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赵靓 周迪 张伟 谢瑾峰 牟艳艳
摘要: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的优秀代表,在大学生当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提升学生党员质量是民族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基础上,就如何提升民族院校学生党员培养质量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民族院校;学生党建;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1-01
1.高等院校学生党员质量现状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的精英,但实际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整体质量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表现:
1.1理想信念淡薄。大学生入党的内在驱动和真实目的存在功利化趋向。一些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淡薄,对自身不能提出过高要求,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
1.2理论素养不足。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和掌握不够,理论素养不足。学生党员缺乏理论深度,对党的创新理论内涵理解不深入,理论联系实际脱节,易被外来不良思潮影响。
1.3先锋意识模糊。学生党员个性意识强,实用主义日益强烈,不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并不能完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学生党员整体质量不甚理想,与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选拔标准不够精准。在选拔学生党员时,通常重点考虑学生学习成绩以及是否为学生干部等,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则往往被忽略。这让一些学生降低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2.2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乏力。高校对学生思想教育不深刻,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学生党员对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不深。
2.3学生党员培养模式单一。高校主要通过开办党校培训以及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学生党员的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
2.4学生党员管理有待增强。党员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应用力度偏软,存在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不到位,对学生党员缺少有效监督,缺少学生党员评价体系等问题。
3.民族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实践与探索
民族院校学生党建有自身特点,应结合实际制定学生党员培养方案,在实施和持续改进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党员质量。
3.1引导入党启蒙,严格党员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党员。通过党建带团建,在学生中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可开展优秀学生党员引领、党团校系统培训等活动,对入党申请者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等进行系统培养。严格学生党员发展,坚持把综合素质作为发展学生党员的考察内容。对发展对象的政治审查、公示,预备党员的接收、考察、公示和转正等,要严格程序、严格把关。
作为民族院校,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学生党建的重要任务。在学生党员培养上应固强扶弱,使得理想信念坚定的少数民族学生凸显出来。在发展计划上,在不违背党的原则基础上力争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培养更多少数民族学生党员。
3.2加强理论学习,端正入党动机,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民族院校要重视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与党性教育,充分发挥"两课"和党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两课",提高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重塑科学社会主义理念。通过党校培训,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党的理论知识体系。各级党校应优化党校教师的评聘制度,在课堂教学、讲座以及实践指导等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党员端正入党动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民族院校应重视学生党员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学生党员树立团结意识与统一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与政治敏锐性。
3.3强化组织建设,多重监督考核,规范学生党员管理。以学生党支部为基础,通过网络媒体推进学生党支部建设,开展支部学习、交流讨论,线上线下同时互动,既可密切学生党支部成员的联系,同时也能更好地解决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问题。
着力推进学生党员考评机制,注重学生党员考核实效。成立考核小组,制定学生党员测评细则,对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组织纪律、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表现进行考评。通过党员寝室牌、党员床头卡、党员公示栏等方式,公开党员信息,使学生党员接受广大师生监督,促进其履行义务。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立学生党员意见建议箱,实现对党支部、党员同志的有效监督,并对党建工作提出建议等。
3.4创新教育模式,拓展实践载体,建立党员培养有效机制。创新党员教育模式,拓展实践载体。在教育内容上,将学生党员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党员教育更具体、更有依托,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研究的专注和提升对专业认同感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素养,使他们成为思想素质过硬、专业能力过硬的优秀学生党员。将学生党员教育与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相结合。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根据自身能力和特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党性意识,促进各民族学生党员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成长进步。在教育形式上,坚持以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为主渠道,各种实践活动为辅助的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空间上,要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从学校向社会的拓展,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党员们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将青年人的热情、爱心奉献给社会,尤其是民族地区。在教育载体上,实现教育载体的多样化,广泛利用网页、博客、微信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媒体手段,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济龙、霍丹:90后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2]杨长发,李晓敏: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3月
[3]黄东升,黄宗将,李国俊: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教育评伦,2014年第6期
[4]周保垒: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赤峰学院学报,2014年9月,第30卷,第9期(上)
[5]白莉: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5月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