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之韬
传统坚守的积极意义——评阿良短篇小说《羹砣羹》
→宸之韬
在这个经济发展、物欲横流、个性张杨、人心浮躁的变革时代,都市里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引人神往,农村中劳力外流、田园荒芜、传统尽失,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是坚守传统道德,还是甘于随波逐流,成为当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焦点之一。坚守,就意味着毅力与艰辛;放弃,就意味着堕落与沉沦。读罢阿良发表在《湖南文学》二○一五年第四期上的短篇小说《羹砣羹》(《中华文学选刊》二○一五年第七期选载),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叶小蕙的贤淑与坚守,为树林老师的质朴与坚持,为奶奶的善良与坚毅,更为千千万万一直固守在农村的留守者。
《羹砣羹》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是家境贫寒的石柁历经艰辛终于娶到了美丽善良纯朴的叶小蕙,因盖房子欠下巨额债务,石柁为还债远赴新疆打工赚钱,为早日还清债接连几个春节都没有回家;叶小蕙一个人照顾双目失明卧病在床的奶奶,三年未见石柁回家,身心经受着折磨和考验,一度迷恋于一直照顾他们家的树林老师,是树林老师两口子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她,让她走出了人生的迷茫。但是,小说所表达的现实意义非常深远,所倡导的优良传统令人赞叹。
中国有着几千年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积累,糟粕与精华并存,如何继承、发展、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承担的具有人类意义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的坚守与创新。不坚守,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我们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和伟大的文化宝藏。比如,善良、勤劳、勇敢、尊老、爱幼、互助、礼义、廉耻、道德,等等就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目前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劳力外出打工,留守者不是老人、妇女,就是小孩,不是病魔缠身之人,就是百无聊赖之人,甚至可以说成了真正的“空村”。“空村”的老人、妇女,因内心的空虚和寂寞,因生活的无聊与无奈,难免会做出违背传统道德之事,不仅需要我们制止和打击这些丑陋的现象,更需要我们正面进行疏导与引领,多树立正面的典型。叶小蕙本就是一个善良淳朴的好姑娘,当年仅以十五分之差高考落榜的她,为了让弟弟读书,自己和三个要好的高中同学一起去南方打工补贴家用;经不住灯红酒绿诱惑的同学们一个一个相继沉沦,一个被人包养“一夜脱贫”,“一个嫁给了三婚的有钱老头”,另一个小玲坚守了一段时间还是在“富人俱乐部”里做起了“为那些有钱人提供性服务”的勾当,只有叶小蕙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出污泥而不染。读大学的弟弟被卷入了传销,父亲病倒,叶小蕙只得回家担起生活的重担,送父亲去医院治疗,送弟弟去学汽车修理,自己看上了小自己三岁的“有孝心”“靠得住”的贫困农村青年石柁,并与其结婚。婚后,叶小蕙独自照顾双目失明卧病在床的奶奶,侍弄着家里两亩多的水田,受人称道。要不是石柁三年都不回来,要不是新婚的寂寞难耐,要不是树林老师夫妻细心照顾着他们一家,叶小蕙又怎么会“有冲动”和“非分之想”呢?更为难得的是,树林老师夫妻俩的高尚人品和言行举止不仅挽救了叶小蕙的冲动,挽救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更挽救了我们的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也正是小说的积极意义所在。
小说的结尾,更是让人回味悠长,“那天叶小蕙在树林老师家打电话。得知石柁今年不回家时,泪水‘吧嗒吧嗒’成串往下掉。待叶小蕙走后,树林老师又把电话打过去,告诉他叶小蕙的伤感,要他今年无论如何一定回家。世界上的钱挣不完,夫妻间有了感情裂痕,钱是缝合不了的。叶小蕙要的是石柁这个人,不是要钱。第二天,趁叶小蕙去镇上为奶奶抓药,树林老师爱人来到奶奶的床前,用手机拨通石柁那边的电话,奶奶要石柁回家,说奶奶快不行了,一定要石柁回家。就这样,石柁才辞了老板的再三挽留,匆匆踏上回湘的火车。奶奶说,她嘱咐树林老师两口子,事先不要告诉小蕙。”
是啊,有叶小蕙这样的传统坚守者,有树林老师这样的高尚品格的践行者,有奶奶这样的目疾心明的善良者,有石柁这样的质朴憨厚的奋斗者,还愁农村传统文化不能发扬广大吗?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要有好的立意,好的主题,好的故事,还要有鲜活的典型人物形象来支撑。叶小蕙是一个新时代的优秀女性形象,她美丽、善良、纯真、坚贞、传统、仁义、真情、理性。在一起去南方打工的女同学都沉沦了时,“叶小蕙像洪水漫堤堵缺口的勇士,坚持只陪喝、陪唱,绝不陪睡”,直到阔少扒她的内裤时,她急愤中伸手抓住阔少的“命根子”狠劲揪扯,痛得那阔少滚在地上哭爹喊娘,叶小蕙也趁机逃脱。寥寥几句就将叶小蕙的传统、泼辣、果敢的性格生动地描述出来了。于是,才有后面弟弟被抓、父亲病倒、母亲白头等等家门不幸都不能击垮叶小蕙,才有独自一人贩卖土鸡蛋去考察石柁的人品,才有果断决定嫁给“有孝心”“靠得住”的石柁,才有独自一人能支撑起石柁的家,独自一人能照顾好卧病的奶奶。然而,叶小蕙也是一个女人,也有羸弱的时候,当树林老师夫妻关心她、照顾她、帮助她时,她也有过迷离,有过“有冲动”和“非分之想”,这才是真实的她,有血有肉的她。树林老师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善心、有担当的新好男人形象。中师毕业当上了老师,却又“因堂客第二胎怀孕后身体原因又不能流产,就只好把孩子生下来。生了两个孩子,按政策他卷铺盖回到了老家”,树林老师就耕田种菜,勤奋持家,让爱人专心当好一名老师。树林老师乐于助人,接受石柁的“拜托”“照看好奶奶和堂客”,非常认真地执行,帮助叶小蕙推石磨、磨米粉,帮助叶小蕙家的稻田守水、放水,帮助叶小蕙赶走路边的蛇,帮助叶小蕙打电话给石柁,帮助叶小蕙打开迷失的心结,等等。可就是这个树林老师,并不因一点功劳就自居,就想捞一点便宜,甚至在叶小蕙几次主动时迷离时都理智地婉拒了,既没有让叶小蕙难堪,也没有让外人知晓,堪称当代“柳下惠”。树林老师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老师,是塑造人格的老师,更是传承精神的老师。
是啊,我们的时代需要树林老师这样正直的人,也容许叶小蕙一时的迷茫和曲折的成长。我认为,这才是真实的现实农村,也应该是社会的主流。
阿良的小说有一个显著特点,语言不仅通俗易懂,还融入大量地方方言,质朴、生动、传神,读来更有韵味。在当今快餐化、碎片化、便捷化的时代,空洞玄虚、堆砌辞藻、哗众取宠的语言泛滥成灾,阿良能将小说写到如此精练、干净、通俗,实属难得。比如,一个“羹砣羹”的词,既将农村过冬至家家户户做着吃的传统风俗写了出来,更将其“吃了羹砣羹,石板踩出坑”的“补脾、补肾、暖脚、壮筋骨”作用传神地表达出来了,“难怪这一带的男人爱吃羹砣羹”。寥寥几句,生动有趣。比如,树林老师讲推磨的故事,“只求心身正,何愁眼下迟,得人轻着力,便是转动时”,几句顺口溜,不仅写出了树林老师的知识丰富,更写出了树林老师的高尚品格。比如,写小鸟,“它们嘴对嘴嬉戏,颈缠颈厮磨”,“叶小蕙呆呆地望着两只小鸟,渐渐脸有些发热,心海泛起阵阵涟漪,她把两条腿的姿势又换了一下”,真实地写出了叶小蕙对石柁的思念,对生活的憧憬,对缠绵的向往。比如,写奶奶,笔墨并不多,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咳嗽声,因为奶奶患有哮喘病,双目失明,长期卧病在床,可奶奶心里明白得很,坚守传统伦理道德,每到关键时刻,她的“咳,咳,咳……”就显得那么及时而又悠长:当叶小蕙望着两只小鸟遐想时,是奶奶的咳嗽将她“从遐思中惊醒”;当叶小蕙与石柁互相有了了解,有了意思但还没有结婚时,一次“石柁突然从身后拦腰抱住她。男人力大威猛,她全身软绵绵的,她被他抱上床,解开前胸衣襟,热辣辣的嘴在她双峰上狂吻。正在他的手往下滑时,隔壁传来了奶奶的咳嗽声、呼叫声。叶小蕙趁机从石柁身下逃走。”当叶小蕙以为领证了,就可以给石柁时,“领了证的那天中午回到石柁家,石柁猴急问她‘要’,她想证都领了,就没有拒绝。石柁裤子还没全脱下来,房间传来奶奶的咳嗽声,石柁慌忙拉上裤子。”当奶奶生病住院几天,“接奶奶回家时天也很晚了。护理奶奶入睡后送树林老师出门的那一刻,叶小蕙突然控制不住自己握住他的手不放。树林老师看到她眼神流淌荡漾出来的那种渴望,他迅即抽回了手。‘咳,咳,咳……’奶奶的房间传来咳嗽声。她没有向前跨一步。”这一声声的“咳,咳,咳……”,唤回了叶小蕙迷茫的心,挽救了石柁的家庭,不仅不那么让人讨厌,还有一种亲切之感。
小说开头就是奶奶说冬至了,要叶小蕙做羹砣羹吃。然后,写到叶小蕙去树林老师家磨糯米粉,在去树林老师家的路上回忆起与石柁的相识、相爱、结婚,回味石柁对自己的好,回想树林老师一家对自己的帮助,回望自己姐妹的堕落,自己娘家的变故,自己老公石柁三年没回家的遗憾。接着,写到做羹砣羹时,奶奶要她“小蕙、小蕙,今晚的羹砣羹你要拿出最好的手艺,多做几碗”“叶小蕙嘴上应承奶奶的吩咐,心里在嘀咕:多做几碗干什么呢?请树林老师两口子来吃?他家也做了。请她娘家的人来吃?几里的路程请来专为吃顿‘羹砣羹’?再说奶奶也没有要我去请呀。两个人能吃多少呢?‘羹砣羹’剩下到第二餐就不好吃了。”一直到小说的结尾,我们才知道奶奶导演了一出戏,并且搬出树林老师当客串,就背着叶小蕙一个人,为的是要孙儿回来吃‘羹砣羹’,为的是给叶小蕙一个惊喜,为的是帮助叶小蕙与石柁的团聚。
多么感动人的故事,多么令人钦佩的奶奶,多么温馨的画面!
目标只是成功的一部分,财富、地位、享乐只是成功目标的参照物,而达到目的的过程及过程中的历险、快乐、磨难都是成功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全部包含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石柁为了多赚钱,三年都不回家,让叶小蕙差一点迷失。叶小蕙和石柁的情感生活和爱情故事,平凡而又实在,就是千千万万农村青年的缩影,就是坚守传统寄托情怀的写真。
羹砣羹,一种普普通通的地方传统小吃,不仅仅有“补脾、补肾、暖脚、壮筋骨”的功效,不仅仅有联络感情抒发情怀的作用,更有坚守传统传承精神的意义。
愿大家在冬至这一天都吃“羹砣羹”,愿大家都来读一读《羹砣羹》。
责任编辑:赵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