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柯善北
“泊来品”全面推广还需促进“本土化”
本刊记者 柯善北
目前,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度业已突破行业限制,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摆脱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对环境的破坏,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逐渐成为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甚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其中,“被动房”的研究与推广经过多年发酵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被动房”已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对推动我国建筑节能的快速发展将产生极大的震动!
不用暖气和空调,无论冬夏,房间至始至终保持适宜的温度,这并不是建筑神话,这项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欧洲已经实现,学名是“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俗称“被动房”。它发源于德国法兰克福。目前德国已有约6万多栋被动房,并以每年3000栋的速度在增长。并在过去的20年中,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推广和广泛应用。
“被动房”为什么能够节能?形象地说,“被动房”做到了“上用天、下用地、中间用空气”的极致。它可以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采用各种节能技术构造最佳的建筑围护结构,采用高效热回收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保温隔热和气密性,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依靠太阳辐射、地热等增温和建筑室内人体和设备的散热,来维持冬季室内温度,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并能满足绿色建筑基本要求的建筑。
据了解,与传统节能建筑相比,“被动房”能耗仅为普通节能建筑的1/10~1/4。据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节能中心处长张小玲介绍,“在相同面积情况下,‘被动房’与普通节能建筑相比可有效降低能耗90%。”以北方采暖地区估算,如将新建居民楼建成“被动房”,到2050年,将累计节省34亿吨标煤,并将每年采暖能耗增量控制在100万吨以内。
在利好政策的驱动下,“被动房”在中国由远及近,一幅幅美好的被动房“蓝图”正逐渐演变成现实中一栋栋真实的建筑。中德生态园“被动房”项目、秦皇岛“在水一方”住宅小区、哈尔滨“辰能•溪树庭院”、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等“被动房”在中国拔地而起。
然而,“被动房”项目如火如荼建设同时,问题和挑战也接踵而至。
据专家介绍,相比德国被动房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已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我国的被动房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很多被动房构配件要从国外购买。如果全面发展“被动房”,需推动建材行业的转型升级。再者,“被动房”要求精细化施工,这对施工企业提出了更严格的管理要求。然而我国目前能够进行“被动房”设计施工的企业较少,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星星之火何时燎原?如何促使更多的国内企业进入“被动房”市场也是业内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
专家认为,缺乏全国性的技术指导是制约被动房普及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但是一些关键指标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影响了被动房的市场推广步伐。企业亟需相关的技术导则给予支持。
此外,业内普遍认为,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气候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室内环境标准低,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和产业水平以及人们生活习惯和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相比存在很大不同,无法照搬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迫切需要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
被动房顺应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求,自2009年一登陆我国,便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十三五”期间建设领域
谈起“被动房”建设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
曾给予这样的评价:“‘被动房’是将节能做到极致的绿色建筑,这种集舒适度与环保节能效果于一体的低能耗建筑,顺应了中国当代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如果‘被动房’大面积铺开来做,将改变整个建筑业的现状。表面上看我们做的是节能减排,但从根本上讲,我们其实是在改善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中国人的生存质量。”
因此,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具有重要意义,符合百姓、建筑商、国家和人类各方的利益。
在政策引领和示范项目带动下,目前很多省市也在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的试点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也获得进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开发建立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指标体系,这个体系的成果标志之一就是《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对全国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的建设进行有力指导。
为实行技术引领,《导则》借鉴了国外被动房和近零能耗建筑的经验,结合我国已有工程实践,明确了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定义、不同气候区技术指标及设计、施工、运行和评价技术要点,为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指导。
作为官方最新的一次明确表态和较大的技术支持行动,业内普遍认为《导则》对推动我国被动房事业的快速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据住建部人士透露,为配合住建部的行动,国家建筑材料技术情报研究所正在编制《中国被动房选材与采购指南》丛书,从行业协同的角度来看,被动房将在中国再次掀起行业互动的浪潮!
实践证明,被动房与普通建筑相比,其增加的建造费用仅为8%~10%。但被动房的实际推广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顺利,目前各地发展仍然很不平衡。要想做大做强,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我国城乡建设中的一个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诸多障碍。
首先是认识障碍和政策障碍。目前在普通百姓和专业人士中,被动房的认知度依然很低。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作保障,一个产业不论潜力有多大,终将会落得自生自灭的尴尬结局。其次是技术障碍和装备障碍。由于人们对这项新兴产业的认知度低,势必会影响投资人对其的投入,更会影响科技人员研发此项技术的积极性。最后是成本障碍。因为产业规模小,所配套的节能建材与被动房建造装备就不能形成产业链,无疑会加大成本核算,造成人才成本、研发成本、管理成本、建筑材料成本的浪费。
此外,对被动房概念的认识不统一,制定标准规范脱离实际,示范工程多、实际推广少的现象普遍存在,也是制约被动房发展的瓶颈。
业内专家指出,在被动房的初创期,政府如何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承担起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的替代推动功能,促进和培育各种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动员建材供应商、制造商、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公司、设计结构和物业公司等积极推广被动房,并从法律上支持和保护各主体的利益,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降低经济成本,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将被动房全面铺开,是目前政府和行业管理者推行被动房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该专家认为,推广被动房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国家的支持力度应更大些。首先要继续加大宣传和示范的力度,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和培训;同时,有关部门应制定激励政策,譬如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的节能补助就非常明确,政策导向也非常好。
全面推广还需促进“本土化”
此前,由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设立的全球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宣布正式启动共计1.35万平方米的德国被动房试点项目。其新闻发言人介绍称,希望未来“在整个区域内进行成片推广符合德国标准的被动房”。
一句“德国被动房标准”道出了现实尴尬,事实上除“中新天津生态城”的试点项目之外,正如山东建筑大学节能建筑研究所所长薛一冰所言,目前,中国绝大部分被动房建造与验收的标准均是“德国被动房标准”。
薛一冰认为,“在中国不能采用同一套标准定义被动房”,德国大多数被动式建筑的技术措施着眼于冬季采暖需求的最小化,因此这些技术标准与指标仅适用于气候条件与德国相似的中国部分地区。要实现被动房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推动被动房的本土化发展。制定中国化的行业标准是最终的落脚点。
不管是此前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我国首部被动房标准《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是此次的《导则》,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要在我国全面推广被动房,还必须制定符合中国不同地区的被动房全行业标准,而这个标准不同于“德国被动房标准”,也不是目前已经成文的《标准》, 而是可以适应中国不同区域实际情况的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