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莹
一、情景回放
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高高兴兴地进入各自选择的区域开始活动。今天选择去阅读区的只有两名幼儿:彤彤和乐乐。他们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为区域活动的开始而兴奋,也没有很快进入阅读区,而是站在一边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其他活动区的小朋友。过了大约3分钟,他们才慢慢走进阅读区,无所事事地转悠着。又过了近5分钟,乐乐提议:“我们看书吧。”“好吧。”彤彤凑到书柜前开始选书。她漫不经心地在书柜上扒拉着,不时拿出一本书看看封面,又放回去,再拿一本书,又放回去,一连拿了十多本书后,才选定了一本书,坐到靠墙的小椅子上开始阅读。可是,她匆匆把书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每一页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5秒钟,总共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看”完了一本书。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选书。乐乐的表现和彤彤差不多,期间两人还不时凑到一起聊天或是打闹一下。就这样,在经过了六、七轮的选书和“看”书后,区域活动结束的音乐声响了,彤彤和乐乐高兴地从椅子上一跃而起:“结束了,收了!”飞快地把手里的书往书柜上一塞,离开了阅读区。在50分钟的活动时间内,彤彤和乐乐都看了大约七、八本书,但真正坐下来阅读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了观望、选书和聊天嬉戏上。
二、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对周边农村幼儿园的观察,目前在农村幼儿园当中,在阅读区的环境创设与图书投放、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水平、教师的阅读区指导策略上都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如下:
1.环境创设与图书投放
阅读区是几乎每个班级都会设置的区域,但是相对于其他的活动区,目前农村幼儿园阅读区的创设相对太简陋了一点:一般就是一个开放的书架,投放几十本图书,几张小椅子,1~2张桌子;在图书的投放上比较随意,优秀的绘本、与当前进行的主题相关或者与幼儿当前的兴趣相关的图书投放不足,对图书的年龄适宜性、层次性、多样性很少考虑;图书的陈列没有精心的设计,而是整齐划一地摆放在书架上。不能做到定期更换图书,在一学期甚至一年当中投放的图书毫无变化的现象都很普遍。
2.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水平
总体来说,农村幼儿在阅读的兴趣、习惯等方面都很欠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与家长的观念与习惯有关。农村家长大多没有阅读的习惯,因此也没有定期为孩子购买图书、陪孩子共同阅读的习惯。有少部分家庭会为孩子购买图书,但受自身观念的影响,一般以《认蔬菜》《认水果》等倾向于识字类的和《三字经》《唐诗》之类的图书比较多。对幼儿的阅读大多不提供任何指导,任其发展,很少有家长会指导孩子阅读或是进行亲子阅读。其次,与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有关。许多教师对于阅读区的关注不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似乎阅读区是不需要指导的;另外有些老师想要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却不知道该怎样指导,不知道如何在兼顾全局的情况下做好阅读区孩子的个别指导。指导的缺失导致了幼儿阅读水平长期处于一种滞后甚至停滞的发展状态,幼儿不会看图书,看不懂图书,无法与图书之间建立积极的互动,自然更谈不上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了。
因此,总体来说,许多班级的阅读区就成了一个“鸡肋”,很少有幼儿愿意去,勉强去了也很难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或是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我们的尝试
1.创设温馨、舒适、多样化的阅读环境
我们首先从整个阅读区的大环境着手,运用纱幔、蚊帐、帐篷、纸箱、地毯、布艺小沙发、小摇椅、毛绒玩具等,营造出类似居家的温馨而又私密的阅读环境。孩子们可以三三两两坐在地毯、小沙发上共同阅读;也可以独自躲在小帐篷或是纸箱改造的私密空间里安静阅读;或者躺在小摇椅上一边舒适地摇晃一边惬意地翻阅着图书,甚至只是将书本放在肚子上,闻着书香,看着正在阅读的同伴,享受这份属于阅读的安逸时光。
2.投放符合幼儿兴趣与阅读水平的多样化的图书
首先,我们盘活园内现有的图书,根据所适合的年龄段、相关的主题进行调配,分类分批投放。其次,购置、投放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优秀绘本,如小班的《好饿的毛毛虫》《小篮和小黄》,中班的《小猪变形记》《我家是动物园》,大班的《幸运的一天》《爷爷一定有办法》等。再次,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设计和自制图书。如将小朋友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照片形式记录下来,编辑、打印、装订成图书;或是围绕一个主题,请小朋友以照片或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再将大家的作品汇编成册。对这类自己作为主人公和作者的自制图书,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3.丰富适于幼儿进行阅读表达的辅助材料
在阅读区放置手偶、布偶及相应装扮物等道具,幼儿在感知阅读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提供的道具进行表演,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理解和再创造,并通过表达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兴趣和理解。
4.尝试多样化的阅读指导方式
(1)通过集中阅读和阅读分享引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2)通过多媒体手段支撑幼儿的阅读。为了便于对幼儿进行个别阅读指导,我们尝试使用了录音机、点读笔、平板电脑等多媒体手段。
(3)通过好书推荐和图书漂流提升家长指导孩子亲子阅读的能力。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