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新美术出版社,还是后来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中国连环画出版界的地位都很特殊,也很重要。俗语说:“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出版社成立之初,每年都会出版几十种连环画。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完成之后,上海人美社也就负担了合营前各家市场需求的份额。1953年初,新美术制定年度计划时,要求完成连环画4200幅,下半年骤然加到7000幅,几乎是增加了一倍。到了上海人美时期,组稿量和发行量更是增加了几倍。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也是一段充满激情的工作时光。上海作为连环画的大本营,20世纪40年代有“四大名旦”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陈光镒,“四小名旦”赵三岛、笔如花、颜梅华、徐宏达,此外还有严绍棠、何庙云等连环画家。50年代后又出现了“南顾北刘”的“南顾”顾炳鑫,“南北二刘”的“南刘”刘旦宅。可见,在连环画发展的过程中,“人”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上海人美的第一批工作者有吕蒙、黎鲁这样的行政领导,赵宏本、顾炳鑫这样专业出身的管理者,贺友直、韩敏、丁斌曾、韩和平、刘锡永、王亦秋、王仲清、郑家声和汪观清等专业创作人员,称得上人才济济、精英荟萃。上海人美庞大而专业的团队,在全国独占鳌头。后来很多海派画家都画过连环画,除了知名的张乐平、程十发、刘旦宅、陆俨少等人,就连方增先、黄胄都画过。
贴心无私的领导
1942年,上海某当铺前的小人书摊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后,吕蒙任社长,黎鲁担任副社长。吕蒙曾是新四军的第一任宣传处长,50年代,他同时担任3个出版社的社长,行政级别为九级。他喜爱画画,也会画画,是个懂画爱才的领导。在他的领导下,人美社对连环画作者肯培养、愿使用。工作之余,他经常安排各种学习和写生活动,这对创作团队的培养、成长起了很大作用。人美社就像一所美术大学,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己身后有一个组织和团队在支持着,温暖而坚实。遇到困难,领导和创作组成员都会给予帮助和关怀。比如贺友直画《山乡巨变》的时候,组织上就给他创造条件,给费用,允许他3次到长沙体验生活。这部作品奠定了贺友直后来在连坛的地位。
生活上,吕蒙也尽可能关照到大家,知道有的画家睡得晚,于是制定了一条规定,鼓励从事业务创作,画画、午后出去速写的同志,中午两点钟上班,行政人员一点半上班。这样,搞创作的人,中午可以多点时间去练习速写。
黎鲁是吕蒙的副手,主抓连环画业务。他曾就读于私立大夏大学,后来因喜爱画画,转去新华艺专读书。黎鲁给人的印象是豁达磊落、正直敬业、意志坚韧。他光头,穿布鞋,不穿袜子,常年身着旧灰军装,洗冷水浴。他也会画连环画,解放初期,创作出版了《金弟》《满江红》《明末群雄》《攻打北站》等连环画,但是在担任领导职务后,大量的行政工作挤占了他的创作时间,他也就索性不画了。黎鲁工作效率高,据说曾一天下午处理过119封读者来信。他一点领导架子都没有,什么活儿都干,上到管理出版社,指导业务,调配工作,下到卷起裤腿,走进池塘,打捞水草、拾捡垃圾。
当时的创作环境很好,创作条件优越。吕蒙、黎鲁都将自己的办公室安置在阴暗的朝北房间,将阳光充沛、光线充足的面南房间腾出来给创作组。黎鲁说,连环画的创作耗费眼力,朝南房间光线好,有利于保护眼睛。在他们的努力下,人美的资料室里各种材料应有尽有,除了各类图书资料,还包括服装、道具、造型等素材。
完备的创作条件
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没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上海人美来自中央美院、鲁迅美院、浙江美院的创作人员总共不超过10个人。1953年秋天,浙江美院的丁斌曾、韩和平、黄裳、钟惠英、郁芷芳、秦霖华、陈菊仙、施卫梁等人毕业分配到上海人美,领导就安排这批人进行重点创作。可是这批搞重点创作的“学院派”,往往画一幅画要考虑很多因素,有时画一幅画需要几天,而我们就像游击队,出手快,有时一天能画两幅。
学院派的创作人员少,大部分画家的相关经验都集中在传统题材上。因此当时出版社的领导认为,一要专业、系统地提升绘画技巧及与绘画相关的综合素养,二要引导和帮助我们在观念上转变,适应新的绘画题材。吕蒙和黎鲁的这种工作思路既是现实工作的需要,也符合上级对人美的要求。1950年5月出版的上海美协会刊《上海美术》第二期上,邵克萍发表了《谈谈改造连环画》。他说:“连环画很长一段时间是师徒相承的学习,徒弟在其中只学到了一些刻板的古装技术,一时不易表现现代人的姿态动作……连环画当前的任务是提高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技术修养。”邵克萍的话,说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人美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上海解放后,各行各业都在开办学习班。
人美的专业业务,实际上由副社长黎鲁负责。他很好地贯彻了吕蒙的管理精神,对创作人员爱护有加,并提供完备的创作条件,每周请名家过来给员工讲课。颜文樑先生讲色彩、透视,教学员如何画盘旋而上的长长的楼梯;孙青羊先生也来讲过透视原理;张充仁先生讲雕塑、解剖;陈盛铎先生来讲建筑和结构,讲石膏、素描等知识;中国画院副院长贺天健讲中国传统绘画和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文学编辑室副主任杨兆麟讲古代文学和传统历史。
那时,为了提高专业能力,人美还有一个大胆而超前的举动。黎鲁在底楼开辟出一间房子,门窗密实遮蔽,雇佣模特儿,给大家画男女裸体的机会。模特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此举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和认知了人体,对大家后来的绘画益处很大。此举在当年是非常前卫和出格的,有极大的政治风险。当然,也引来很多人的好奇和逗趣。门房间的大爷,没事就过来送开水,在门外说:“把门打开,要开水吗?”其实是想看看里面在干什么。被阻止后,悻悻地离开,不久又兜回来,接着“送水”。
强大的创作室
上海人美最著名的是连环画创作室,创作室主任是赵宏本,副主任是顾炳鑫、周杏生。赵宏本1915年出生在苏北农村,后来随父母去了天津,在天津接触到杨柳青年画人物,很为之着迷,回家后临摹成画,渐渐由兴趣变为爱好,孜孜不倦地投身其中。后来他跟随摆字摊的王先生学画山水、花鸟。1931年,赵宏本到闸北一位姓汪的前辈那里去学画,画了一幅岳飞绣像,顺利入选。之后成为连环画业的学徒,开始画两毛钱一幅的连环画。
赵宏本是连坛“四大名旦”之首,被同行称为连环画的“祖师爷”。他于新中国成立前参加了地下党,画过《表》《天堂与地狱》《扬州十日》《史可法》《桃李劫》等一批进步连环画。临近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与周杏生、卢世澄等积极活动,以开展业务交流为由,将一批连环画作者团结起来,包括马以、徐正平、凌涛、卢汶、徐宏达、吕品、赵文渭、顾振章、张宏宝等人。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一部分书商心存恐惧,虽然也愿意和共产党合作,但是担心蒋介石卷土重来,于是提出条件,要求必须以赵宏本个人的名义,用他创立的“新声出版社”的牌号出书,并要求赵宏本承担一切责任。后来赵宏本租借了西藏南路爵绿饭店的两个房间,用两个月的时间,组织大家创作了《血泪仇》《解放区的天》《流尽最后一滴血》《盲月工申冤记》《杨小林结婚》《升官图》等连环画。再后来,他加入新华书店,就将新声出版社的书稿转交教育出版社了。抗美援朝中,赵宏本还组织大家合作连环画《英雄的爸爸》,所得稿费全部捐献给市美协,购买了一架战斗机。
1962年,赵宏本与钱笑呆合作创作的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发行量达到3000万册。这部连环画把神话的虚无缥缈和现实生活的朴实无华结合起来,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赵、钱两位能将白骨精变成婀娜多姿、诡计多端的妙龄少女,变成老态龙钟、伺机而动的蹒跚老妪,变成狡诈凶狠、撒野拼命的耄耋老翁,多种变化既有区别,又能让读者看出背后始终是同一个白骨精。这种有强有弱、有重有轻、有虚有实的渲染,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部作品在翌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中获得一等奖,后又以英、日、德、法等国文字出版发行,1980年,再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的野间儿童画、插图比赛三等奖。
赵宏本的副手顾炳鑫,走上连环画创作道路是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并曾经为鲁迅先生的作品《药》《阿Q正传》作过木刻插图。顾炳鑫爱好体育运动,业余爱看、爱听、爱唱京剧。他酷爱收藏中国古籍珍本,也练就了修补的技能,每每遇到买的古籍破损,老顾就全神贯注地细心补救。他的心血和稿费几乎都花费在这项爱好上,但也确实积累了不少好东西,顾炳鑫将它们视作第三生命,非常痴迷。这对他的连环画创作很有帮助。
在连创室内,有时顾炳鑫的古籍知识尤能派上用场。贺友直画《山乡巨变》时,3次去湖南深入生活,前两次回来的创作成果都不尽人意,始终没能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后来,顾炳鑫建议他从木刻版本陈老莲的《水浒叶子》插图及《清明上河图》上寻找灵感,适当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最后终于成功—《山乡巨变》获得全国美展一等奖,成为连环画单线描的代表作。汪观清创作连环画《红日》的时候,里面的场景和造型,比如阳刚的战士、光秃的石山、激烈的战斗,都需要找到一种恰当的表现形式,顾炳鑫建议其在用笔上向现代木刻版画的刀法取经。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王亦秋初画《兰亭传奇》也是受益于此种方法。《红日》和《兰亭传奇》出版后都获得了好评,分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二等奖。
顾炳鑫也是自学的画画,学的苏联画法,一步步走来,画得越来越好。新中国成立后,他画的《蓝壁毯》很受欢迎。他还尝试过单线、黑白、钢笔画、铅笔画、中国水墨画等不同的绘画技法。他创作的《渡江侦察记》《红岩》分别获第一、二届全国连环画评选二等奖,木刻《大地上》1956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三等奖。顾炳鑫的画专业度高,认可度高。《渡江侦察记》连环画出版后,被拍成同名电影,里面的很多布景道具、服装素材、人物形象甚至故事细节,都参考了他的连环画。如果他继续从事专业创作,一定会著作等身,地位卓著。但后来他为大家服务,行政事务太多,就自愿放弃了画画,从创作干部转为行政干部。
人美“108将”
当年,上海人美社汇聚了各路绘画精英,号称“108将”,指的是擅长创作的编辑和画家,主要来自历次公私合营,及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集中分配来的一批美院毕业的大学生。这使上海人美的人员结构也趋于合理和均衡,老中青结合,经验丰富的、懂绘画理论的、古典的、现代的,一时人才济济。其实108是一个概数,人员总是流动的,有时多些,有时少些,但大体上我们的创作队伍一直维持在100多人。
100多人中,一半以上新中国成立前在私人出版社工作过,还有一些是学徒出身。所谓学徒,就是自小跟随师父学习,在师父家里什么活儿都干,也受些打骂。每天师父有空就教上几笔,教得也比较随意,今天看了什么戏、街上见了什么景,回来就画这个。有的师父也是老板,去组稿,会带上徒弟。组稿对象也穷,没有地方接待,天气冷的时候,为了节省成本,很多就在澡堂子里面会面。老板和作者洗好澡,裹上浴巾,在小桌子上泡好茶,老板边讲,作者边画,然后让徒弟们补布景,画衣裳上的图案和纹路,打下手。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师父徒弟、师兄师弟进了新美术出版社,有的就在同一个创作室里工作,成了地位平等的同事,很多人用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过来。
“108将”主要集中在连环画创作室。当年人美的连创室内分若干个创作组,有古装题材组,30多个人,刘锡永、江栋良(新中国成立前曾担任《良友》的主编)都在此组;翻译题材组有汪观清、贺友直、颜梅华等20个人;儿童题材组有毛震跃、黄裳、郁芷芳、钟志英等几个美术大学毕业的女孩子;还有个现代题材组。每组设立4个组长,分工明确。创作组长负责画稿的初审,行政组长负责创作计划的监督,学习组长主持例行的政治学习,工会组长负责行政琐事。之后,又在画片出版社的班底上成立了年画编辑室,主要创作月份牌、年画。
连环画的形式是图文并茂,文字脚本决定着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情节,是绘画和构图的基础,因此还有编文组,但编文不在“108将”内。当时抓舆论导向很严格,脚本的审查就更加谨慎了,要经历一审、二审、三审。连环画的题材选择也是有比例的,工农多少、部队多少,古代多少、现代多少,外国多少、儿童多少……这些要素通过了,批复下来后,才可以将脚本交给创作室,绘制连环画。成立上海人美后,新美术的编文组就自然成了人美的脚本研究组,组内有不少著名作家,像潘勤孟、吴侬、胡映西等。后来成立连环画文字编辑室,由居纪晋、杨兆麟、吴侬负责。不少资深编辑、作家都承担过脚本的编写工作。蔡若虹因文字功底扎实,以笔名张再学先后编写过《白毛女》和《王秀鸾》等的脚本;现代女作家梅娘也曾经给人美社写过脚本,梅娘与张爱玲齐名,有“南玲北梅”之誉。
这些艺术家前辈代表了中国连环画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他们见证和创造了那个时代连环画的繁荣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