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荣
瓷器的刻瓷装饰
吴树荣
用特制刀具在瓷器表面刻划、凿镌各种绘画、人物形象和图案,使无光的画面与光亮的瓷面相互映衬,让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既有金石味,又有笔墨韵的艺术效果的刻瓷装饰手法,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体,集笔、墨、色、刀为一身的中国传统艺术。
瓷器;刻瓷;装饰
我国的瓷器,都离不开艺术性的装饰,只是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瓷器的装饰,基本上都是以彩绘为主的装饰形式,这些装饰形式多是在瓷器的表面彩绘花卉、山水以及人物图案,以增强瓷器的观赏性和艺术品位。用彩绘手法的瓷器装饰形式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其中流传于世的代表性作品相信大家也是见得很多的。但是,用特制刀具在瓷器表面刻划、凿镌各种绘画、人物形象和图案,使无光的画面与光亮的瓷面相互映衬,让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且达到“触有手感、观有笔墨”,既有金石味,又有笔墨韵的艺术效果的刻瓷装饰手法,可能大家见的比较少。这种在瓷器、瓷板、瓷盘上刻凿而成的特殊工艺装饰形式刻瓷装饰,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体,集笔、墨、色、刀为一身的中国传统艺术。
据史料记载,这种刻瓷艺术起源于十八世纪,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与其它陶瓷艺术门类相比,显然时间不长,但是它的萌生与远古时代的甲骨刻字、青铜铸雕,秦汉时期的刻剥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木雕、牙雕、石雕及瓷器等装饰艺术手法,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新石器时代后期的瓷器划纹,汉唐及宋代期间瓷器的刻纹及镂空艺术,具体到潮州笔架山宋窑的划、刻瓷器,都可以从中看到这些刻瓷艺术的雏形。但是,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进行雕刻的刻瓷,是从清代初期开始的。据记载,清初,在民间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等艺术表现力均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统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在皇宫中设置了“造办处”,专门用于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当时的皇上非常喜欢在自己特别赏识的瓷器上题诗写字,用以寄情抒怀。宫庭中的艺人为了使御迹能永久保留,就想办法将墨宝刻于瓷器之上,刻瓷由此而产生。这种方法由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加上艺人的不断摸索和尝试,手艺日益精进,使镌刻书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这个时候开始有人尝试用刻刀在瓷板或其他器皿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且形象栩栩如生,刻瓷艺术也因此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新的瓷器装饰艺术。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非常流传,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门瓷器雕刻的本领。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这门独特的技艺逐渐失传。到解放后,刻瓷技艺这项绝活已经很少有人掌握了。得益改革开放的春风,刻瓷技法在各地获得重生,其中以山东淄博发展最快,刻瓷技艺最为成熟,刻瓷产业也最具代表性。以前,潮州很少有刻瓷产品出现,但是近几年来,潮州瓷都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刻瓷艺人,这些刻瓷艺人将刻瓷艺术进行传承并不断创新,对刻瓷的雕刻技法也不断改进,形成许多不同风格和刻法,有些人在连年的刻瓷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各种刀法灵活运用、组合变化,使之有了不同的瓷器刻法,各种刻法都有着极强的表达能力。刀迹的错落、深浅、疏密,可使作品形成刚劲、柔美等不同艺术风格。其虚实、顿挫,又能表现物象的轻逸、厚重等感觉。作者的《艳冠群芳》,即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刀法,表现花卉不同的光线变化及强烈的质感视觉,把一丛牡丹的雍容华贵刻划得活灵活现,娇艳欲滴的形象跃然瓷面。我们相信,只要潮州的刻瓷艺术工作者继续努力,刻瓷这们独特艺术一定会得到发扬光大,焕发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