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伟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而又感人肺腑的回忆性写实散文。此文篇幅不长,只有一千来字,语言平常质朴,无华丽辞藻,但却字字真情,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
这是一种普遍而又正确的解读,的确,很多人都把它仅仅解读为表现“父爱”主题的作品,说什么“父爱如山”、“父爱无言”,说什么“作为子女,应该学会体谅父母、感恩父母”,等等。其实,这些解读只是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象。实际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并非着眼于歌颂“父爱”,也不是想表达一个游子身在异乡后对父亲的思念,而是想借助这篇文章,真诚而又委婉地向父亲道歉,以化解父子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
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实质上是传统的封建伦理家长专制的旧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要求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新意识的冲突。而父子长期失和,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感情上的极大折磨和伤害。要化解这种矛盾,就得一方率先放下架子,主动求和。但从1922年和1923年朱自清的两次回家探亲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用行动来表示,但也许是因为缺少精神层面的沟通,父子之间心灵上的壁垒没有打破,所以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让本已破裂的父子关系跌入谷底。
作为父亲,尤其是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影响的父亲,碍于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就算错了,也是不大可能低头承认错误的;那么,就只有想要尽孝的儿子,采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既不伤及自己的颜面又能有效与父亲进行心灵沟通。给父亲当面或写信直接承认错误,委曲求全,这种打脸的事情,肯定不是年轻气盛的朱自清会采用的方式;而用一篇情真意切的回忆性散文来巧妙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意,不失为化解矛盾的上上策。因为《背影》公开发表之后,就是向世人宣告:父子之间永远保存着血浓于水的深情。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避免直接道歉的尴尬,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朱自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道歉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赞誉对方的方式表达歉意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这是对父亲一生客观而高度的评价,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儿子的崇敬之情。即使父亲“老境却如此颓唐”,依然坚守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信念;依然不屈地和命运抗争,坚持“要到南京谋事”;依然尽职尽责地做好一个父亲:亲自送我上车、帮我拣定座位、翻过铁道买橘。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人对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肃然起敬。同时这些话语,也让读者,包括父亲,看到父亲在儿子心中的地位依然崇高。“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此句让人依稀可见一位宽宏大量的慈父形象。虽然此时父子矛盾并未明显缓和,但心理学告诉人们:大多数人在受到赞美后,都会不自己地按照赞美的话去做。所以,有理由相信,他们冰释前嫌的日子为期不远。
二、承认自己的过失和不足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些语句间的自嘲与自责,是谁都能读出来的,辛辣的反语,让悔恨之情也溢于言表。一方面,作者在深深地自责当初的愚蠢言行;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诉父亲:儿子现在已经明白了您的良苦用心!请再给儿子一次机会回报您吧!
三、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很多时候,两人产生矛盾的根源就是没有进行换位思考。“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通过数年的社会历练和反思,朱自清也逐步明白了父亲的艰难处境,甚至通过两个“自然”,充分地表现出了儿子对父亲曾经的那些过激的言行的理解和宽容。
当然,结局也正是如此:父亲诵读此文时,不觉两眼老泪纵横,手不住地颤抖,但读完后,昏黄的眼珠却放出光彩。他终于明白了儿子没有辜负自己的苦心,他最终谅解了儿子,从此父子矛盾得以缓解并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