重要因素。人们对切苹果的方法并不陌生,总是习惯性、循规蹈矩地从上往下切,把苹果一切两半,却很少尝试拦腰切。新常态教育需要打破“常规教育”“非常规教育”,重在创新研究,不能以教材为中心教教材,要以学生为中心用教材教。探寻一条自己的“最佳路径”,应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叶澜的“新基础教育”,以及李希贵的“新学校行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新常态教育正不断“丰满”,他们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新常态教育,应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见,新常态教育是从“非常态”走向“常态”,需要的不仅仅是改变观念,还要积极探索,创新研究,才能有所作为。让学生“讲出来”,在课堂上言语的表达——说出来,已经从“非常态”走向“常态”,而“写出来”应成为新常态教育,不能让“写出来”成为一种形式或一种任务,更不能为了“习作”而去“写作”。

我们要学生“讲出来”,但我们更需要学生“写出来”。练笔是学生“写出来”的书面形式,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揣摩,细心寻找,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让学生多读多说,勤练笔,多为学生创造“写出来”的机会,虽然学生年龄较小,也能写出“精彩”,相信孩子会有“出彩”的时候。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写作文常态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写作文的烦恼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写作文等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