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艳�オオ�
【知识结构】
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的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人口合理容量——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基础知识】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3.人口的自然增长与人口的机械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另一个是人口的机械增长。
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它决定着全球人口变动。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对全球人口并不产生影响。如某些发达国家和西亚石油产出国,由于经济发达和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使本国人口机械增长迅速。
4.世界人口增长的特征
(1)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及原因
①农业革命前
A.人类生产活动
原始的采集和狩猎。
B.增长特征
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少。
C.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②农业革命期间
A.人类生产活动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B.增长特征
增长较快,人口数量多。
C.原因
农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迅速增加。
③工业革命期间
A.人类生产活动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B.增长特征
人口总量庞大,增长较快,人口迅速增加。
C.原因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2)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原因
①发展中国家
A.人口增长状况
增长很快。
B.原因
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C.影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D.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
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但人口数量还会增加。
②发达国家
A.人口增长状况
增长缓慢。
B.原因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C.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
D.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
采取了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①原始型
A.基本特征
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B.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增长缓慢。
②传统型
A.基本特征
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增长迅速。
③现代型
A.基本特征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B.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增长缓慢。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①欧洲和北美
A.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型。
B.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A.人口增长模式
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的阶段。
B.原因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
③中国
A.人口增长模式
现代型。
B.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迁移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类型
①国际人口迁移
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
②国内人口迁移
发生在一国领土范围之内的人口迁移,如省际人口迁移等。
③由农村向农村的迁移
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⑤由城市向城市的迁移
⑥由城市向农村的迁移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
①特点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②主要流向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③原因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①特点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②主要流向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
③原因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3.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
①影响因素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农业经济脆弱。
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多。
②迁移特点
大批迁移。
③主要流向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2)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①影响因素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②迁移特点
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③主要流向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区。
(3)20世纪80年代以来
①影响因素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
农村中存在大量的劳动力。
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②迁移特点
迁移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③主要流向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4.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的意义
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促进地区文化交流、资源开发、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具有重要作用。
(2)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①对迁入地的影响
A.有利影响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
B.不利影响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②对迁出地的影响
A.有利影响
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B.不利影响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2)淡水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
(3)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
(4)矿产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
(5)自然灾害
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口迁移。
(6)环境恶化
生存环境恶化迫使人口迁移,形成环境移民。
2.经济因素
(1)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
该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大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引起人口迁移。
(2)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3)区域规模开发
形成产业型移民。
3.文化因素
(1)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2)民族、种族因素
民族冲突、种族歧视等原因可造成大批人口流亡异国他乡。
4.政治因素
(1)政策
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的影响。
(2)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3)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可引发人口迁移。
5.个人因素
迁移动机、生活及职业要求、价值观等也会影响人口迁移。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
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①资源丰富程度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②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经济发达程度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地区开发程度
地区开发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开发程度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低。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习题巩固】
读下图,回答1~2题。
贵阳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1.与2000年相比,2010年贵阳市( )
① 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 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快④ 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下列关于贵阳市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恰当的是( )
A.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自然增长
B.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C.限制外来务工人数,保障城市人口就业
D.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运用洛伦兹曲线模型可反映地理事象的分布均匀程度。本题用其反映安徽省人口、经济分布的均匀程度。下图中各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出变量分布的不均衡性,曲线越弯曲,表示变量分布越不均衡。结合下图完成3~4题。
安徽省人口与GDP分布洛伦兹曲线图
3.安徽省人口、GDP分布的状况是( )
A.人口集中度大于GDP集中度
B.GDP集中度大于人口集中度
C.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高度一致
D.人口集中度与GDP集中度完全背离
4.图示安徽省人口与GDP洛伦兹曲线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安徽省有大量民工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②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③安徽省经济核心区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④安徽省地形差异大⑤淮河穿越安徽,安徽境内淮河以南和以北气候差异大⑥安徽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二、三产业比重不高
A.①②⑥B.③④⑤
C.①③⑥D.①③⑤
下图示意某国2008年人口结构。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信息反映出该国( )
A.为发展中国家B.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D.中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调
6.该国0~4岁的人口数明显多于5~9岁的人口数,其影响因素最有可能是( )
A.年龄结构B.性别结构
C.生态环境D.移民政策
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目前阿拉斯加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平方千米,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 “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回答7~8题。
7.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
①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8.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D.生活消费水平
下图示意美国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这说明各类人口迁移在数量上( )
A.①<②B.①>②
C.③<④D.③>④
10.图中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是( )
A.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B.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C.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D.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图甲是我国某省人口情况图,图乙是该省2000年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表示该省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增长)的曲线是( )
A.aB.b
C.cD.d
12.2000年该省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总人口增长快B.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
C.迁移人口少D.人口老龄化严重
读下表,回答7~8题。
全国前五位人口流入大省(区)的前五大人口来源地排序表
全国前五
位人口流
入省(区)第一位
人口来源地第二位
人口来源地第三位
人口来源地第四位
人口来源地第五位
人口来源地
广东湖南四川广西江西湖北
江苏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贵州
浙江江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北
M省(区)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
四川重庆广东云南浙江新疆
7.M省(区)的人口流入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区)最有可能是( )
A.福建B.海南C.山东D.广西
8.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灾害B.经济因素
C.人口政策D.宗教信仰
下图为某国1960—2060年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及预测图(a为出生率、b为死亡率)。读图,完成7~8题。
7.该国可能在( )
A.1960年净增人口最多
B.1980年人口增速最快
C.2036年人口总量最大
D.2010年老龄人口最多
8.该国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为( )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省两个地区的人口数据表,完成9~10题。
地区面积/km2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万人
甲1 74356.1267.9834.57
乙1 88917.9514.156.51
9.导致甲、乙两地区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候B.土地面积C.地形D.经济差异
10.乙地区人口总数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计划生育措施有力,出生率下降
B.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率升高
C.人口净迁出率大于自然增长率
D.生育观念的改变,出生率下降
11.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
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流向(占总量比重)
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份流动的地区构成表
流出省份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
占总量比
重(%)6.116.110.68.68.310.639.7
流入省份福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其他
占总量比
重(%)5.65.67.25.68.935.531.6
(1)结合图,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流向特征。
(2)结合表,说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份流动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迁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2.读关于我国人口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趋势图
材料二 有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接近2.3亿,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
材料三 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年龄中位数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它把人口分为两部分,一半在中位数以上,一半在中位数以下。下表示意2010年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单位:岁)。
国家日本巴西瑞典尼日利亚中国韩国世界
平均年龄
中位数44.628.941.715.235.237.928.4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预测我国年龄中位数未来的变化趋势,并说出原因。
13.读下表,回答问题。
1996—1999年广东省的区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
区域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元)经济发展年
均速度(%)区域人口迁移(万人)
迁入迁出净迁移
珠三角25 725.615.419614155
两翼7 623.814.915812434
山区5 408.510.611610511
全省11 728.014.7470370100
全国6 54610.0
说明:珠三角指珠江三角洲,两翼指广东省的东、西部地区,山区指广东省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山区。
(1)说出广东省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简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2)分析该省人口迁移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C 2.D 3.B 4.C 5.D 6.A 7.C 8.B 9.C 10.C
11.(1)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向第一产业转移最少。
(2)特征: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流向经济发达的省份;从内陆省份流向沿海省份。
原因: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
(3)促进迁入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交通压力;等等。
12.(1)特点:总人口数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原因:总人口数逐年增加,其原因是中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自然增长率降低是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2)我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就业机会优于人口流出地区。
(3)变化趋势:年龄中位数将会变大。
原因: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低龄人口数量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人口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
13.(1)特点:省际的区域人口迁移呈现净迁入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净迁入人口最多,两翼次之,山区最少。
原因:经济因素对广东的人口迁移起主导作用。广东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条件好,吸引大量外省人口迁入;珠三角地区最发达,迁入人口多,而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相对较缓慢的山区迁入人口较少。
(2)人口净迁入为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较多的人才和资金、先进技术,促进该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