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剑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对高考考生择优录取。因此,高考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良好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与时政热点联系非常紧密。这一不同之处决定了高考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那就是高考命题多以最新的时政热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思想政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由于高考具有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时政热点联系非常紧密,所以高考政治试题就比较难解答。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经常会遇到很多同学抱怨政治试题不好做,在解答时有很多困惑。下面笔者就将实际教学中同学们遇到的两个典型的困惑总结一下,并提出解决这些困惑的对策,希望对同学们解答政治试题有所帮助。
1.总结之困及其解决对策
高考政治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多以当今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与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识有联系的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命题形式多是材料+设问。所以,材料在高考政治试题中的地位就可想可知,弄懂并正确总结材料中心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平常实际的学习或者复习中,很多同学在阅读材料后总结材料中心思想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困惑,不知道怎么才能正确总结材料的中心思想。材料的中心思想即材料的主旨,明确主旨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善于提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学会总结材料中心思想的方法。那么怎么才能正确总结材料的中心思想呢?下面介绍一下具体的方法。
高考政治非选择题中的材料可分为三种: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组成,用“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等分开;②只有一个材料,并且只有一个段落。③只有一个材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段落。对于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的试题,我们在总结材料主旨的时候要注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虽然表面看上去是分开的,但它们中间是有一条无形的线穿着的,它们大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这条无形的线有的试题是给出的。试题给出的这条“线”一般是位于材料前面的一两句统领的话。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第38题,材料一前面就有这样一句话:“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那么,接下来的材料就是有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
对于没有给出统领句子的,同学们要用语文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所以需要同学们有较好的语文功底。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材料共有三个段落。这时,我们就要分段落进行总结,先总结每个段落的主旨,再总结整个材料的主旨。第一段说的是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第二段批评了一些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第三段举例证明中华民族英雄的伟大。结合这三段的主旨可总结出该试题材料的主旨是呵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选理之困及其解决对策
“理”指的是教材中的原理或其他知识。在解答政治说明类、体现类和反映类试题的时候,有些同学就会遇到不知道该怎么根据材料选取与教材中对应的原理等知识的困惑。
为解决这一困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结合材料(材料主旨)和设问确定知识范围,这一步绝大多数同学应该都能做到。在确定范围的时候应遵循先大后小的原则,即应先确定设问考查的是4本必修教材中的哪一本,然后再确定该教材中的哪一个单元,直至确定具体的知识点。其次,就要根据材料中的具体信息逐词逐句地迁移出对应的原理。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种。
(1)用理射材,就是先根据设问迁移出具体的知识原理,然后根据具体的原理在材料中找对应的句子。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某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上,着力改变传统工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状况,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各类专业市场,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的力度,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城镇化建设,力推“家电下乡”,建立和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分析材料中该省政府有关经济举措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首先,迁移出教材中有关社会再生产的知识:①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②生产是决定环节。③分配与交换是中间环节。④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
其次,在材料中一一找出与上述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句子。材料中的“新兴产业”“现代农业”体现了生产的环节,“各类专业市场”体现了交换的环节,“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体现的是分配的环节,“力推‘家电下乡 ”体现了消费的环节。
最后,就可根据以上分析按照“理论+材料+特定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格式进行答题。
(2)以材射理,即先逐句分析材料,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教材中迁移出与之对应的原理。
该方法和上述第一种方法的顺序正好相反。例题略。
在实际的学习或者复习中,同学们在解答政治试题时遇到的困惑肯定不止上述两种,笔者只是试图分析了同学们常见的两种困惑,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