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湘红
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社会情感、交往能力,现在的老师和家长都非常重视。其中让幼儿参与小调查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小调查是一种调查研究,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实际情况的考察、了解与分析研究。“小调查”既是一个特色活动,又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强调事件现场的调查,调查者的直接参与及有机运用观察、访问、记录、交流等方法进行看、闻、问、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在实践中,老师抓住孩子的每一次调查机会,密切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经常进行反思调整,形成了“小调查”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
一、把握趣味,合理选材
选材即选择调查主题,它是调查活动赖以开展的前提。而选择有趣味的主题能将幼儿的注意力紧紧锁定于调查活动的整个过程。
(一)抓趣:抓住孩子的兴趣点
选材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多多关注孩子的兴趣走向,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小兔乖乖”是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小兔子喜欢吃什么更是孩子们想知道的,我们及时抓住兴趣点,让孩子们进行猜测,猜测后进行调查。调查后的集体交流中让孩子们亲自验证,验证的结果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青菜、萝卜、面条、饼干、大米、米饭,有几只很大很壮的灰兔竟然喜欢吃肉。调查验证的结果使老师和孩子们获得了很多。
这些随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进行调查的活动,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激趣:将个别孩子的兴趣转化为大部分孩子的兴趣。
当个别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而这一兴趣点又非常适合孩子探究时,教师就要将个别孩子的兴趣转化为大部分孩子的兴趣。
中班孩子展开的探究性主题活动内容之一:我爱吃的粗粮。粗粮内容当时是班里一个孩子提出,他妈妈最近在减肥,为了有更好效果,妈妈在家吃粗粮,孩子到学校后把这个内容说给小伙伴们听,小伙伴们听后,都对这个内容表现出兴趣。于是,老师及时激发这个兴趣点,觉得这个兴趣点非常适合孩子探究,在班里不断拓展,及时将个别孩子的兴趣转化为大部分孩子的兴趣。
(三)引趣:将偏离的兴趣点引向正轨
有时,幼儿的兴趣点比较大,内容比较广,不适合孩子探究,或者与教育价值偏离,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使兴趣点转向正轨。
有一天早上,几个小朋友发现自然角的金鱼缸打碎了,金鱼死了,大家非常气愤,都以为是某个小朋友故意把金鱼弄死了。于是老师马上组织了一个谈话活动,让幼儿转移愤怒情绪,引导他们关注金鱼为何会死,开展了“金鱼之死”的调查。
因此,当幼儿的兴趣点有所偏离时,需要老师进行引导,使幼儿将兴趣点转向正轨。
二、科学设计,充分准备
“去哪些地方调查”“具体调查哪些问题”“采用什么记录方式”“采用什么形式调查”,都是老师和幼儿事先必须考虑设计好的。
(一)勘察调查现场
调查会将课堂拉向活动室之外,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有时老师预测应该很顺利的调查活动,一到现场碰到许多问题,所以事先实地勘察能避免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大班调查活动:各种各样的马路。在让孩子们进行实地调查之前,老师进行仔细勘察。马路有各种各样的,有的用双黄线隔出往来车道,有的中间有漂亮的隔离带,有的两边有美丽实用的护栏,有的两边有商铺,有的两边有高大雄伟的建筑。让孩子们到哪里进行现场调查,才可能了解各种不同的马路?孩子走哪条道进行实地调查,这直接决定孩子们实地调查的质量。
因此,孩子们展开调查之前,老师进行实地勘察,然后再带孩子进行现场调查,这就显得犹为重要。
(二)预设调查情况
排除了一些情况,教师还要考虑到一些突发情况。调查中可能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事先有个预见,就能不变应万变,保证调查的顺利开展。
大班调查:生活中的运动。说来惭愧,如今参与运动最多的人还是社区的老人们。我们请来一位参加门球、太极拳、排舞等多项运动的老奶奶,让她接受孩子们的现场调查。调查前,老师事先估计了幼儿可能会提出的采访问题,并告知老奶奶。这样,老奶奶在采访时就能比较全面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使得采访顺利进行。
(三)明确调查内容
一般的调查活动内容都很单一,一次调查一个问题。但到了大班后期幼儿也能做复式问题的调查表,但总体来说幼儿的调查内容不宜过多,大班后期也不建议超过四个问题,否则幼儿就很难明确自己具体要调查哪几方面的问题。同时,不光幼儿要明确,老师更要清晰,特别是有配班老师的时候,事先一定要互相了解。到大班后,带回家由家长陪同的调查增多,家长也要充分了解调查目的和内容。这方面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将调查目的用文字注明于幼儿调查表下面,以便家长指导。
(四)设计调查形式
调查形式很多,一般将其分为口头调查、实物收集和书面调查。
1.口头调查。
口头调查比较方便,教师口头交代任务,幼儿回家调查后作口头回答。内容也比较简单,适合小班和中班的孩子。在小班主题活动“有趣的肚脐眼”中,让孩子们回家了解哪些动物、植物有肚脐眼,孩子们回家调查后,第二天上课时作口头回答。
2.实物收集。
实物收集,即收集一些物品(实物、资料、图片)带到幼儿园进行交流展示,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在进行粗粮调查时,让孩子把可以收集到的粗粮实物带来;在调查“小兔吃什么”时,我们请孩子把自己可以收集到的小兔食物带来,以便进行验证。
3.书面调查。
书面调查是一项比较方便的调查,是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孩子常运用的调查形式,让孩子把要调查的内容用图示或图示和文字说明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
那么设计调查表要考虑哪些问题呢?首先,设计的调查表要让幼儿看得懂,表上运用的文字不要太多,最好采用“图夹文”的形式;其次,调查表也要根据调查需要设计相匹配的形式。如只有标题,其他处空白的调查表比较随意,可让幼儿自己考虑记录形式;有标题还有行列间隔的适合记录多个问题,每一行(列)记一个问题的调查;便笺本一样的小本子比较适合记录单一内容、多种答案的调查;再者,调查表的设计必须符合孩子的记录水平。
三、发挥主体,展开调查
有效开展幼儿幼儿调查活动的关键在于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调查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对调查活动的主体性。那么在调查活动中如何发挥主体性呢?
(一)激发猜想质疑,尊重主体建议
调查展开前,一般先让幼儿猜测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在猜测、验证过程中,只有尊重个体的意见和建议,才能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
孩子年龄小,认知结构不完善,有时难免自相矛盾。但不管怎样,教师要保护他们的自信心,认可他们的回答。其次孩子作出猜想后,如果条件允许,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猜想去实践调查进行比较,使调查的过程更显多元化。
小班孩子们对小兔喜欢吃什么感兴趣,为了小兔会不会吃肉讨论热烈,我们和孩子一起设计调查表,让孩子们回家和爸妈一起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把小兔喜欢吃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在调查表上。调查后,让他们把自己猜测小兔喜欢的食物带来,自己喂小兔,亲自验证。验证以后,孩子们雀跃了:“兔子也吃肉,兔子真的也吃肉。”陪孩子一起的验证颠覆了一直以来留在人们脑海里兔子只吃青菜、萝卜等植物的印象。
(二)多形式开展调查,提高主体能力
幼儿调查能力的提高与幼儿的自主性是相互关联的。调查能力越高,自主性越强,越能提高调查能力。一般来说在幼儿园的集体调查活动中,老师易传授一些简易而有效的调查策略,幼儿也容易受同伴的影响,分享同伴的调查方法。而家庭的个别调查又为运用巩固在集体调查中学到的策略,发挥调查主体性提供可能。而且父母一对一的调查可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成人的指导也更全面充分。调查形式简单分为以下几种:
自主调查:自己完成自己的调查内容。
集体调查:幼儿园集体调查活动,老师讲述简单易行的。
调查策略,幼儿易受同伴影响,分享同伴的调查方法。
家庭调查:父母一对一的调查,成人的指导更充分更全面。
(三)正确定位成人角色,确保主动调查
在调查活动中,成人要多放手让幼儿亲自收集资料,让幼儿大胆地进行尝试。特别是在集体调查中要关注每位孩子,让每位孩子都参与调查。在布置家庭调查时特别要关照孩子的父母协助幼儿调查,而不是包办代替。当然在调查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不等于放任幼儿去做,相反成人的工作会更复杂。有时调查现场的主题特征并不明显,成人就要引导幼儿去观察;有时幼儿很难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绘画方式表达,成人也要提供建议和帮助。
(四)提高记录能力,激发记录主动性
调查过程中,提高幼儿自主记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孩子记录的能力呢?
1.教师隐性示范。
老师平日与幼儿交流时要多使用简笔画,将交流的内容用简单的图形记录下来。有时可征求幼儿的意见,运用幼儿的创造性记录,以幼儿的思维方式确立记录标志。
2.记录方式多样灵活。
一般采取书面记录,幼儿不会写字就用绘画方式记录,有时也用其他的书面记录方法,如剪贴、夹插等。
四、体验“分享”,有效交流
调查后的总结、交流是调查活动的“龙尾”。它是方法、能力的分享环节,也是态度情感的分享阶段。
(一)调查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
“竞赛式”以比赛看谁说得多的方式来进行交流,有助于激发幼儿交流的积极性,较适宜中大班孩子运用;“任务式”指在完成某种任务时进行的交流。
(二)调查表的展示
调查表无论是在交流中的展示,还是在交流后的展示,或者边交流边展示,都有关于交流质量的内容,因此要根据具体交流形式而定。边交流边展示有助于幼儿听讲与理解,而调查后的展示更适合复式问题的交流。
总之,调查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前进,使幼儿在调查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孩子们通过调查活动,在质疑猜想中发展发散性思维、培养对事物的估计推算能力;在亲临实地收集信息中提高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交流和总结中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组织幼儿调查活动也使老师获得了许多组织幼儿实践活动的方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