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南宁530022)
浅论广西民族民间古籍及价值
李爱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南宁530022)
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民间古籍可分书籍、文书、碑刻、讲唱四大类,主要记录百越民族历史、土司制度、民间风俗掌故等方面内容,是研究广西民族历史、风俗等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经济和文化传承价值。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古籍;研究价值
2009年,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下文建立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协调机构,明确“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专家把关”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机制后,广西的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已有21部壮族和毛南族古籍分别列入第一、二、三、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36部壮族、毛南族、仫佬族古籍分别列入第一、二批《广西珍贵古籍名录》(见表1)。21世纪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持续推进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广西各民族卷》的编纂工作。要完成以上工作,必须要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广西共抢救、收集到区内世居民族古籍6000多册,其中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有5000多册,广西图书馆有1000多册,广西博物馆有近百册,更多的古籍还散落于民间,存放在“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艺人、神职人员、民族文化爱好者、文物收藏者手中,形成“小聚集,大分散”的特点。广西民族民间古籍主要有民族歌书以及宗教经书等,以手抄本的形式世代流传。在形制上,歌书、经书一般为毛装和线装,用纸是广西本地产的土纸(亦称纱纸)。装帧封皮、护页偏软,有的甚至没有,加之广西炎热、潮湿的气候,民间保存条件不容乐观。因此,对民族民间古籍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11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古籍,其中壮、京、彝、水4个民族有公认的民族文字古籍,而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族有用土俗字(汉字译注民族语音)抄写古籍的传统,回、仡佬族则基本使用汉字抄写古籍。古籍数量以壮族古籍为最多,其它民族的古籍数量相对较少,但极具代表性,如瑶族的《瑶族女书》和《盘王大歌》,以记载民族来源、迁徙历史、宗教信仰为主要内容;《毛南族山歌》则以歌书形式再现了毛南族山乡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记录了男女青年婚恋历程和习俗,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广西现存的民族民间古籍,主要分为书籍、文书、碑刻、讲唱四类。
表1 广西珍贵古籍名录
(一)书籍类
以广西壮族为例,古壮字版的歌书、经书一般是壮族中有威望、有文化的土官等人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几乎全部散落于民间,在偏僻的壮族乡村,过去每村都能找到几本纱纸手抄本的古籍,现在为民间艺人、神职人员等收藏,或置于家里的樟木箱中,或置于灶台的竹篮上,代代相传,视为珍宝。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单位陆续收集,更多的还留在民间,如史诗《布洛陀》,该古籍于1986年3月在百色地区田阳县玉凤镇华彰村巴令屯首次发现,收藏者为罗占贤老人。这是一本已经收藏了300多年的古抄本,其所载故事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南丹、河池、宜州、都安、马山,以及右江流域的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地,现已发现20多个版本,内容大致相同。
《传扬歌》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壮族地区。近年来在南宁市马山县发现了28部壮族古壮字《传扬
歌》手抄本,其中有4部是古老的壮族山歌,24部是根据汉族《二十四孝》改编,加入了壮族自身的内容。1984年,梁庭望交给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流传于宁明、凭祥和龙州一带的《中法战争史歌》和流传于大新的《从光绪到民国》等,都是壮族有代表性的古籍,收集于《壮族民间歌谣资料集》中。
民间经书如《唱三元》《唱莫一》《唱莫二》《唱布洛陀》《唱四帅》《唱布伯》等“土方块字”的手抄本多为道公和巫师所保存。用古壮字记录的壮药有2000多种,民间诊疗法著名验方300多种。壮族医书多编成壮歌,用古壮字抄写,多为个人所珍藏[1]覃乃昌.关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立法的几个问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3).。如图1为壮族古籍。
瑶族在历史上颠沛流离,其典籍有《评皇券牒》《盘王大歌》《女书》《信歌》等。《评皇券牒》又名《过山榜》《盘古圣皇榜文券牒》《十二姓瑶民入山榜文》《瑶人出世根底》等[2]黄钰.评皇券牒集编[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以前多散落于民间,如广西临桂县宛田乡东江村茅针屯赵凤生家珍藏的《评皇券牒》,广西贺县沙田乡狮东村大冷冲邓家珍藏的《过山牒》,既是瑶族叙述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子孙后代进行传统教育的教科书,也是瑶族在反抗民族压迫过程中的斗争武器,许多盘瑶村寨几乎都有保存。后来许多学者对此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如图2、图3都是瑶族古籍。
图1 广西博物馆藏壮族古经书
图2 瑶族女书
聚居在广西西北部的毛南族,人口较少,历史上没有发生重大的反抗斗争,汉文典籍对这个民族的记载很少,导致人们对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得不多。近年来陆续收集到一些毛南族古籍,其中以“肥套”的民间经书和民歌抄本最具特色,多用毛南族土俗字或古壮字抄写。如图4为毛南族古籍。
图3 盘王大歌
图4 毛南族古籍
(二)文书类
文书类既有用古壮字、土俗字记载的,也有用汉文记载的,或者壮汉夹杂使用的,多以契约、信函、结盟书、谱牒、记事、公文等形式出现。汉文类文书多由当地政府撰写。
1.民族文书
流传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带的讼牒文书有《控告土官歌》,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讼牒文书。谱牒文书有族谱、家谱等,如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共和村坤林赵至田家所藏《太祖流支图式》(类似宗支簿),西南部大樟乡新村、花炉等村盘瑶各户所存《家先单》等。信函文书包括写在纸上订成歌本的信体长诗、写在特制的扁担上的担歌、写在扇面上的扇歌、写在手帕上的巾歌等,都是用来传递信息特别是传递爱情信息的。更多的是写在纱纸上,订成歌本,托人送到远方朋友、亲属、亲戚、情人的手上,如《特华之歌》便是代表[1]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一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汉字文书
即在民族地区使用汉字书写的文书,目前仍有散落于民间的情况,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群众家中收藏有两份清同治年间(1862~1874)订立的《龙胜地方乡约》,该县和平乡龙脊村侯会庭家原存有一份光绪四年(1878)的《众寨会议地方禁章合同书》,龙脊乡平安村廖家遗存有一份年代无考的《廖氏家谱》,广西天等县群众家中收藏有一份咸丰十年(1860)的《广西太平府佶伦州土官呈报剿除匪患以靖地方文》等,这些汉字文书对研究民族的发展以及当地社会历史情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华林.壮族原生历史档案略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3(2).。
(三)碑刻类
即石刻类,包括石碑类、摩崖类。由于石质载体易得,加上其耐久性和有事必刻石的传统,使得广西拥有丰富的石刻古籍。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4]广西民族研究所.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的统计,广西石刻古籍中,数量最多的为桂林市,其次为大新县,再次为南丹县,其余各县形成的数量则相对较少。
壮族碑刻使用的文字有汉字、古壮字、汉字加古壮字三种。半汉字半古壮字碑文是壮族地区碑刻的一大特色,其行文不是一边汉字,另一边译文,而是夹杂使用。例如万承土司(今广西大新县境内)辖境有不少碑文,半汉半壮,其中一块蠲免减免碑,前面行文用汉字,村寨名称则大多用古壮字。有的碑文则全部是古壮字,如宜州的《廖士宽墓门碑》[5]华林.壮族原生历史档案略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3(2).。
摩崖碑,古人常用其记录本民族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创作的诗歌词律。位于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麒麟山石牛洞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见图5),是迄今发现的古代壮族地区最早的摩崖碑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刻成,全文17行381字,用楷书写成[6]何华军.广西历代石刻档案述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6).。上林县智城山遗存有一方汉壮夹杂的唐代《智城洞碑》(见图6),文中使用了武则天时创造的异体壮字,碑文有浓厚的封建文学色彩,反映了汉文化的传播情况以及唐代壮族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情况[7]华林.壮族原生历史档案略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3(2).。广西靖西县城西遗存有清嘉庆年间的《鹅泉亭碑》。在柳州,古代摩崖集中分布于三山一岩,即马鞍山(古称仙弈山)、鲤鱼峰、驾鹤山和陆道岩,加上其他地点的摩崖,今存总数在100件以上。
除了用文字形式,更早的还有用画来表达,如著名的花山崖画,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包括广西龙州、凭祥、宁明、扶绥等市县,绵延200多千米,分79个崖画地点,有183处、287画组。其中宁明花山画面高40多米,宽221.05米,堪称世界之最[8]郑超雄.左江崖壁画的艺术特点[A].郑超雄民族考古论文集[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155-166.。此画面尚可辨认的人物形象达1800多个,所有的大小图像加起来达4万多个,世界少
有。花山崖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这样大规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艺术珍品堪称一绝,为今人研究壮族历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还有年代待考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帽合山崖画等[1]郑超雄.广西金秀县帽合山崖画[A].郑超雄民族考古论文集[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2012:167-173.。
随着纸张普及,碑刻古籍渐少。到了民国时期,碑刻古籍除了一些重大公告要立碑,再有就是墓碑了。如民国10年(1921)的《兴安县公署布告碑》、民国24年(1935)的《田西新县成立记》(今田林县)、民国25年(1936)的《田西县政府落成碑志》等。
图5 广西上林县的唐碑——六合坚固大宅颂
图6 广西上林县的唐碑——智城洞碑
(四)讲唱类
讲唱古籍主要流传于人们口头之上,它能为一些消亡的史实提供重要的线索。它的形式包括回忆、民歌、民谣、传说、故事等。
以壮族为例,壮族山歌由于南部、北部方言的不同,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包括叙事用的平调、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演唱的方式有独唱、重唱、合唱、混合唱等,以富宁皈朝山歌调、德保马隘及汉隆山歌调、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最为著名。广西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有诌人物、诌事物和诌猜谜的,如诌甘罗、诌乾隆皇、诌祝英台、诌董永。有诗诌的,长篇叙事诗歌如著名的《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嘹歌》通过抒情的对唱形式出现,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壮语称之为“欢嘹”,由于歌词尾部常用“嘹——嘹”为衬词拖腔而得名[2]郑超雄.壮族嘹歌文化中心的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05(1).。嘹歌流传于桂西右江和红水河流域,以田东、平果县最为盛行,并在特定的歌圩中传唱。其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山川景物、农耕工艺、民情世俗、恋情婚嫁、事件人物等均有包含,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抒发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情感,被称为壮族古代原生态百科全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又如《贼歌》《三月歌》《日歌》《夜歌》《建房歌》等流传较广,以平果为中心,上至右江上游田东、田阳、百色等县市,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也有传唱。嘹歌抄本都是古壮字,歌本中绝大部分的字是汉字记音,用壮语唱。
近年来,由广西古籍办整理出版的《毛南族民歌》收录了从民间抢救整理出来的《创世歌》《天地歌》《旱晴歌》等,也是不可多得的收获。
通过分析对比广西民族民间不同类型古籍的
分布状况,可知广西民族民间古籍主要分布于本民族活动区域。尽管经过多次普查和多年的征集,仍有许多珍贵古籍散落于民间。它们或藏于个人手中,或藏于家族宗祠内。由于民族古籍的固有特点,主要依靠手抄、口头传唱,许多古籍文献面临失传危险,有待进一步的探寻和挖掘。
(一)在学术价值方面,有利于研究广西民族历史和民族风情
广西民族民间古籍或是记录百越民族历史、土司制度,或是记录民间事象、民俗生活、民俗知识、民俗观念等风俗掌故。民间古籍产生于民间,所以它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就承担了正史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它的内容更多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粉饰和删节,是彼时彼刻田野乡间生活的记录,真实、生动、丰富、具体,被称为正史之外对历史的叙述。对于研究广西民族历史、民族风俗、民族宗教信仰等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比如《盘王大歌》记录了瑶族先民的起源、迁徙、婚恋、创业史等,这对研究瑶族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又如上林县智城山遗存的唐代《智城洞碑》,文中使用了武则天时创造的异体壮字,碑文有浓厚的封建文学色彩,是研究汉文化的传播以及唐代壮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在经济价值方面,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医药业等的繁荣发展
广西民族民间古籍的经济价值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直接的经济价值,比如宁明花山壁画,就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向游人开放,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二是潜在的经济价值,通过对民族古籍的挖掘和整理,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比如在民俗方面,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壮乡三月三歌圩节等,开发影响甚大的民歌所属地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医药方面,古壮字古籍、瑶族古籍中记载了岭南常见病、多发病的民间诊治验方和针灸技术等,为岭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防病治病提供了许多宝贵材料,据此开发特色诊疗,对于广西中医的发展及当地药市的兴旺是大有益处的,极具实用价值。
(三)在文化价值方面,有利于民俗民风的传承
民族古籍是少数民族社会记忆的现实标本,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纽带及文化创新的基础。传承的方式主要有抄录、拓印、传唱、编纂等。比如民间文化遗产《布洛陀》《刘三姐歌谣》《那坡壮族民歌》等都是运用民间文学的题材与形式,进行文学创作,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此外,通过举办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如瑶族盘王节、壮族蚂节、仫佬族依饭节等,使广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形成文化传播中的新架构——县县有节日。节日活动吸引来自四面八方乡民的共同参与,这些民族民间节日集多种文化功能于一身,为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把这些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融入当地旅游、商贸、产品开发、节日庆典的现实文化生活中,构建新的人文景观,这也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新亮点。
K291/297
B
1003-434X(2016)02-0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