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咸宁市委书记 李建明
践行新理念建好城镇带咸宁市建设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湖北省咸宁市委书记 李建明
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咸宁市打造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既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新实践,更是建设美丽咸宁的重要载体。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全长115公里,串联一县、两区、两城、九镇(办),涉及人口50万。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为先、功能为要、文化为魂”的要求,咸宁市委、市政府致力把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打造成发展带、生态带、文化带、景观带。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的发展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以全局视野系统谋篇、顶层设计,引领城镇带前进方向。
规划引领。严格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全域、全程、全面”的要求,科学规划城镇带发展。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深入研究城镇带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功能布局,加强城镇带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设计。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协调性,坚持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重大项目规划系统集成、“多规合一”,切实解决好各类规划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的问题。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强制性,树立“规划即法”理念,着力提高规划执行力,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决不允许把规划当成摆设。
以人为本。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城镇带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人来做,努力提升沿线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满足市民生产生活需求,合理布局城镇带产业发展、居家商住、购物休闲等内部结构,让居民工作、生活、就学融合便捷。要满足市民公共服务需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城镇带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满足市民公共安全需求,将创新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理念融入城镇带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提高城镇带综合治理能力,打造安定和谐、井然有序的生态宜居环境。
精准定位。城镇带交通便利,沿线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丰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要以国际国内视野高标准定位城镇带发展,将其放到“一带一路”“一江一山”的大格局中谋划,放到咸宁打造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的大目标中定位,确保建成后的城镇带不仅有形而且有神;不仅成为全市的发展带、生态带、文化带、景观带,而且也是一条带动沿线居民致富奔小康的富民带。
将“工匠精神”根植于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坚持基础先行、项目带动、统筹推进,将城镇带做到精致、做出境界、做成精品。
突出基础先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根本,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先行一步。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有序推进的原则,完善城镇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有序对接、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镇带发展保障能力。要着力完善以水路、陆路、铁路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区域交通体系,加快推进武深高速、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嘉鱼和
赤壁长江大桥建设,提升城镇带产业集聚力。要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西凉湖、斧头湖、淦河等重点综合治理工程,全面提升城镇带环境承载力。要加快推进商业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带人口吸附力。
突出项目带动。按照“生态产业布局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信息与社会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城镇带沿线已布局重点项目52个,总投资600多亿元。这些重点项目覆盖面广、行业类别多、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事关城镇带的长远发展。目前,基本完工的项目有梓山湖跨铁路桥、湖北商贸学院、香泉映月工程、小康社区等12个;正在快速推进的项目有城镇带全线综合整治、梓山湖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孝子山公园、永安阁景区工程、基金小镇、金融港、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3D立视幻影科技城、“两山一河”工程等28个;下步着力推进的项目有咸宁公铁物流区、淦河中游整治工程、竹循环经济产业园、阳光奋达养老城、凯迪智能制造园区等12个。随着一揽子项目的全面实施,城镇带的发展必将由积极稳妥渐入提速提质的佳境,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突出统筹推进。城镇带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既不能急,也不能慢,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目标导向、绩效评估”的总体要求,统筹推进。要统筹好整体规划和分段实施,遵循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对难度较小、准备充分的工作和项目,对一些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和关键性项目要优先推进。统筹好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严格按照进度服从质量、质量第一的原则,将专业、专注、专心的“工匠精神”倾筑于城镇带建设之中,用最严格的标准、最苛刻的要求,保证施工质量,铸造百年精品。统筹好地上地下建设,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切实解决好“逢雨必涝”“垃圾围城”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既是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也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生态优先。城镇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依山傍水、临江靠湖;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森林覆盖率高、绿色生态资源丰富。要将生态大保护、长江大保护战略贯穿城镇带建设的全过程,严格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文化城镇带。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美,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全面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健全完善城镇带供水保障体系、防洪排涝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和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要依托城镇带沿线湿地景观、农田景观、森林景观,把好山好水融入城镇带,让城镇
带与绿水相连,与青山相依,共同构建河湖绿色生态廊道。
坚持文化为魂。文化是城市魅力之源,是城市精神之本。建设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必须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贯穿始终,用现代文化的理念把历史“血脉”和文化“基因”根植其中。要以本土特色要素为基础,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文环境,挖掘特色内涵,塑造城镇带个性,提升城镇带品位,让城镇带建设成为强化乃至再造本土文化的过程。要注重展示生态内涵,依托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历史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村落”。要研究嵌入地方文化元素,着力发掘梓山湖新城的养老文化、农耕文化,贺胜桥镇的铁军文化,咸宁高新区的工业文化,马桥镇的红色文化、古村落文化,咸宁中心城区的温泉文化、嫦娥文化,向阳湖镇的向阳文化、宝塔文化,渡普镇的三国文化等等,真正把城镇带的“根”留住、“魂”留住、“美”留住、“乡愁”留住。
坚持绿色发展。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绿色是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发展的生命。要坚定绿色发展路径不动摇,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坚决防止运动式“造城”“房地产化”和有城无业的“空心化”。要依托斧头湖畔生态农业园、向阳湖现代农业示范区、潘家湾蔬菜基地、大禾农业温室育苗基地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茶叶、油茶、桂花、蔬菜等现代生态农业;依托咸宁高新区,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沿线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大健康、大文化、大旅游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真正实现产业富民、产业兴带。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城镇带建设要突出创新引领,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寻求加快发展的资源、动力和空间,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推动城镇带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
推动思维创新。围绕“生态、文化”做文章,让新理念、新思维在城镇带上绽放生机。践行“生态设计”理念,整合城镇带生态资源,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乡”,将城镇带建成宜居、宜养的生态公园,打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最美最绿生态带。践行“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南外环、太乙大道、嫦娥大道等城镇带沿线绿化建设中,优化城市排泄和雨水利用功能,把城镇带建设成为一块吸水“大海绵”。践行“互联网+”理念,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农村淘宝站、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农产品网上销售,变城镇带沿线“产品”为“商品”。践行“市场先导”理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及市场运作优势,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镇带建设。
推动体制创新。创新投融资机制,以贺胜金融小镇和金融集团为依托,深入推进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扩大农村小额贷款和支农信贷规模,打造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创新农村经营机制,以省级“四化同步”试点镇嘉鱼县潘家湾镇为示范,推动“多权同确”,同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激发城镇带发展内生动力。创新城镇带沿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置方式,建立“户分拣、组收集、村转运、镇压缩、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大力推广应用农村太阳能微动力自动化污水处理系统,彻底改变城镇带内农村生活垃圾乱倒、生活污水乱泼等问题。
推动管理创新。提升镇域服务职能,加快潘家湾镇和贺胜桥镇省级扩权强镇试点,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扩充城镇行政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将城市社区管理的理念与经验引入农村社区,设立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将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促进城乡人员双向流动,保障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选择权利。统筹城乡环境整治,通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提升城镇带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实现城镇带洁化、绿化、美化、亮化、彩化,改善城镇带居民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