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慧
读我国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住宅区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环境质量好,为高级住宅区
B.②地交通方便,房价较高
C.③地环境优美,为高级住宅区
D.④地交通便利,污染较轻
2.该城市功能区规划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A.住宅区分布凌乱
B.工业区距离市中心太远
C.铁路线穿过市区
D.森林公园占地太多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区聚落和交通干线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区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
A.平原B.山地C.高原D.丘陵
4.关于图中三类城镇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类等级最低B.②类提供的服务最少
C.③类数目最多D.③类之间距离最远
下图示意1965—2005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演变过程,图中的标准值是指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比数值。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信息表明( )
A.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化稳步发展
B.1965—1975年,我国城市化与世界同步发展
C.1975—1995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于世界城市化进程
D.1995—2005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6.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我国目前( )
A.城市化仍处于初期阶段
B.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C.城市化快速发展
D.城市化进程已经完成
读某特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类土地的付租能力与该地区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7~8题。
7.a功能区是( )
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农业区
8.图中b1、b2功能区相同,但级别不同,在b2地区发展该功能区的原因是( )
A.位于城市工业区附近,工人上下班较方便
B.位于农耕区附近,乳肉蛋食品丰富
C.靠近景点和林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D.位于背风坡地区,空气湿度小,日照多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图1、图2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1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
B.南北最低,东西最高,中间次之
C.东高西低
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10.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④模式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10.下列世界主要工业区中,可以为④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的是( )
A.美国硅谷
B.日本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C.德国鲁尔区
D.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据此完成11~12题。
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等于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等于城市产业的GDP除以城市用地面积。
11.下列关于四省(市、自治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
B.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
C.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
D.贵州城市化质量最高
12.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
A.地势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第一产业发达
C.城市用地不分散
D.城市化水平较高
读“某城市区域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图示甲功能区可能是( )
A.行政区B.低级住宅区C.高级住宅区D.文化区
16.图中甲、乙、丙三个区域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乙、甲D.丙、甲、乙
2011年,深圳GDP首次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0%以上。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13~14题。
2010年底深圳市三大产业结构图(%)
2011年底深圳市三大产业结构图(%)
13.结合上页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在2011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与2010年相比,2011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
14.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状况。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下图),回答15~16题。
15.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二、第三产业波动上升
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持续上升
D.第一、第三产业上升
16.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特征是( )
A.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B.工业结构得到优化
C.工业部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
D.工业部门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向外转移。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式图,完成17~18题。
17.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性产业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业B.节能环保业
C.服装、鞋帽生产业D.高端装备制造业
18.衰退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B.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C.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据此完成19~20题。
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
辽宁省34.1%50.6%54.2%63.3%
广东省17.6%23.6%55.1%66.2%
19.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大量向农村迁移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20.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25.目前包括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在世界上仅次于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可以( )
①加强城市间竞争,有利于城市的共同提高②促进“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模式的转型③提高“珠三角”地区的整体实力④加强地区间的分工与合作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下图为某地区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6~27题。
26.1991年与1951年相比,该地区( )
A.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B.40~60岁人口比重保持不变
C.20~40岁人口比重下降
D.0~5岁人口比重上升
27.2031年该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是( )
A.少儿人口比重大
B.老龄人口比重大
C.人口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
D.男女人口数相等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8~29题。
图Z2-2
28.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 D.丁
29.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是( )
A.甲B.乙C.丙D.丁
30.人口增长模式最能代表现代型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31.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的区域差异
B.国家政策的影响
C.自然资源的区域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32.影响当今世界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B.文化因素
C.经济因素D.宗教因素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21~23题。
2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有可能是( )
A.江苏省B.河南省C.四川省D.海南省
2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一产业发展同步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1995—2000年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
2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24.一定区域内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与该区域( )
A.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B.资源数量呈负相关
C.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自然环境条件无关
25.决定一定区域内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状况B.民族构成
C.人口密度D.城市化水平
下图是某城市某方向上地租水平与距城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6~27题。
26.丁地距离城市中心较远,而地租水平较乙和丙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 )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
C.交通便捷D.传统工业集聚
27.甲地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
A.低级住宅区B.中心商务区
C.工业区D.文教区
28.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 )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9.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0.城市的等级越高,所提供的服务( )
A.种类越多、范围越大B.种类越少、范围越大
C.种类越少、范围越小D.种类越多、范围越小
31.下列关于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B.等级越高,职能越单一
C.各等级服务范围有明显界限
D.是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的生产中心
32.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 )
A.城市空心化日益明显
B.城市人口比重显著增加
C.逆城市化现象显著
D.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33.为减轻城市交通压力,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拓展道路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C.鼓励私人购车,以解决乘车难问题
D.禁止一切外地车辆进入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4.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读某城市功能区规划示意图,回答35~36题。
35.作为生态城市规划,与图中①②③④功能区对应的是( )
A.工业区、绿地、商业区、住宅区
B.绿地、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绿地、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
36.有关该城市功能区评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厂位于该市河流上游,污染水源
B.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造成噪声污染
C.绿地呈环状分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D.④功能区的布局遵循了市场最优原则和交通最优原则
下图是某城市渍水内涝次数的季节变化图。读图,完成37~38题。
37.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尼罗河三角洲B.巴西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D.西欧平原
38.为防止城市渍水内涝发生,该市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有( )
①优化城市道路
②改扩建城市的排水设施
③增加城市的地形坡度
④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城市1970—1996年年平均气温增幅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39~40题。
39.该城市发展较快的方向是( )
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
40.该市要建钢铁厂,最适宜布局在( )
A.M处B.N处
C.O处D.P处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49.68%,比2000年提高了13.46个百分点。据此完成41~42题。
41.关于我国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大于农村人口
B.中部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西部地区人口机械增长高于东部
D.人口城市化大于土地城市化
42.下列关于2000—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农民工向第一产业回流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第二、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④工业已转向资本密集型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聚落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乡村聚落。读图,回答43~45题。
43.图示地区中等级最高的是( )
A.a B.b
C.cD.d
44.如果r城是s城的卫星城,建设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卫星城的城市等级
B.减轻中心城市人口压力
C.扩大中心城市服务范围
D.改善卫星城的生态环境
45.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是( )
A.u和sB.u和t
C.v和sD.v和t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据此回答46~47题。
46.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大洲分别为( )
A.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
B.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
C.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
D.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
47.乙大洲城市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是( )
A.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建设滞后
B.经济发达,逆城市化现象突出
C.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化水平低
D.对外开放,人口大量外迁
读以我国东部某大城市为中心的等人口密度线示意图(单位:万人/km2),回答48~49题。
48.有关该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
B.该城市属于多核心模式
C.该城市东西方向上交通最便利
D.丁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49.四地中最有可能是卫星城的是( )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读某市土地利用类型图,回答50~51题。
50.图中商业服务用地较少的原因是( )
A.公用事业的发展
B.该市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C.工矿业的发展
D.商业性服务业高度集聚
51.上页图中土地规划最有利于该市( )
A.改善人居环境
B.促进工业发展
C.调整产业结构
D.推动科教事业发展
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52~53题。
52.与甲、乙、丙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
D.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
53.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下图为某城市甲、乙两类商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4~55题。
54.如想新建一个与甲类商店等级相当的商店,下列各地最适宜布局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55.在甲、乙两类商店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类商店规模小,数目少
B.甲类商店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较近
C.乙类商店的等级低,数目多
D.乙类商店服务范围小,服务的人口多
下图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地区海港及其腹地关系示意图,图中圆圈大小代表其人口的规模。据此回答56~57题。
5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1和P2有各自的服务范围,彼此并不重叠
B.P1和P2的服务范围以各自为中心,均衡地向四周扩展
C.P1的服务人口大于P2
D.P2城市服务范围与P1相等
57.图示高速公路的主要影响是( )
A.P1港腹地范围扩大,窗口作用加强
B.P2港腹地范围缩小,经济衰退
C.M1、M2城镇经济区位明显改善
D.M2城镇将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5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城市最初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是(河流、矿产资源)。该城市未来将向东北方向扩展,试从交通、河流两方面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A、B、C三处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请简述理由。
(3)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拟在①、②处分别建化工厂和自来水厂。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地点拟建项目是否合理判断理由
①化工厂
②自来水厂
65.甲图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乙图是该城市2013年不同地点人口变动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则盛行风向最可能是风。
A.西南偏西B.西北偏西C.东北偏东D.偏北
(2)由此可知,该地最可能是下列哪一个城市( )
A.上海B.孟买C.新加坡D.伦敦
(3)2013年该城市的A、B、C、D、E五地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人口增加最快的是。
(4)根据图示信息,简述该城市城市化的发展特征。
66.下图为“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资料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分别选择高级住宅区和化工厂的最佳建造地址,并分析理由。
(3)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提出合理措施。
59.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该市功能分区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结合图甲,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并说明21世纪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
(2)根据图乙说出该市的A、B、C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并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因素。
(3)分析该市近年来高新企业外迁的原因。
60.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的高低,并说出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述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变化情况。据表分析该城市水量变化的原因。
年份降水量/%蒸发量比重/%地表径流量比重/%地下径流量比重/%
1960100401248
2012100274132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69.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三大都市圈投资额、出口额、消费额占GDP比重表 (单位:%)。
都市圈1987~1996年1997~2006年
投资额/GDP出口额/GDP消费额/GDP投资额/GDP出口额/GDP消费额/GDP
长三角
都市圈33.0032.3335.3736.7041.2432.63
珠三角
都市圈30.1092.9436.0829.8895.3535.50
京津冀
都市圈36.7414.1137.7839. 9915.9635.00
材料二 过去,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我国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的种植结构发生转变,见下表:
1978年、2004年广东顺德基地作物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亩)
年份蚕桑甘蔗花卉水果蔬菜橡草其他
19787.3415.960.690.111.1204.15
20041.9516.014.201.501.191.342.05
(1)试分析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蚕茧产量减少对广东的生丝和丝织业出口创汇产生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3)简述三大都市圈在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城市群。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长三角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请为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62.2013年1月17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
参考答案:
1.C 2.C 3.A 4.C 5.D 6.C 7.A 8.C 9.C 10.C 11.B 12.A 13.B 14.B 15.A 16.D 17.C 18.B 19.B 20.D 21.A 22.D 23.A 24.C 25.A 26.C 27.B 28.C 29.A 30.A 31.A 32.B 33.B 34.B 35.C 36.D 37.C 38.D 39.A 40.C 41.A 42.B 43.D 44.B 45.B 46.A 47.C 48.D 49.A 50.D 51.A 52.B 53.C 54.A 55.C 56.C 57.A
58.(1)河流 东北方向有新建的铁路及高速公路,交通条件好;有河流经过,用水方便,水运便利。
(2)B 环境优美;靠近文化教育区;位于河流上游;距工业区远;等等。
(3) 地点拟建项目是否合理判断理由
①化工厂不合理位于河流上游,污染水体;位于城市上风区,污染大气
②自来水厂合理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
59.(1)主要土地利用方式:该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道路广场用地,其中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面积较大。
变化趋势:21世纪以来工业用地面积减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也增加较快,交通用地面积和道路广场用地面积增加缓慢。
(2)A:商业区(商业文化区);B:住宅区;C:工业区。
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地租高低)。
(3)老城区地价高,交通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郊区地价低,环境好,有利于高新企业发展。
60.(1)A>B>C。
判断依据: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故地租最高。
(2)D地。
理由:靠近文化区;邻近森林,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植被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出行;等等。
61.(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及进行处理排放(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将工业废气进行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大对蔬菜、肉蛋奶、花卉等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62.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