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2016-12-09 07:24杨晓玲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理工科素质大学

□徐 岩 杨晓玲 沈 倩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徐 岩 杨晓玲 沈 倩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理工科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相对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阐释和剖析建构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准确划分评价群体基础上,从思想、身心、知识和能力四个维度,制定具体指标与实施细则,提出一套能够推广应用于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理工科大学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育的基地和摇篮,培养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高等教育需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要目标。从现实来看,因为传统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桎梏和延续,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放在次要或是不显著位置。这种理念和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综合素质较为欠缺,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需要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上,以科学化、系统化的角度,对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建构。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内涵

建构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其评价体系。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内涵的定义上,业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不同的定义。夏怡新、朱斌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学生的政治思想、智能素质、身心素质、审美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个性发展等六个方面”[1]。李兵宽、李国涛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2]。通过文献梳理和总结,经过对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综合调查访问和整理归纳,本文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身心、知识和能力四个维度。思想主要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身心主要指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知识主要指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能力主要指学生的创新、组织、实践等素质和能力,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探索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

二、建构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国家和社会选拔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培育高素质人才是积极响应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录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综合的标准。高校毕业生完成了大学期间的培养,在接受社会和单位选拔时,大都采取的是一种静态的、程式化的流程。用人单位主要采取查看简历、成绩单、笔试、面试等方式进行考察和选拔,在短时间难以全面掌握学生在校期间发展的真实情况。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所搜集和评定的信息,能够为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评判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

(二)高校培养人才和管理学生的需要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立足于思想、身心、知识和能力四个维度,不仅专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以及身心健康状况评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首先,通过建构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既能全面、真实的了解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情况,又能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既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注重个性的发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能够准确、客观的评判学生的表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引导和教育,做到精细化管理。

(三)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石,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家长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实践情况,适当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这样一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另一方面对学校的培养建言献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从学生个人发展来看,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每个具体指标,学生可以加强自我认知,了解自身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着重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对自我进行全面提升和完善。

三、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一)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

国家强调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此目标,众多理工科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和载体,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育内容上,根据学科特点,增设素质教育选修课,以达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在教育形式上,通过主题教育、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第二课堂”等载体,完善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些尝试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标准不一致、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三个方面。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综合素质评价”仍处于愿景状态和探索初阶。若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高校为人才培养所做的尝试都只能限于解决局部问题和临时问题,很难从宏观层面调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其所获得的结果也不能被广泛、持续地应用。

(二)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评价指标和体系的针对性不强。确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引导,需要以国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前提,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以及家长的期望紧密结合,同时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现阶段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还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与培养目标的结合并不充分,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契合,导致其针对性不强。

其次,评价对象的区分度不够。现阶段,学者们探索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时,其研究对象是整个学生群体,并没有对学生群体进行再细分,探索出的也是对整个学生群体普遍适用的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90后”“95后”的高校学生,其个性特征是非常鲜明的,将具有共性特征的指标应用于个性突出的学生身上,显然会降低指标的信度。

再次,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现阶段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探索具有两种趋势,一是从理论层面,辩证探索评价指标,二是直接调研,从数据中分析出评价指标。这种从单一层面切入的探索方式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但由于不能将理论研究和实际调研紧密结合,导致其欠缺推广价值。同时,前期的研究多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探索,缺乏对构建整个体系的思考,指标的效度不足,从而导致研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性不强。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针对上述现状与不足,在进一步探索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若着眼于整个高校学生群体,势必会导致研究结果过于宏观,针对性不强,在高校实际中很难应用。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使研究结果更具有针对性,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典型的理工科高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典型的工科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挖掘国家和社会、学校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实际调研和论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构适用于工科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进一步提出能够推广应用于其他理工科大学的评价体系。

(一)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结合所在校、院实际和学生特点,认为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从国家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家长期待、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采用动态与静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思想、身心、知识和能力四个维度制定具体指标与实施细则,以此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情况进行测量并做出评价。

1.评价指标以国家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德才兼备”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3]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到,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4]通过解读国家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德才兼备”,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需以此为评价指标的宗旨。

评价指标以学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为抓手。通过查阅各大理工科大学的网站,可以看到,在学校层面,大多提出“培养行业精英人才”“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人才”“培养功夫到家之人才”等人才培养目标。在学院层面,理工科高校各学院也强调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与精神塑造,培养对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有所贡献的人才。通过解读理工科大学学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新时代在理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是核心,“身心健康”是保障,“知识增长”是重点,“能力提升”是根本。

2.评价指标聚焦家长关注点,重在身心发展健康。2014年8月,采用抽样访谈法,对成都地区5所理工科高校的50位学生家长进行访谈。在“希望孩子在大学学到什么”方面,家长除了传统地谈到希望大学能帮助孩子学到应掌握的知识,收获过硬的专业技能以期将来在社会有一技之长,同时我们发现,家长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压和抗挫能力、自信乐观、人际和谐等方面期望颇高。利用关键词提取法对访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52%的家长更看重孩子在大学期间的身心健康状态,31.5%的家长更看重孩子在大学四年里掌握到实实在在的技术,16.5%的家长更看重孩子在大学四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可以看出,家长侧重于期待学校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评价指标着眼学生需求,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成效。2014年12月,采用问卷法,对成都地区5所理工科高校的500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3.3%的学生最想通过大学学习掌握实实在在的技术,37.7%的学生最想通过大学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19%的学生最想通过大学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需要选择做什么事情,朝什么方向努力时,46.3%的学生表示容易受学校教育的影响,26.5%的学生表示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11.9%的学生表示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15.3%的学生表示容易受家长影响。可以看出,学生的需求多偏向实际,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更全面的知识,并且在学习生活中易受学校教育引导的影响。

4.评价指标关注社会需求动态变化,根据社会反馈适时调整。通过高校就业部门长期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发现,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时候并不完全契合,甚至出现脱节、缺位、错位等现象。这主要是一方面高校的人才培养立足宏观、侧重理论,缺乏对社会用人单位现实需求的微观把握和具体掌握;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作为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具体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和完善需要较长周期。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教育评价方向,就是要通过引入社会第三方组织对高校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评价。在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2014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1%[5]。虽比去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但学校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仍不算高。同样,从麦可思针对我校2012届毕业生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情况中反馈,分别有50%、49%、47%、46%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包容精神”“关注社会”方面得到提升;而提升较少的两方面分别是“人文美学”(15%)“健康卫生”(16%),有6%的人认为“没有任何帮助”。针对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时需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以更好对接。

综合上述评价指标,可将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划分为从思想、身心、知识和能力四个维度,具体来讲即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以及创新、组织、实践等能力。

(二)划分精准的评价群体

在确定评价指标后,需要按不同维度精准有效地进行学生群体划分。本文主要采取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1.纵向上按照年级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划分为四个群体。确定评价指标需要与目标紧密联系,通过分析,学生大学四年目标发展的基本趋势大致可划分为“大一:目标失落;大二:回顾分析;大三:目标重建;大四:方向确立”四个阶段。大一学生的目标失落主要体现在阶段目标、具体目标不清楚,最为突出的是第一学期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不清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不清楚大学四年究竟该干什么,每个学期、每个月、每天该干什么,这种失落感一般持续0.5年到2年消解。经历了大一的目标失落,大学生们普遍焦虑不安,大二时认真回顾过往,分析得失与经验教训,经过对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开始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进入大三基本完成了目标重建,主要表现为专业发展方向的明确和专业目标的确立[6]。在大四阶段即按照前期确定的目标和方向行进,最终完成大学期间的发展。因此,从纵向上来看,有必要按照年级将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划分为四个群体。

2.横向上按照心理倾向性对学生群体进行具体分类。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及学生工作者进行访谈等方式,我们可从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成就动机、性格等不同角度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纵观这些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大部分标准划分出来的学生群体是不稳定的。然而制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需要考虑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上述学业情况、心理健康状况、成就动机等都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仅有心理倾向性是相对稳定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依据“心理倾向性”对人格进行划分,提出了“内向-外向”人格类型学说,内向人格的特点主要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会出现适应困难。外向人格的特点主要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热情、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敏捷、有时轻率[7]。因此,从横向上来看,需要按照心理倾向性对学生群体进行再分类,以真正达到具体评价指标对不同学生群体都有相同的信度和效度。

(三)构建系统的评价体系

在整合评价指标与群体分类的基础上,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特点,兼顾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使评价体系的指标对任何类型的学生群体都有引导和激励作用,构建系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表

1.在思想维度,主要是对学生群体进行引导和教育。对于大一的学生,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勇于追求卓越,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因此,可以选择主题教育参与情况、出勤率作为其评价指标;对于大二的学生,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因此可选择集体活动参与量作为内倾学生评价指标,选择服务集体和个人作为外倾学生评价指标;对于大三的学生,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懂得施恩于人。因此,可选择校园服务如担任导生、学生骨干、经验分享等作为内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选择公益服务如支教行动、志愿者活动等作为外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对于大四的学生,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并学会感恩回馈社会,因此,可通过学生的未来选择对学生进行评价。

2.在身心维度,主要是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一的学生,最主要的是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模式。因此,可以组织新生体检和心理测试作为其评价指标。需要注意的是,该两项测试获取的数据仅作为参考评价而非核心评价,同时需做好测试结果的保密和保存;对于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时间逐步了解适应大学生活后,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因此,可选择班导师评价作为内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选择辅导员评价作为外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对于大三的学生,大学生活已过半,可能经受过一些压力和挫折的考验,这时候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认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处理好“我和世界”“我和他人”“我和自己”的关系。因此,可选择心理委员记录数据作为内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选择班级同学反馈作为外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对于大四的学生,最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未来走向社会的生活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这对于内倾和外倾的学生同样重要和适用,因此可以再做一次专业的全面心理健康测试,作为参考评价指标,更重要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未来走向社会时可能潜在的心理不足和短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进和完善。

3.在知识维度,学业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显性指标,其隐性指标体现在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横向上,内、外倾学生群体的区分并不明显,可采用同一评价指标。纵向上,根据每个阶段的主题和发展要求不同,应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并为下一阶段的成长做好准备。大一阶段主要是完成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顺利过渡,转变学习方法,主要从基础课成绩和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上评价;大二阶段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和实践,同时在完成了英语等级考试后需要以国际化视野为导向,这一阶段主要从专业基础课成绩和出国外语考试成绩上评价;大三阶段学生进入高年级,特别是,电子工程学院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在前两年进行“电子信息工程大类”的课程学习后,大三阶段需通过选择进入不同专业学习。同时这一阶段学生需开始确定未来本科毕业的发展意向,是选择国内深造还是出国深造或是就业等。作为专业性强的理工科专业,这些都需要学好专业核心课程,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因此大三时需以专业核心课成绩为评价指标;大四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最后学习和冲刺,不管毕业意向如何都面临这一阶段的结束和迎接下一阶段的开始,学生经过四年大学生活成长成熟起来,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需以综合成绩作为评价,全面考察考核学生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的情况。

4.在能力维度,主要是对学生的创新、组织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大一的主题是适应,对于内倾的学生,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安静的课外学习方式,可选择学术活动、讲座作为其评价指标。对于外倾的学生,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热闹的课外活动方式,可选择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参与状况作为其评价指标;大二的主题是认知专业,可选择科创活动、竞赛成绩作为内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选择组织活动的数量及质量作为外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大三的主题是目标重建,可选择科创项目、研究报告作为内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选择课外实习、社会实践作为外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大四的主题是展望未来,可选择公文写作、学习报告作为内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选择主题演讲、经历分享作为外倾型学生的评价指标。

将此评价体系应用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的教育引导中,半年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中1000名学生进行新评价体系反馈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的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方式感到满意,认为其公正合理,既照顾了对大学生思想、身心、知识和能力维度的引导和激励,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展开评价。探索理工科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将在后期进行持续地研究,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和优化完善,以期通过评价体系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理工科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夏怡新, 朱斌. 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03(8): 53-54.

[2] 李兵宽, 李国涛.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 2005(4): 47-49.

[3] 顾明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 荣长海.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2): 1-5.

[5] 麦可思研究院. 就业蓝皮书: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6] 黄希庭.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 教育部考试中心.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 2011年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编辑 张 莉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about Student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XU Yan YANG Xiao-Ling SHEN Q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It has been a priority for tertiary education to train compound professionals with highe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Chines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used to stress too much on stud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verlook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 qualitie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individuals’ overall development. Taking students from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UESTC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we are trying to clarify the necessity of a more complet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of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nd figure out problems in our current system. Based on the specified group dividing, we try to set up a complet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that can be applied for all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and formulate specific targets and implementations for the system in consideration of ideology, body and mind, and knowledgeable and ability dimension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G64

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6-0102-06

2015 - 11 - 1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A03012023801105);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XJYYL017);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6JDSZ2025).

徐岩(1980- )女,副研究员,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晓玲(1982- )女,讲师,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沈倩(1990- )女,助教,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理工科素质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