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筑熙
达晨创投:农业投资的第二个窗口期即将到来
文 | 陈筑熙
这一轮新到来的农业大发展的窗口期,资本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未来,农业为资本留出的机会在哪里呢?
深圳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陈筑熙
长久以来,农业都是一个传统行业。在这个行业里投资,投资机构希望看到的是企业的差异化特征,为企业的潜力买单。创业农企则需要知道自己究竟能解决哪些行业问题,从而收获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一个好的农业投资窗口期出现在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改造农业的那个时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国内农业初始工业化时期,当时有一批农企抓住这个机会迎来了飞速成长。近几年,“互联网+”就是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以及物联网的行业应用风潮涌入农业经营领域,虽然不是简单嫁接就能产生效果,必须详细分析真实问题的解决需要,但是信息技术的引入的确为第二个好的农业投资窗口期的开启铺垫了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背景。政府在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方面也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例如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出台和落地实施,社会资本投资和再造传统农业的条件已经渐趋成熟,这个行业的投资窗口期又一次来临。
对专业投资机构来说,如果要投资某一个大领域,他们肯定会想办法从里面切分出具备生产组织效率趋势性提升的一些细分领域,然后寻找其中具有差异化优势的公司,农业领域也是如此。
达晨投资的第一家农业公司是圣农发展,其是做白羽鸡养殖的专业公司。那么圣农发展自身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认为,首先是圣农发展创始人发展意识到位,充分认识到现代中国的养殖业要从传统养殖走向现代养殖就必须采用工业化的养殖体系,为此公司从欧洲购买了整套当时最先进的家禽养殖生产线,建立了现代化的饲养体系。虽然公司在福建武夷山区的偏僻区域,但是却率先在国内同行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且,圣农发展的创始人是一位非常专注的企业家,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能从一只鸡身上多赚一分钱,如何能有效降低综合成本,是一位追求极致的企业家,这也深深打动了达晨。我们认为在当时那个窗口期,农业工业化会带来整个行业一次大的发展机会,圣农发展恰好是由一位极度专注的企业家带领的迈向农业工业化大道的企业,它确实与众不同,这是我们选择圣农发展的基本逻辑。
圣农发展是国内VC机构投资的第一家境内上市的企业,而到今天,国内资本市场农业板块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数量很庞大的家族,但如果现在评估一家企业,差异化仍然是我们考虑的重点因素。
资本会喜欢一些有想象力的公司,你能给我说一个未来可实现的故事,与众不同,能够值得我们为此付出更多的溢价。这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的青春期,在你最好的成长阶段如果你能够借助资本的力量上市,那么未来你的发展就会比你的竞争对手快很多,一定是这样的。
那么今天的差异化怎么去找?最近这几年的话,我认为能用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再造新的生产销售模式来提升农业价值创造的公司。
现在我们从市场上看到有很多投资机构都在找“农业+互联网”这种类型的项目,就是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的一些手段达到升级目的的项目,这肯定是一个大方向。但是这类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进入到这个领域的资本乃至创业者是从互联网领域出来的,他们对原来的传统行业了解不够透彻,因此他们带着一些自己所假想的模式来进行创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B2B类型的农业项目,一开始采用大量补贴的方式来聚集客户而结果很不如意的原因。另外,还有盲目认为以前线下的交易很容易就能转移到线上来——农民对互联网的理解是非常浅的,有效培育农民的互联网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项目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意识和习惯的改变,导致战略亏损期比预计的长了很多,于是我们就看到很多“互联网+农业”的公司倒下了。
其实去年出现的很多农业投资项目都只集中在流通领域,比如说B2B的农业电商,这一类项目的模式就是以前大家买菜都是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交易,现在把线下搬到线上来。这些环节实际上还只是比较浅层次的,新技术的应用应该嫁接到传统农业的流程里去,对传统农业的种植、养殖、流通等多个环节能提供相应服务来保证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农业的田间管理,从而提升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和产出的经济价值。而这个过程本身是不能简单拆分成哪是互联网的,哪是农业的,对接在一块就成了。很多“互联网+农业”的项目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却并没有把这个农业漫长的产业链进行认真重构,所以最终的结果也不太好。
中国农业现在最大的痛点之一是产业链的不完整,比如说我们经常听到市场上今年哪个地方柑橘滞销,农民被迫把柑橘倒进山沟里,或者出现红枣、土豆、番茄丰收没人收。农业产出的产品都是生鲜,那么它的保管、运输等都需要一些特殊的设备,比如说冷库,在运输过程中有时候要用到冷藏车,这些都需要跟品类、产能来进行相应的匹配,包括产销这一块如何在空间上做好物流调动,在时间上如何弥合时间差。
举例来说,其实禽流感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鸡都不能吃,因为有大量的鸡并没有感染禽流感,但是大家处于心理恐慌中没人敢吃,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其实最合理的事情是把白条鸡放在冷库里冻起来,等到风波过去以后大家心理平复了,再把它从冷库里调出来。
因此,我觉得一个好的现代农业项目,要深入调研农业产业链上各个节点的真实需求,去抠农民、农企真正的痛点,真正扎到现实的需求里面去,而不是说去构建一个我们头脑中假想的模式。农业要产生更多价值,一般就是通过两个方向:一是提升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同样成本更多产出或者降低了成本;二是把握了市场供求波动,在品类供给上能避开供过于求的品类,享受到好的市场价格。新技术、新模式都要从这两个方向去想办法。
中国农业现在整体还是属于作业分散、集中度低的状态,以后随着政策的支持,资本会陆续涌入,大农业是有发展的。
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乃至无人驾驶技术肯定会对我国农业进行一次或者数次深层次改造,只不过新技术对一个产业的改造肯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好几年前就有人说物联网如何能让农业旧貌换新颜。但是借用比尔·盖茨说过的一句话:对一项新技术,人们往往习惯于过高地估计了它在未来三年给世界带来的变化,而过低地估计了它在未来十年所带来的变化。其实中国农业工业化的进程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经济体,农业的升级改造进程还是分阶段地在推进,这一轮新技术不过是带来了新农业的可能新模式。
不可否认的是,农业的发展周期相对漫长,哪怕试图再造一段分支产业链条,花的时间都会比较长,因此投资回报期相应的也会变长,所以投资农业要有耐心。同时,投资农业的时候一定要想明白你要沿着哪条产业链条来做,否则如果把资金砸在某一个环节上,但是它前后的链条没有打通,就有可能在经济可行性上出现问题——从投资经济来分析的话,产品的后续价值实现就会出现瓶颈。
未来,农业为资本留出的机会在哪里呢?
第一是生产要素集中的过程。现在的农村人口基本是处于净流出状态,往大中小型城市走。未来随着生产资料的集中,比如说土地的集中就是一个必然趋势,资本进入农村的机会就会加大。这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先决条件,就像美国一样,没有几千亩、上万亩的农场出现很难说是真正的农业工业化。所以,现在我们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中央政府的农业新政都在给未来的资本下乡逐步扫清一些障碍。
第二,现在的中国恰好是处于一个中产阶级消费开始上升的阶段。对于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肯定要提升,因为过去的农业靠大量农药、化肥来催生一些质量偏低的农产品,由于不能达到新兴市场的消费需求,因此造成了现在真正的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市场的局面。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农业怎么做才能有效升级,解决供求矛盾问题;另一方面是怎么能让消费者相信你的产品是真正可靠的。这需要多方协调,远远不是一家企业和投资公司能够完成的,它需要整个产业,包括政府各方面的力量融合到一起来做,但最终一定是通过资本来推动整个过程的。
第三,农业通过资本介入进行并购整合的事件会越来越多,这其实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巨大机会。因为农业生产要素等资源已经开始集中,而目前的农业产业资本,包括一些农业上市公司和农业产业基金,已经有了通过并购整合资源的想法。而从其他行业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过度分散和过度竞争的市场都不可能存在好的投资收益,因此可见的是行业整合之后市场会淘汰掉不合适的企业,然后形成多个大的农业产业集团。而这时的市场中参与者的数量相对来说会少很多,而且每一家的体量都会非常大,也会拥有更多的行业话语权。之所以说未来农业市场会以多个大产业集团为主,一是市场需求非常大。二是市场对农业产品的需求是绝对的刚需。在这个基础上,未来比较分散的农业经济形态必然要走向相对集中的格局。而一旦形成这样的产业结构,多个产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合作会不断提高 农产品质量,同时行业的利润水平也会得到保障。
在这个行业格局改写的过程中,资本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农业作为一个靠天吃饭的传统行业,本身就具有不可预见性。那么拥有资本和大型产业集团支持的农企就会增加对不可预计风险的抵抗能力。在相应的政策支撑和资本推动下,形成大型产业集团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农业企业也完全可以做得更大。
未来,在这一轮新到来的农业大发展的窗口期,资本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