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以众多小微加工企业所构成的产业生态和编织的产业链条,无疑是我们永续发展、保持优势的雄厚基础和最大动力。
最近一段日子,服装供应链成为了行业中人们见面必谈的热点话题。
中国服装领域究竟有多少家企业?
恐怕谁都很难给出一个极为准确的数字来。
但是,其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状却是不争的事实,15000多家入统企业也足以说明队伍的庞大和不容小视。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对于绝大部分属于小微的服装企业而言,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力量,转型的困难与压力不言而喻,而这些小微企业无疑构成了供应链的基本端。
对于习惯了加工操作的小微,在各生产要素价格尤其是人力资源成本价格不断增长的形势下,未来的道路略显迷蒙,但也无外乎几个选择。
其一,小业匠心。
从自身的技术力量和长年积累的生产经验中寻找优势。
从漫无目的的泛加工制造,逐步向一个细小的门类,或者向能够形成绝对优势的技术工艺靠拢,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成为特色独特、优势明显的企业。
诚然,这种类型的企业无论在规模上和实力上都无法和行业的巨无霸型企业相比,但是却是产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构成部分。
其二,横向联合。
在地方政府和金融手段的支持下,积小成大,聚沙成塔。
以联合的形式,造就大型的多品类加工集团,以群体的优势抗拒风险,以规模的优势降低成本,以集体的力量赢得市场的议价权。
然而这一选择在企业情况千差万别、经营方式各具特色、未来意向不一而足的现实情况下,其操作难度和操作周期实在是很难想象,也很难预料。
其三,关门转业。
这也许是企业自身和所有业界同仁都不愿看到的情景,无论如何都不是上上之选。
在历经了多年的市场风雨之后,在最大的一次的阵痛面前倒下,显得无奈且遗憾,何况是在霓虹初现之前呢?
如此,怎样找到自身的优势,怎样以“小业匠心”的心态持之以恒,在保持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企业塑造成为细小领域中的领航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众多小微加工企业的必由之路。
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业界同仁开始认识到,供应链中具有产品优势和技术工艺优势的小微企业的独特价值。
毕胜在离职百度经年之后,最终创立“必要商城”,力图将中国优秀制造业的最好成果以最直接最高性价比的方式呈现给中国的最广大的消费者。
“淘宝网”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穿梭于中国上千个产业聚集地之间,力图通过政府、企业及电子商务多方的力量,在消费者面前重新树立“中国质造”的形象。
无论如何,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以众多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小微加工企业所构成的产业生态和编织的产业链条,无疑是我们永续发展、保持优势的雄厚基础和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