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丽
(长春急救中心,吉林长春 130000)
临床急救路径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王亚丽
(长春急救中心,吉林长春 130000)
目的:观察临床急救路径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病人进行常规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实验组病人采用临床急救路径进行院前急救,观察两组病人急救效果。结果:两组病人入院情况比较,实验组病人的整体情况好于对照组,休克、低血氧症、颅内高压、二次伤害情发生率比较,P<0.05;对照组病人急救时间是(15.36±1.82)h,实验组病人急救时间是(10.44±1.59)h,两组病人急救时间比较,t=10.18,P<0.05。结论:颅脑损伤病人院前急救时采取临床急救路径,可以有效遏制病情恶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颅脑损伤 院前急救 临床急救路径 应用效果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外伤,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存在[1]。院前急救措施及效果直接关系病人入院治疗结果。为了提高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效果,在某院展开了本次研究,对50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不同的院前急救措施,观察临床急救路径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基本资料
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某院收治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是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对照组男19例、女6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6.93±5.18)岁;致伤原因:车祸17例、击打3例、高空坠落5例。实验组男20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38.11±6.04)岁;致伤原因:车祸18例、击打5例、高空坠落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基本资料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措施;实验组病人实施临床急救路径进行院前急救,具体是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前往现场,查看患者伤情并以规范的姿势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转移时禁止颠簸以及曲折患者身体;控制患者出血,并紧急转运;转运过程中检查患者呼吸情况,处理舌后坠,清理口腔血块、分泌物、呕吐物、痰液等,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实施输氧措施,呼吸紊乱以及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呼吸器辅助呼吸,给患者使用中枢神经兴奋药物,预防低血氧症;检测患者心跳情况,出现心跳停止时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措施,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保证患者体内血量可以进行有效循环;出现低血压时给予高张盐水升压;颅内高压病人实施降压措施;休克病人静脉滴注脱水剂;病人出现抽搐时用防护带固定后静脉注射地西泮;对病人的伤情做初步诊断告知院内急救部门;院内急救部门根据初步诊断制定初步救治方案,并作相关手术治疗准备。
1.3 观察指标
(1)观察病人入院时的情况,统计两组病人入院时出现的休克、低血氧症、颅内高压、二次伤害情况;(2)观察记录两组病人急救时间。
1.4 数据统计分析
2.1 入院情况比较
病人转运入院时,对照组出现了4例(16.00%)休克、5例(20.00%)低血氧症、2例(8.00%)颅内高压、3例(12.00%)二次伤害;实验组出现1例(4.00%)休克和1例(4.00%)颅内高压。两组病人入院情况比较,实验组病人的整体情况好于对照组,发生休克、低血氧症、颅内高压、二次伤害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休克、低血氧症、颅内高压、二次伤害发生率比较,P<0.05。
2.2 急救时间比较
对照组病人急救时间是(15.36±1.82)h,实验组病人急救时间是(10.44±1.59)h,两组病人急救时间比较,t=10.18,P<0.05。
颅脑损伤后病人多表现为意识丧失、头痛、呕吐、瞳孔异常、呼吸紊乱、脉搏浅弱、血压下降等,临床根据伤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四类。颅脑损伤临床救治原则是救治病人生命,恢复神经系统重要功能,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院前急救效果影响治疗效率[2]。
本次我院研究,主要是分析临床急救路径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对50例病人分别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措施和临床急救路径措施,分析救治效果。研究结果为病人转运入院时,对照组出现了4例(16.00%)休克、5例(20.00%)低血氧症、2例(8.00%)颅内高压、3例(12.00%)二次伤害,实验组出现1例(4.00%)休克和1例(4.00%)颅内高压,实验组病人发生休克、低血氧症、颅内高压、二次伤害情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休克、低血氧症、颅内高压、二次伤害情发生率比较,P<0.05;对照组病人急救时间是(15.36± 1.82)h,实验组病人急救时间是(10.44±1.59)h,两组病人急救时间比较,t=10.18,P<0.05。研究表明,颅脑损伤病人实施临床急救路径,院前急救效果好,病人入院时病情恶化程度低,急救用时短。临床急救路径应用于颅脑损伤院前急救,及时清理了患者呼吸道阻塞物,保证了呼吸畅通性;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输氧可以有效预防低血氧症;实施心肺复苏措施,保持患者体内血量有效循环,减少了病人休克的发生;实施相关措施降低患者颅内压,减少了颅内高压的发生,遏制了病情恶化;病人出现抽搐时防护带固定后静脉注射地西泮,减少了抽搐造成的二次伤害;初步诊断可以帮助院内急救部门制定初步救治方案,有利于提高救治效率。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病人院前急救时采取临床急救路径,有利于减少病人休克、颅内高压等情况的发生,有效遏制病情恶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莫月娥,谭荣俊,余玉娥,等.临床急救路径在院前急救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观察[J].护理研究,2014(24)∶1201-1202.
[2]康益炯.临床急救路径在院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4(19)∶2317-2318.
王亚丽(1968—),女,满族,吉林吉林人,本科,毕业于吉林医学院,副主任医师,现就职于吉林省长春急救中心,研究方向: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