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尹生香
戏剧河湟皮影古老的艺术珍品
文·图/尹生香
人们说皮影戏是电影的先导。电影发源于法国,皮影戏的故乡是中国。绚烂华美的图案化皮影造型、神话色彩浓郁的剧目、古朴的演出方式、古老优美的皮影唱腔……青海皮影戏,当地叫唱影子、灯影戏。它可是三百年来河湟地区民间艺术家们融会创造、有着浓郁乡土特色的戏剧艺术珍品。“一口说尽千古事,双手能舞百万兵;以假人演绎真人,借古人度化今人。”它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文学于一身,有独立的音乐声腔,有独特的表演技艺,将一段段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通过一方影幕、几幅皮影,演绎得淋漓尽致。皮影是不少老青海人记忆里隆重又热闹的电影。随着电视、网络的发展,曾经红火的民间技艺皮影戏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但是在青海乡村,有这样一群艺人,他们一直默默坚守和保护着这份传统。
①传承人刘国龙和徒弟刻皮影
②雕刻的各种皮影头像
怀着对神秘的好奇,我想对皮影的制作和演出探个究竟,几经周折打听到皮影雕刻艺人刘国龙居住的地方。周末的下午,我坐车来到大通县向化藏族乡乙卡村皮影雕刻艺人刘国龙家里,五十三岁的刘国龙是非遗河湟皮影戏皮影雕刻传承人。刘国龙和徒弟乔尕六正在刀雕彩绘,尽管刘国龙老师很忙,看
到我到来访他非常高兴。他放下手中雕刀,热情地给我倒上热茶,从柜子里拿出雕刻好的皮影,有清朝、民国、现代几个时期的皮影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服装、动作、表情,无不再现时代的痕迹,还有一些动物、楼阁亭台等皮影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一边欣赏着这些精细的雕刻艺术品,一边听刘国龙讲述着皮影。
他指着这些皮影说,河湟皮影的人物造型主要分头和身子两大部分。头和帽饰连在一起,身躯、四肢和服饰连在一起,影人身高一尺多,头(俗称梢子)、身躯、四肢(统称为身子)由许多个部件组成,一个身子可配三到五个梢子,配的梢子越多,其可用人物越齐全。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河湟皮影戏的脸谱质朴浑厚,有些人物脸谱因受戏剧特定脸谱的影响,形成了特定的造型和色彩,如包公、张飞、曹操、关公、王母、玉皇、唐僧、孙悟空等,这些人物的头属专用梢子,其他影人头像不能代替。影人的身子由身躯和四肢组成,为了便于表现对服饰的纽扣、带结、胸花等装饰的完整性和人物所佩带的刀剑、玉带、飘带等各种器物的刻画,将影人造型采用半侧面造型。这种身子造型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各种服饰和各类佩饰,它弥补了正侧面造型的不足和单调,使各种服饰外廓自然而又丰富。
一个皮影件从制作到完成需二十来天,费时费工。刘国龙老师说如今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喜欢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受电影、电视等现代文化艺术的冲击,基本失去了欣赏皮影戏的观众群。没有观众,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在目前如此现实的社会,谁愿意学一门几乎无法维持生活的皮影雕刻艺术和皮影戏表演?我默默地点着头,真切地感受了皮影雕刻在当地的生存状况和艰辛。但刘国龙从未间断过皮影制作,长年独自坚守,与画笔刻刀为伴,现在已经存有上千张纸质模板。为了传承和发展,他广结艺友、广收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传承、互相探讨。刘国龙带领徒弟一班人相继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类皮影艺术件四千多件。
③制作好的皮影人和供桌
④制作好的岳母刺字影人
说到制作皮影子的工序,刘国龙到里屋从墙上取下一册旧挂历,在旧挂历的背面用画笔构图,几十分钟就画出准备做的样图,画好样图后从柜子里拿出一张写字台大的呈透明状的薄牛皮给我们看。他说皮影的雕刻原料十分讲究,以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的青藏高原六七月份宰杀的黄牛皮为最佳,黄牛皮经过十至十五天的清水浸泡后晾干,将牛皮铲薄、抛光,研磨至透明状。刘国龙把旧挂历上画好的图案在牛皮上用针尖刻画出要雕刻的线条轮廓,已呈透明状的薄牛皮在刘国龙手下渐渐生动起
来。接着开始了雕刻,雕刻是全部制作工序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能体现一个艺人技艺娴熟、独具匠心的标志。刘国龙老师用型刀凿出细小的洞眼图形,最后刻出其他线条和轮廓。精致的作品在刘国龙老师手中诞生了,他娴熟的雕刻技艺让我大开眼界。雕刻好的作品让徒弟乔尕六敷彩颜料。刘国龙师傅说,之后的工序是熨烫和定连。将熨烫好的皮影人定连,就是影人的身躯和四肢连接起来,再装上操纵杆(俗称钎子)。身躯与头连接处做成插梢口,以便按人物换头,有些头饰上还需粘上髯口、雉鸡翎等。至此,一件完整的影人造型才算完成。皮影影人及衬景道具的制作要经过制皮、构图、落样、雕刻、敷彩、熨烫、连缀、分包、装箱,要经过十几道复杂、高难的工序才能完成。
阳光洒在刘国龙的工作桌上,那些皮影栩栩如生,仿佛等待演绎精忠报国的故事,把忠义豪侠的精气神传播到每个观者的心里去。
①白天屏幕上表演的皮影戏
②杨天林和皮影戏班子四人在演出
③白天演出的皮影戏
和朋友聊天,得知晚上大通县新城乡有皮影戏演出,吃过晚饭叫上老公和朋友坐车来到新城乡。我们到新城乡小广场时,皮影戏已经开始演出,村民们穿着棉衣棉裤,腿上裹着毛毯,在台前看着热闹的皮影戏。皮影戏的屏幕是由四根松木条组成的长方形木框,木框上糊白色面料。白天演出的皮影戏用日光作光源,俗称白影子。夜晚演出的皮影戏用灯光照明作光源。戏台里面,河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周邦辉和他的皮影戏班子在紧张地演出。幕布后人影舞动,演唱者用带有乡土气息的曲调,带有浓厚的京腔韵味的道白,讲述着《中三元》故事。场面在打击乐和弦乐的配合下非常热闹。台下的村民有的坐在凳子上讨论着台上的故事情节,有的托着下巴看得津津有味,天再冷也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当得知西宁北山寺白天演皮影戏,我早早来到北山寺皮影戏台前。七十岁高龄的河湟皮影戏县级传承人杨天林和
他的皮影戏班子带着两大箱皮影、锣鼓乐器早已赶到这里,搭戏台,摆挂乐器,整理皮影人物和舞台摆设的顺序。皮影戏台面积还不足五平方米,一张破旧的书桌,两张长条凳子,两个大木箱就是杨天林的全部家当。皮影戏班另一名成员按照剧情推演将皮影人物按顺序挂在身边的绳子上。每次演出前,这样的排序都要用去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杨天林要将整部戏在自己脑海里过一遍,然后根据需要从箱子里取出一个个皮影。杨天林介绍,按照老规矩,当日演出的皮影戏班由五个人组成,他负责演唱和舞皮影,其他四个人负责演奏乐器和必要的帮腔。当天演出的皮影戏是《狄仁杰骂殿》。在这出长达三小时的皮影戏中,杨天林边舞皮影边用沙哑的嗓子演唱。其余四名成员则每人至少负责三件乐器的演奏,并在规定的时间点帮腔演唱。戏台上热闹的皮影戏演出吸引了戏台下来来往往的游客,他们津津有味地看着皮影戏。
④夜晚演出的皮影戏
看完皮影戏白天和夜晚不同的演出,我联系到了河湟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周邦辉,第二天早晨来到周邦辉家,周邦辉和儿子正在晾晒皮影。看到我的到来,他热情地和我聊起了表演皮影戏的文化。河湟皮影戏与其他地方剧种不通用,而且它的音乐体系非常完备和成熟。唱腔属板腔体结构,有阴腔、阳腔之分。有时视剧情需要也穿插一些道情、小调、酒令、花儿之类的民间音。皮影戏是由皮影艺人操纵影人,伴以音乐唱腔,借助光影效果,在屏幕(俗称亮子)上表演各类故事。伴奏音乐有弦索乐、鼓吹乐、打击乐三类,各类都有专用的曲牌。伴奏乐器有小三弦、四胡、笛子、唢呐、板鼓、堂鼓、大镲、大锣、小锣、梆子等。皮影戏班由五人组成,把式兼任多种角色,生净旦丑、文唱武打全凭一人;四位乐手兼职文武场的全部伴奏音乐。一个戏班的全部家什只用两只箱就可以装下,无论山川平地,车载马驮,行动极为方便灵活。
我对周邦辉说想看看皮影戏剧目,周邦辉感叹地说,皮影戏剧目是口头传承与即兴创作。河湟皮影戏艺人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有许多艺人还是文盲。他们很少有文字剧本,演出全凭口头传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套特殊的记忆方式。因此,多数艺人有即兴创作的本领。他们根据实际生活,选择一定事件,然后套用传统的固定词格,表达出
新的内容,创变出新的剧目。河湟皮影戏的剧目分三类:大传,即演绎长篇故事,构成连台本戏,可演十天半月,如《说岳》《说唐》《三国》等;单本,俗称窝窝戏,即演唱小段生活、传说故事,如《花园会》《卖水》等;折子戏,演唱大传戏中的精彩片段,如《辕门斩子》《斩秦英》《金沙滩》等。单本戏和折子戏一般可演数小时至一两天。河湟皮影戏的剧目中有大量劝人尽孝行善的题材,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潜移默化、教人开化的作用。有的曲目则具有与民俗活动关系密切的特征。河湟民间在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各类民俗活动时有请皮影戏班唱戏的习惯,活动内容不同,演出的剧目也各有侧重。
周邦辉对我讲述了他自己表演皮影戏的经历。1974年5月出生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东柳村的周邦辉,由于受外曾祖父何占基的影响,自幼爱好皮影戏。刚开始喜欢看皮影戏,接着用饼干盒纸自己学做皮影戏人物,后来跟随皮影艺人学着帮腔、打梆子。1996年周邦辉正式拜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戏剧(河湟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靳生昌老先生为师,学习皮影戏的演唱技艺。1998年开始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下弦代表性传承人刘延彪先生学习青海地方曲演唱和伴奏。
①演出中的周邦辉
②周邦辉的儿子在晾晒皮影
在近十二年的学艺过程中,周邦辉从一板一眼学起,一出一出地掌握,熟悉剧情内容,融合各类鼓点和各种唱腔,用自己的唱腔去表达剧中人物的各种心情,认真学习操作影人的技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谓功夫,真不是一朝一夕学成的。皮影戏从编排剧目、人物及道具的雕刻、唱功、乐器、搭建戏台等等,哪一项都缺一不可。2007年周邦辉终于学艺有成,谢师出山,他嗓音洪亮,音域宽厚,情感细腻,吐字清晰,影人操作技术娴熟,对各类人物动作和情感处理到位,逐渐成为一名群众喜爱的皮影演员。
为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周邦辉还多次走访皮影老艺人,向他们取经学习,虚心求教。为了方便演出,周邦辉请师兄靳永红和皮影雕刻艺人刘国龙制作影箱一对,内有影人七百余件,三弦一把,四胡一把,锣、小锣、板鼓、战鼓、笛子、梆子、碰铃各一件,音响设备一套,活动影台(可拆装)两副。在皮影箱的制作过程中,周邦辉也学会了生皮泡制、影人雕刻等工艺,丰富了个人的内涵。
为了传承和发扬河湟皮影戏艺术,周邦辉和自己的团队经常到青海、甘肃等地进行演出,足迹遍及青海门源、湟中、湟源、互助、平安、大通、民和、西宁和甘肃天祝、武威等县市,每年的演出多达一百五十多场次,观众达六万多人。周邦辉学习皮影戏已经二十多年,他现在是皮影戏的编排、皮影的表演操作、演唱、锣鼓、二胡,以及临场的准备工作等等一系列要领的全能人才。
③屏幕后舞动影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欣赏水平提高,周邦辉和自己的团队不断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皮影戏的道具、音乐和剧本进行改进。首先加大影人的尺寸,渐渐去除皮影戏传统的白布影幕,让皮影戏登上大舞台,参加各类大型演艺活动。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周邦辉和自己的团队创作和改编了《和为贵》《鸡毛信》《老鼠搬家》《打虎记》《浪大通》等反映现代生活气息的剧本,并在市文联和县文化馆的有关刊物上刊登发表。近年来,随中老艺人的相继过世,一些剧目失传,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曲牌的遗失,令人惋惜!为此,周邦辉特地与甘肃环县、陕西宝鸡、陕西渭南等地的皮影协会建立联系,互相交流学习,尽量恢复传统剧目和曲牌,以达到河湟皮影的完整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周邦辉及其团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有了较大的收获。2005年周邦辉被西宁市文明办命名为“市级文化中心户”,2010年被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戏剧(河湟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他所成立的新艺皮影社被县文化馆确定为“河湟皮影传习所”,2015年被市民间文化协会评为“一星演绎团体”。
为进一步将河湟皮影戏发扬光大,周邦辉目前正在编写《河湟皮影的制作和演唱方法及各种唱腔》。下一步,他还准备把河湟皮影近三百出剧目的演唱剧本整理成册。他还有一个想法,在大通老爷山景区开家河湟皮影收藏馆,供游客观赏,为河湟皮影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2008年大通皮影戏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靳生昌、刘国龙、周邦辉等四位艺人被评为河湟皮影省级传承人。2011年大通县人民政府公布了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杨田林等十四位艺人被评为河湟皮影县级传承人。
注:本文引用和参阅的文献资料:青海名族出版社出版,中共大通县委宣传部、大通县科技文化体育局 编《河湟皮影》图谱 作者:李锦辉(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