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馨臻
结合本校的听课经历和自己的教学经历,发现不少语文老师的文本教学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将识字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初读课文后,老师用课件将生字从课文中剥离出来,集中呈现。然后是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指名读,开小火车读,齐读。机械识记,孤立进行,与阅读教学没有丝毫关联。教师苦口婆心地分析字形,讲解字义。学生不厌其烦地记忆字形,组词扩词。识字教学占据整个课堂,用来读书的时间很少,写字的时间很少,课堂上只有量的叠加,没有质的提升。另一个是教师将主要时间集中在阅读教学上,识字教学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阅读”和“识字”失去平衡,导致阅读“一方独霸”。
一、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识字能力
在一次校联谊活动上,一位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让我印象颇深。执教老师出示了“弱”这个字的小篆、隶书、楷书等形态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汉字的意义;另一位老师执教的《会走路的树》则是出示生动形象的鹿角图片,指导学生记忆“角”这个字的形象特征和写法。这样灵活多变的识字教法给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增添了很多乐趣,学生们的识字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因为《语文课标》强调,低年级要学习独立识字,中年级段要初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高年级段要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所以,我们对教材中识字教学资源的开发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阅读要求以及课文特点从急需和长远角度综合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地安排音形义教学。明确识字原理,弄清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怎么识字,有基本原理,图象、声音、从本质上讲,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其实是图像、声音、语言、符号等信息在人们大脑中的传递与整合的结果。
听过一位名师的识字教学,在她的课堂上,字词随文而学,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字词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词理解均在具体语境中完成。孩子们读着读着就懂了,读着读着就读出画面了,读着读着汉字的语意就明白了。汉字文化意蕴深厚,贯穿始终,连环画回放梳理情节巩固词语别出心裁,让人眼前一亮。
所以说,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多种策略,实现识字与拼音,与阅读,与写字,与生活的结合,充分利用插图,开展游戏等方式,更深入地研究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源识字、自主识字的策略。
二、牢抓学生写字能力
写字是2011版 《课标》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是汉语言学习最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是民族文化最需要传承与弘扬的瑰宝,是学会用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视角去观察、欣赏、评价世间万物的视野和标尺。语文课堂中,识字和写字是分不开的,有了“写”的“识”才更完整,学生学得才更扎实。
执教老师从课题便开始范写。教师一笔一划地在黑板上写着的隽秀的粉笔字给了学生模仿的榜样,以示范的形式指导学生如何把字写好。不仅注重字的正确性,更注重字的结构美观。无论是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还是照着老师的样子在习字册中写。学生们都显得那样专注。
记得一次教师素养大赛,参赛教师都关注到笔画的特点,结构的特点,并结合儿童的特点,当堂练评。一位老师对《开天辟地》中“辟”字的讲解非常妙,字形、笔画、字义巧妙融合。“辟”的最后一笔是悬针竖,看上去就像一把利刃。看来,“开天辟地”不但要有神力,还要有神器呢!”“粮”的教学中,执教老师让孩子明白汉字的谦让美;三点水和两点水的区别图示,让孩子理解了偏旁表义的功能。“冬天冷,别忘穿鞋子……”让孩子牢记了最后一笔点不可漏。执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老师出示了间架结构不美观的伞,学生分析,怎么写美观,新颖,充满智慧。
课堂上有关识写的儿歌生动有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识写。“小孩犯错跪墙角,爸爸举棍要责罚,小孩忙说改改改!”“短撇像竹叶,点画来呼应,斜撇如柳条,捺画要舒展,平撇扬眉梢,竖撇似弯刀。”“耳字左边立,一横变成提。手字变成又,穿插又避让。”……
汉字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每个字都有它自己的历史。识字和写字不仅是由口头语言进入书面语言的桥梁,而且还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成长的需要。根据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在引导学生识字写字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识字实践机会,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扣着文本走、贴着学情走、循着字理走,就一定能把字教好。
总之,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力求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此外,写字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我想,同样都是孩子,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多研究,多留心,多示范,多书写,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必能引导孩子寻到更多更好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打牢学生写字功底的,我们的语文课也就会越学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