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秀璟
十年,再启程
——记“智造创想 技创未来”第十届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
文/梁秀璟
十年,与浩瀚的宇宙相比,大概只是沧海一粟,然而,对于一项大赛而言,走过的10年,却至关重要且独具意义。2016年,“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迎来了十岁的生日。
对于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而言,这十年是充满挑战却又收获满满的十年,是花费巨资却也无比欣慰的十年;对于大赛的评委和老师而言,在这十年中,见证了不计其数的优秀的工程实践人才通过大赛这个平台脱颖而出,走向社会,成为业内的栋梁之才;对于参赛的学生而言,十年大赛,不仅是一个数字,一个通过双手创造梦想的舞台,它更像是一种陪伴,陪伴他们成长,陪伴他们挥汗洒泪,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开启未来之门。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胡敏强教授
2007年,为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高校合作共同发起了“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大赛面向对象为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最初为创新大赛,旨在培养实践和制造方面的创新人才。然而,随着大赛规模的日益庞大以及制造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如今的“三菱电机杯”愈加成熟,已经发展成为工程人才训练的综合平台。
从第一届的9所院校16支队伍近100名师生进入决赛,到2016年第十届的40所院校61支队伍展开最终角逐;从第一届的创新大赛,到第三届将大赛分为创新设计和技能两大组别,再到第四届由于参赛人数众多,组委会决定将三菱电机自动化大赛定为“创新”、“应用”两种形式,隔年交替举办。十年来,“三菱电机杯”共吸引了3000余名学生参与大赛,在业内影响力日益提升。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胡敏强教授是“三菱电机杯”的组委会主任,曾经多次参加“三菱电机杯”。他告诉记者,经过10年的发展,“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已经成为业界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之一。高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通过大赛这个平台,培养创新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大赛在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教授非常认可竞赛的形式对于推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深入开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她表示:“第一,大赛给全国高校相关专业的同学们搭建了良好的竞争、交流和展示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用,
真正做到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在产生很多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不断帮助同学们成长、成熟。第二、大赛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有助于促进各高校在学生知识传授模式方面的探索,更加深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持续创造条件,让人才不断脱颖而出。”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 雷鸣教授
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三条宽和
作为刚刚上任的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总裁,三条宽和显然对“三菱电机杯”有着更高的期待:“很多高校十年来都持续参加‘三菱电机杯’,这就是对大赛效果的有力证明。“三菱电机杯”并不局限在中国,我们也在印度、韩国、泰国等国家举办类似的大学生自动化大赛,希望把大赛的这种形式很好地推广出去。今后,我希望可以联合各地资源,将“三菱电机杯”更多地带到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2016年8月3日~4日,第十届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在天津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教育部、协会组织、高校的20多名嘉宾和评委为大赛助阵。40所高校的61支队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比拼中,展现出现代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蓬勃朝气。此次大赛是系统应用大赛,以“智造创想,技创未来”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考核学生设计、制作和调试技能。比赛命题分为三个方向:伺服定位随动控制、工业机器人控制、微电网控制。参赛队需选择一个命题方向,以三菱电机的自动化技术和产品为基础,按照大赛通知公布的参数、技术要求,搭建控制系统并制作执行对象。此次比赛的考核内容主要由基础测试、系统设计与调试和文明参赛(比赛过程中有无违规行为)三部分组成。
与往年不同的是,本届大赛为了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培养大学生应用机器人技术的能力,特别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控制的题目,这充分体现出“三菱电机杯”与时俱进的特质。据悉,在决赛中,共有11支队伍选择了工业机器人控制的题目。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今年“三菱电机杯”的考核重点也从以往注重变频器、PLC等某一项技术的应用转为更为系统化的项目,对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当然也是为了迎合当前强调系统解决方案的业内潮流。
从以上两个变化来看,“三菱电机杯”举办的十年间,并没有裹步不前,而是与时俱进,紧密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这一点从今年的主题“智造创想 技创未来”也可以体现出来。
走过十年,从“三菱电机杯”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有很多,今年,三菱电机特别邀请了往年参赛的学长们前来和参赛学生分享经验和感受。获得首届“三菱电机杯”一等奖的张志伟,如今已经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他说:“大赛奠定了我职业发展的方向,参与大赛的过程激发了我对自动化的热爱,所以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这个行业努力坚守。”
毕业于天津大学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汪泽,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感恩学校,感恩三菱电机,感恩大赛,感恩老师和同学,感恩自己的这段经历,他说,“三菱电机杯”是他科研道路上的一个起点,让他更加明确未来的人生方向。
学长们的到来,让参赛学生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也为今年的“三菱电机杯”增添了一抹怀旧的温情。
2007年~2016年,这是“三菱电机杯”走过的第一个十年。十年,是一个节点,但更是一个全新的起点,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更多的期许。
胡敏强谈到:“希望‘三菱电机杯’可以继续办下去,能够为电气自动化类人才培养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使我们的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在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工程实践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未来成为对社会、对工业界有用的人才。”
南京工程学院校长孙玉坤教授表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三菱电机为广大学校搭建的这个平台中获益。更重
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在参与大赛的过程当中,通过与全国多所院校的交流与借鉴,得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启发。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廖瑞金教授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廖瑞金教授说:“未来,希望‘三菱电机杯’可以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同时要强调参赛作品结合实践的能力,让更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创新idea真正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发挥更大的价值。”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 王飞跃教授
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王飞跃教授认为,自动化是应用科技,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反映到社会生产中,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价值。所以,希望“三菱电机杯”未来要紧密贴近产业和时代的发展潮流,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制造话题结合起来,推进这项赛事的进一步发展。
十年积淀,十年坚守,“三菱电机杯”为多少学子开启了走向梦想的起点?又为多少学子创造了走向职场提升自我的机会?回顾过去,多少感动,多少欣慰;展望未来,多少激情,多少期许。十年,是节点,也是起点,十年青春,十年热血,十年陪伴,十年见证,十年,再启程!让我们一起祝福“三菱电机杯”的下一个十年!
记者小札:这已经是记者第六次参加“三菱电机杯”,之所以对这一项赛事持续关注,除对于大赛本身对人才培养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的认可之外,在每一届的比赛中都能发现新的亮点也是记者始终关注这一赛事的重要原因。
举办大赛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及应用能力的提高,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实践能力,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为了让学校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双向的无缝对接,对于这一点,记者认为,“三菱电机杯”做的非常好。每年都会结合热门技术以及热门行业做一些改变。
记者还记得去年参加创新大赛时,看到了很多诸如新能源、污水处理、智能停车、智能电网等与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相关的项目,同学们与实际接轨的程度着实令人吃惊。这不仅与学生、老师们注重产学结合的意识相关,也与大赛主办方在这方面的引导和鼓励有关。如前文所说,三菱电机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今年加入了“工业机器人控制”的题目。但一台机器人的价格不菲,很多学校负担不起,为此,三菱电机特别为这些院校提供了机器人免费租用的服务,既解决了大学经费少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们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锻炼。
另外,随着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市场上的自动化企业,早就已经过了凭借单一产品打天下的时代了,现在是一个协同发展的时代,不管规模大小,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强调系统与解决方案。所以,今年,“三菱电机杯”的考核重点也从以往注重变频器、PLC等某一项技术的应用转为更为系统化的项目,对同学们的综合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以大赛为载体,似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较为成熟也较被认可的方式。近年来,自动化行业里的大赛也的确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好现象,然而,如何能让大赛的效果持续下去,并且深入到真正的教学当中去才更为重要,且是值得每一个大赛主办方都该考虑的问题。
除此之外,每一位参赛老师都应该注意发现和总结学生们在比赛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善意和正向的引导与改正,这也是将大赛深入到日常教学中的另外一种方式。
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角并非只有学生,还有老师这一关键环节。大赛固然是为学生搭建的平台,然而是否也可以更加注重老师之间的交流?是否可以举办一些适合老师交流的论坛或座谈?互通有无,互相借鉴,也许也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开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