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广汉5183007)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及其发展研究
□张 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广汉5183007)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共计47个县市,1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开调查。分析,整理出不同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总结出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趋同性、特色性、地域性、文化共生性等特点,并提出了六项发展策略,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良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我国中西部地区省市分布聚居着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本研究基于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地区、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自治州,湖北省鄂西地区土家族自治州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共计47个县市,2700万人口,1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展开调查。此次调查的区域地表地形地貌以高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300-1300米之间,以苗族、壮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等7个少数民族群众为主,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和形成了多种多样富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这些项目大多取材于生产实践,形式繁简相融,场地可大可小,经过数个世纪的发展,承载了民族的文明积淀,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承至今。缘起于西方工业革命的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民族传统体育应该怎样保护,如何传承,如何推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我们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西部地区)分析及其发展问题。
调查对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地区,重庆市黔江地区、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自治州,湖北省鄂西地区土家族自治州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等方面,本研究查阅了本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及CNKI数据库电子文献等相关的文献著作,并加以分析利用。
(2)田野调查法。
本研究利用暑期调查实践的机会深入上述7个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实际走访观摩少数民族运动项目179次,采访相关传承人及专家30余名,收集了大量的纸质记录及视频音频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丰富佐证。
(3)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针对采访的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
(4)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针对所得到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汇编,根据统计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反复论证。
2.1、结果
经深入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此次调查区域,共计记录了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176项,现将7个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运动项目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2.2、分析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趋同性特征。
由于历史,政治,战争等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群众,本次调查的范围内涵盖了47个县市,民族构成以苗族、壮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等7个少数民族群众为主,其次佤族、景颇族、满族也有分布,历史上由于人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了数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项目渗透融合,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迁移及清朝统治时期,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伴随着战争打破了传统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的单一性,并伴随着民族大迁移的人群逐渐向我国西南方向传播,形成了进一步的民族文化融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多元有机的民族政策,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网的快速建成均促进了民族的交流融合,使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更加多元,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似的发展轨迹,如同一个或者形式相同的运动项目在不同的少数民族间均有开展。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性特征。
由于宗教、文化、语言等层面的差异性,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该民族历史沿袭层次的产物,受到其独特的地域及文化经济的影响,民族文化必有其特色的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则是对民族文化的直观反映,我国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全方位的反映出这一区域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如侗族特色的“抢花炮”、苗族特色的“芦笙舞”等项目,这些项目与其民族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充分反映出少数民族群众历史文化的“民族性”,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民风,宗教信仰、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等代表其“民族性格”的完美体现。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反应自然地域性特征。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大多处于亚热带地域,其气候温润,降雨量丰沛,地貌以山地丘陵及卡斯特岩溶地貌为主,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山地和水乡地域特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开拓的精神品质,少数民族人民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体,主体的生产生活劳作必然会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亚热带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产生了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仔细分析每一项运动就会发现,生态地理环境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现是一个直接渐进的过程,此次调查的区域年均降雨量平均为900mm,境内有多条大江大河,其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与多水的环境相结合,成了各民族的“水上运动项目”,如侗族、白族、布依族的“龙船”项目,土家族的“潜水”等项目,70%以上的地区为丘陵地貌,卡斯特地貌分布面积较大,少数民族在生产劳作的过程中产生的运动项目必然与山地特征相适应,产生了深厚的山地特征。
(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共生性特征。
我国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区域内共生着诸如苗瑶文化、彝白文化、巫楚文化等文化,形成了明显区别于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代表汉文化的民族文化圈,该区域产生的体育项目有着深刻的文化烙印,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性,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侗族的“舞龙头”项目带有明显的民族神话性质,土家族传统的“茅古斯”项目则富含了神秘民族宗教色彩。在此次调查的区域内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其他民族体育一样,与民间的杂技、曲艺、舞蹈等交融发展。如土家族的“舞花棍”项目、瑶族的“打猎操”项目、彝族的“阿细跳月”项目等均与民族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音乐、舞蹈、竞技融会贯通,体现了力与美的融合,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共生性。
(1)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应树立完整的架构体系。现阶段我们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综合的调查,筛选,分类,评估,构建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指标体系,就其健身机制,健身价值进行综合的分析,对较为基层的项目进行保持民族特色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优化,对具有民族代表性的项目进行硬件条件的系统规划,保障场地条件的统一,规则的完善等工作,使其更好的推广。
(2)我国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精华部分,折射出各民族的发展特点,发展轨迹,成为研究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典型模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首先要从理论层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在研究的前期进行充分的论证调查,应适当借鉴人类学,社会行为学等学科田野考察等科研方法,展开实地的走访、调查、抢救性挖掘、原始素材收集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的分析整理,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依托高校、协会机构发展传统体育项目,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通过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建立完整的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项目规则制度,依托当地高校,传统体育项目协会等机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完善,推广,普及,提升。使项目的开展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正规化。近年来湖南省湘西地区投入资金建设了三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将“舞龙”、“高脚舞”等项目作为该省主力项目进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进步。
(4)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项目方面,我们通过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多管齐下,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强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意识,历史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多脱胎于“保家卫民”、“健身强体”等思想,在运动过程中获得健康强健的身体条件和各种身体技巧作用于生产劳作和军事防御过程。现阶段应改变这一观念,将体育活动的思想转变为改善劳动力素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全面健康发展。
(5)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教育体制中是一项长期的发展策略,可适当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各地区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通过对当地的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开展程度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将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与传统体育运动相结合,通过骨干力量的培养,可以有效促进校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
(6)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域传统体育项目与当地旅游经济相结合,如凤凰古城,桃花源,张家界,武陵源等地域可将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观赏性娱乐性改造,与当地的旅游经济相结合,一方面在旅游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旅游,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经济宣传推广了该区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本研究基于对我国西南地区共计47个县市,2700万人口,17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调查,共计记录了少数民族传统运动项目176项,得出结论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项目趋同性、特色性、地域性、文化共生性等特点,并提出了构建完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体系等六项发展策略。
[1]刘少英,田祖国,吴永海,陆晨.湘、鄂、渝、黔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2).
[2]朴刚,栾桂芝,陈立华.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其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02).
[3]赵忠伟,陶华滨,张永刚,丛冬梅,王丽娟,李文,王春,汤君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9).
[4]赵凤霞,熊飞,张新辉.新疆濒临失传及失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9(05).
[5]李玉文.湘西山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及其保护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
[6]宋智梁,张良祥,卜建华,姚大为,李兆臣.嫩江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文化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08).
G85
A
1006-8902-(2016)-11-ZQ
张建(1985-),民族,汉,河南南阳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