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宏礼++鲁丽荣
摘要:以黄冈市为例,分析了大别山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指标要求,以及落实大别山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指标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别山;黄冈;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指标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8-487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8.060
2015年6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指出,“要努力把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黄冈市是农业大市,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主体,通过构建黄冈区域生态农业建设指标,推广生态农业建设对于构建大别山革命老区绿色农业发展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农业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设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依据
1.1 研究现状
“十二五”以来,黄冈区域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方向转变。农业生态效益及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步伐也明显加快,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势头得到遏制,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生态农业产业带逐步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农业科技应用不断普及。尽管“十二五”期间黄冈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科学研究不够深入。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技术支持。以往的研究大多专注于单一学科,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所了解,但是对于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科学研究,可从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入手。
2)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随着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做出的系列重大部署,黄冈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然而资金缺乏仍然是困扰黄冈生态农业建设的最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据有关部门初步预算,就全国而言,到2010年,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8万亿元至10万亿元,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实力不强,市县两级财政较为困难,资金空缺约为1/2,黄冈地区更为严重,资金空缺接近3/4。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需要贷款的人贷不到款。据银监会数据统计,在农村只有不到1/3的农户能贷到款;农户的土地、房屋不能作为信贷抵押,农户和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普及有限。主要表现在农技队伍老化,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推广难度较大;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农业内源发展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层次偏低。另外,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缺乏像薪柴、沼气、小水电以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内的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人员缺乏、管理体制不顺、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
4)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设施落后。黄冈农田基础设施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多半已老化,根本不能达到涝能排、旱能灌的要求。农业生产常年受灾复种面积近7万hm2,成灾面积近3万hm2[1],救灾储备功能基本不具备,给生态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局限,大量的农业产品及项目由于无信息、无交通而流产;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农业环境保护设施的落后,使生态环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伴有恶化的趋势。
5)支持生态农业建设的生产经营主体素质有待提升。目前,黄冈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致富能力不强。据农业普查资料统计,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人口中,文化水平在小学以下程度的占58.9%,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上程度的仅占6.2%,平均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6.9年[2],只有初中一年级水平。在黄冈区域,许多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这既阻碍了农民就业致富的机会和途径,也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态农业的深入发展。
1.2 理论依据
农业生态必须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农业生态系统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3]。生态农业既要有利于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又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有效经验的运用,其最终目标是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从农业自身、生态安全、技术手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考察并确定评估标准。
1994年中国农业部颁布了《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规范(试行)》。该技术规范提出了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动态评价指标,这套评价指标在指导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2006年颁布的《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基本上使中国生态农业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确定了生态农业的建设标准,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对水、土壤、大气、耕作制度、生物多样性、农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界定和规范,要求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应符合当下生态农业发展的形势,特别要对其中的各种绿色认证制度、规范进行升级调整,既要结合国内农业经济实际,又要顾及世界农产品贸易大趋势,使中国生态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避免资源浪费[4]。201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明确规定,要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生态农业的整体规划;②针对生态安全问题的生态工程覆盖;③建立生态农业循环体系的模式覆盖和能物流效率;④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技术覆盖;⑤生态环境质量;⑥产品质量;⑦人民生活水平等。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中国农业的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性,对于构建大别山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2 黄冈生态农业产业建设基本指标的确定
2.1 基本原则
黄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落后。因此,实践中制定黄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及标准,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提升自身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改善提高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满足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要求三个方面来设计制定具体内容及标准,不可好高骛远、攀比求全,否则不仅不能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还有可能破坏已有的生态环境。
2.2 主要内容
按照上述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黄冈农业生态建设主要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目前黄冈生态农业建设较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户、基础农业工作者,特别是农村乡镇领导干部的生态农业意识,最大限度地普及生态农业应用技术。为生态农业建设打基础,通过宣传教育鼓励符合生态要求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努力形成有利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
2)生态农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就是把“社会-经济-农业-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6]。黄冈农业资源丰富,区域地理及生态特征比较复杂,只有通过生态规划与生态技术实施,才能实现扬长避短,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3)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由于黄冈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农业资源特色鲜明,只有因地制宜地发挥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优势与特色,才能形成有利于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机制,实现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弥补,从而充分挖掘系统内部资源活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4)农业生态技术开发应用。生态农业不是原始农业,它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支持。生态农业建设就是要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环境及经济协调发展,开发符合农业生态要求的环保技术,强化农业环保产业地位,通过农产品产业化系列产品深度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农业生态水平。
5)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农业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垃圾、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化肥、农药使用等非常普遍[7]。生态农业建设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即适度科学消费,集约利用资源,有效地保护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林木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有效控制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自身的污染,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质量。
6)人均收入水平。生态农业建设是要实现农业生态、农村社会发展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统一。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生态农业的建设指标不能够忽视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增长指数。
2.3 基本指标
根据黄冈生态农业建设指标确定的原则与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黄冈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指标设定如表1所示。
以上20个指标分别反映了黄冈农业生态建设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根据不同建设要求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可以作为大别山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指标要求。其中,生态农业宣传教育、生态农业技术开发、生态农业规划、工农业“三废”处理、森林覆盖率、优质良种技术应用、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应用等的指标权重较高,这些指标也是目前黄冈生态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3 实践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指标的主要措施
生态农业强调的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2016年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意见[8],内容包括: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大力推进农业副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实施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将生态保护和修复纳入农业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力争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以上;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纳入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些意见对于黄冈生态农业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大力推行绿色食品认证制度。黄冈特色农产品非常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黄冈市有30多个国家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居湖北省之首[9],但在有机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认证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合成的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激素,通过制定生态标签发展有机农业,保护农村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以及其他农业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对于落实黄冈生态农业建设指标具有重要作用。
2)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实现农业以及其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农业是进行生物生产以获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没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黄冈生态农业建设基本指标就必须管理和保护好黄冈区域内自然资源基础,调整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济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3)加强生态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促进农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与贸易。目前,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研究、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已成为黄冈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由于生态系统的生产率有一个上限,农业生产和消费必须在生态的可持续水平上达到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技术和生态农业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农业就是科学技术农业,就是一种帮助农民科学地选择优良品种、土肥措施、排灌方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栽培技术、作物轮作制度、农业与相应工业的合理配置等,以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加农业产出,以及永续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2]。
4)大力宣传和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科学知识,健全和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编制生态农业规划。生态农业建设包含“软件”和“硬件”两大因素,软件主要是指可持续农业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人们的观念、相应的知识、政策、法规、体制和机制等,硬件主要是指技术上的创新、设备等。要实现黄冈生态农业的建设指标,除了对常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不断地创新和突破外,如果没有人们观念上的改变、知识上的更新,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适合农业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农业建设就可能永远停留在理想化和概念化的阶段。
5)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完善和强化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目前,黄冈生态农业才刚刚起步,生态农业的绿色食品在市场上获得的利益不明显,企业的利润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实行生态农业补贴,开发绿色通道,实行各项绿色优惠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农业得到大力发展。
6)发展生态农业产品的生产,倡导消费生态农业产品的时尚,提高生态农产品的产值。近几年,美国生态食品的销售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年均近180亿美元,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保证了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黄冈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生态农业生产和管理模式,也可以仿效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农产品的销售体制,实行生态产品与传统农产品同种、同价直接进入城市超市销售,促进生态产品的贸易。同时,创造普通百姓对生态农业产品的需求,培养消费生态农业产品的时尚,也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7)全面禁止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建立病虫害预防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黄冈许多地方仍然在使用国家已全面禁止的一些农药,尽管政府已眀令禁止,但农民仍能够买到并使用这些农药。因此应通过立法来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为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必须建立病虫害预防控制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统一进行病虫测报,统一时间集中控制病虫害,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总之,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黄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黄冈“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冈市农村工作办公室.黄冈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1-12-28.
[2] 鲍宏礼.鄂东大别山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生态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3] 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 张春普.“百年晏阳”乡村体验[Z].2015-06-07.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Z].2013-01-04.
[6] 赵旭阳,郑艳侠,孙中伟,等.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7] 席北斗,魏自民,夏训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8]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以新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若干意见[Z].2016-02-29.
[9] 陈年友.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