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会 张春晖
实施创新驱动 引发蝴蝶效应——北重集团“职工创新工作室”引领职工创新纪实
□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工会 张春晖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推进工作是工会工作的亮点和品牌,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更是以劳模、高技能人才、职工为主体的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经营转型升级,其示范引领及骨干带头作用的有效发挥。北重集团工会在近两年的探索实践中,职工创新工作室已遍地开花结果,成了弘扬劳模精神、培育企业蓝领、开展技术攻关、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的重要平台。
目前,公司已成立40个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劳模命名的28个,以科技和高技能人才命名的12个;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获得自治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个。其引擎的带动效应,使众多创新成果获奖,4个项目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9个项目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学技术进步奖、3个项目获包头市科学进步奖、52个项目获本企业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技能人才辈出,全国技术能手8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9人,内蒙古自治区技术能手1人,内蒙古自治区金牌工人4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技术能手11人,兵器、集团级科技关键技能带头人59人。
郑贵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凭借超凡技艺,攻下了世界首台首套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关键部件加工难题;进行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达130余项,节约资金510万余元。2012年8月,以郑贵有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批,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团队(兵器首席技师1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三级技能带头人8名),以“细长丝杆的车削技术”、“圆锥切削法”、“多头蜗杆快速精加工技艺”精湛技艺著称,发挥整体功能,集智攻坚,解决了诸多机加技术难题、参与了多项工艺攻关、赢得了多领域创新成果,共完成攻关课题51项,取得攻关成果46项,总结创出最佳操作法15个,提合理化建议561项,采纳实施337项,培育生产骨干、技术尖兵12名。
“金国富”创新工作室在非公路矿用车液压缸制造领域中的技术攻关、小改小革、发明创造方面作为凸显。担当液压缸事业部首批技能带头人的“金国富”,在工件磨削加工,尤其是镀络件磨削方面具有丰富实操经验,曾为北方股份公司完成第一台抛光机改造任务,制作取断丝锥电火花机,解决了磨床尾座顶尖套漏水及主轴漏油问题,此项目减少了设备故障率,有效利用了闲置设备,促进了新技术应用。公司就此建立以金国富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长期以来,液压缸事业部车床、磨床使用的“顶尖”都从国外进口,进口件价格昂贵,均价在3万元以上,从降低采购成本的角度出发,“金国富”创新工作室主动请缨,承担起自制顶尖件项目攻关,以替代进口。他们将这个项目列入了工作室履职责任书中。这支队伍从前期项目论证,到对各种结构件优劣进行分析,再到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图纸、试制攻关,最后一举装配成功。经试验,精密程度远超进口件水平,仅一年完成批量Φ100 到Φ300“顶尖”,为北重集团公司节创30余万元,且原材料是回收再利用。数据显示:这个创新工作室,近年完成创新项目36项,其中攻克CWK1600卧式加工中心主轴箱渗漏问题,节约成本60余万元;抛光机增速改造、废旧车床自制珩磨机更新,提高工效2~3倍,节创价值百万余元。
“李长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敢于探索,创造了铸造领域新奇迹。由劳动模范、科技与关键技能带头人组成的15名精兵强将在铸造、铸铁工艺攻关、工艺创新和解决技术瓶颈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针对制约生产进度的窄口及加工难度大的关重产品,他们在职工中以“点题征集、承诺改善”形式寻求良方,强强联手、集智攻坚。2015年,改进关重大型铸铝件冒口工艺,其产品一次加工、打压合格率由原来2%提高至80%;通过改进优化某军品精铸件焊接工艺,大大提高工艺出品率达66.9%,焊接量提高两倍;通过更新改造中频炉熔炼,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优化模料配比,提高铸件质量;通过改进铸件铸造工艺方法,提高了产品一次合格率等。特别是成功研发将定型产品的铸件均改为金属型铸造,试制后铸件的一次打压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95%,增加效益6万余元。与此同时,该创新工作室以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为平台,依托职工自主管理、团队学习研读,颠覆了传统学习方式。以劳模、技术尖子为领军人物,根据创新项目、技改项目、攻克难题等组织团队学习体验,通过定期定时交流研讨,让参与者不知不觉地融入团队,做到了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实现了知识共享、同步提高,培养锻炼出一批新的高技能人才。
“曹正常”创新工作室担负着北重集团无损检测专业的技术创新与课题攻关。
工作室由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员高工、工程师、技术员)、工人、技师组成,负责人曹正常为高级工程师,兼任兵器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质考核与鉴定委员会培训教师、内蒙古无损检测学会常务理事。在实践中,这个创新工作室紧密结合实际,攻坚克难,发挥技术保障服务优势。最具代表性是:自主设计制作“2505周向射线机探伤机定向窗口”,降低了射线检测周向360°曝光对人体造成的辐射伤害,并可以做到定向曝光,实现了一机两用。他们立项研发成功的“高温合金挤压棒料的超声波检测方法”为北重集团研发新材料、新工艺开辟了绿色通道。他们的《喷管奥氏体不锈钢的超声波检测方法研究》的学术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P91P92高合金钢挤压坯料超声检测技术研究项目”及制定出的《高合金钢挤压坯料预先超声检测技术操作规程》,对新工艺实施效果给予早期监控,制造过程实现了提前控制、有效预防,降本增效。“某军品超声波C扫描检测技术研究”的立项研发,其检测技术成果实现了持续改进。
与此同时,该创新工作室始终秉承培养技术骨干理念,着重加强对新生代技术人才的实践锻炼,以高带低、以老带新,指导帮促职工掌握多门类检测技术,为检测部门培养输送人才。
“赵立平”合理化建议创新工作室,自2012年挂牌以来,以引导职工参与群众性创新改善活动这一特点著称北重。
这个创新工作室由17名生产技术骨干、班组长组成,担当起班组合理化建议活动的推进实施重任。他们以解决生产窄口为目的,定期和不定期提出研究课题,并将制约生产进度的窄口及加工难度大的科研产品作为主攻目标,以全员提案、点题征集、承诺改善、高手在民间等形式寻求良方,集智攻坚、实施改善。通过组织和发动职工群众开动脑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引导职工发现问题、寻找“点子”、确定课题、解决难题、实施成果推广与应用等,使集体智慧在工艺攻关、工艺创新、升级改造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了班组的自主创新和精益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以技能演示、先进操作法、技术培训等形式,促成生产一线职工学技术、练本领、搞革新和推广成果。劳模、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得以有效辐射,强力发挥。据统计,2015年征集合理化建议提案519项,采纳实施476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余万元。
伴随着改革发展进程,北重集团工会跟进形势,发挥工人主力军作用,打造了具有特色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并形成了引人瞩目的“蝴蝶效应”,实现了创建工作集群化发展,提升了职工队伍技能素质,实现了职工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最佳结合,为集团公司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图为刘岩松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共同研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