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本土原创作品《花鼓春吟》的几度创作及演奏分析

2016-12-08 05:00文‖祁
艺苑 2016年3期

文‖祁 艳



福建本土原创作品《花鼓春吟》的几度创作及演奏分析

文‖祁 艳

【摘要】福建本土原创作品《花鼓春吟》是我省乃至我国少有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重奏作品,本文对其创作过程进行了梳理,并着重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三重奏演奏形式入手对作品进行分析,亦以此管窥福建本土原作音乐作品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花鼓春吟》;本土原创;钢琴三重奏;李未明

《花鼓春吟》这首乐曲原是李未明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末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几经修改,最后定稿,曾获福建省第八届武夷音乐舞蹈节比赛“创作奖”。该曲的创作风格颇有西方国家民族乐派作曲家格里格钢琴小品之感,清新自然,高雅生动,但它以中国五声音阶为基本架构,使其更富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创作者李未明,为福建省厦门鼓浪屿人、音乐教育家,曾任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音乐系主任,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曾获国家曾宪梓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等荣誉。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键盘和声与即兴演奏,键盘乐器演奏与教学研究。曾出版《数码钢琴集体教程》《钢琴重奏曲集》《双钢琴曲集》《钢琴四手联弹名曲集》等十多部专著、教材。

《花鼓春吟》钢琴独奏曲的首演是在1998年,由福建省师范大学施芳芳同学演奏,后又被多位中外钢琴家演奏过,如,集美大学留德博士周宇博教授曾演奏该曲,并将其带到德国演奏;一位德国钢琴家在鼓浪屿音乐周上演奏过该曲;台湾施坦威艺术家留美博士谢承峯在长春东北亚国际钢琴节上演奏过该曲。2014年,在厦门鼓浪屿夏季波兰音乐周的《琴瑟和鸣——小提琴与大提琴音乐会》上,《花鼓春吟》由来自波兰和中国的演奏家们作为返场曲目在鼓浪屿音乐厅首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本文尝试对《花鼓春吟》从钢琴独奏曲到钢琴三重奏的几度创作过程进行归纳,并着重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三重奏演奏形式入手对其进行演奏分析。

一、《花鼓春吟》从钢琴独奏曲到钢琴三重奏的几度创作

李未明教授创作《花鼓春吟》的旋律动机的灵感来自于福州的民间小调。作曲家回忆儿时在福州学习生活的那段时期,常常听到一首叫做《真鸟仔》的福州民间小调。“真鸟仔,啄菠菠,三岁孩儿会唱歌,不是罢奶教奴唱,是奴腹老通通歌……”这支民谣用福州话来念,是押韵的。据民俗专家方炳桂老先生说,他不太清楚这种民谣是何时出现的,但他的祖父小时侯就会唱了,而且历史悠久的闽剧里也有和“真鸟仔”相关的曲调,可见这种民谣少说也有400年的历史了。福州民间小调从曲调来源和音调特点看,大致可分为本地小调和外来小调两部分。本地小调在传情达意的方式上,在音调、节奏、调式以及曲调发展手法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点。外来小调传入福建后,有些稍加改动即被广泛传唱。外来小调在改编之后,逐渐本地化,如《凤阳花鼓》演变为福州民谣《真鸟仔》,其曲调在保留原结构和基本旋律的基础上,调式音阶和旋律行腔等均有新的变化,使之具有福建地方风格。李教授的这首钢琴独奏曲是描写春天生机盎然之景,创作动机来源于福州民间小调《真鸟仔》,又带有安徽凤阳花鼓的味道,因此李教授把这首钢琴独奏曲名为《花鼓春吟》。

钢琴独奏曲《花鼓春吟》创作至今已有17个年头了,在2014年,经享有盛誉的厦门音乐学校的作曲教师黄戍平先生编配为钢琴、长笛、大提琴三重奏。同年6月原创中国重奏作品《花鼓春吟》在厦门鼓浪屿夏季波兰音乐周之《琴瑟和鸣——小提琴与大提琴音乐会》上首演。来自波兰的钢琴演奏家Mischa Kozlowski、大提琴演奏家Magdalena Bojanowic和中国的长笛演奏家何阳,他们怀着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把这首本土原创重奏作品搬上了舞台,完美地呈现给中国观众。在2014年厦门鼓浪屿夏季波兰音乐周之后,黄戍平老师又把原先为钢琴、长笛、大提琴编配的三重奏在长笛声部上稍作修改,改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经典组合形式。

二、钢琴三重奏《花鼓春吟》的演奏分析

笔者曾有幸参与改编成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经典组合形式的《花鼓春吟》的钢琴部分的演奏。下面,笔者就自己演奏钢琴三重奏《花鼓春吟》的体会谈谈对其的理解。

钢琴三重奏《花鼓春吟》全曲共分为四段:引子——呈示部——中部——华彩+尾声。

第一段为引子,充满着自由幻想般的弹性速度,优美的主题穿插着鸟鸣之声,暗示着春天的到来。第1—2小节,引子的开始是把动机的第一乐句分为前后两个半句。前半乐句由钢琴双手同时演奏出八度旋律,接着双手交替引出一长串翻滚的琶音,后半乐句由小提琴甜美的音色奏出,钢琴配以两个琶音和声。紧接着又是一长串琶音,类似古筝的刮奏。在钢琴上模仿古筝作为伴奏织体的补充和衬托时,要注意去寻找类似拨弦乐器的音色。两句长琶音由低到高,左右手交替时要注意衔接时不能有痕迹,音色要轻柔,一气呵成,最后停在柱式琶音上,同时配合右踏板,让余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春天来了,一切生物在春晨中醒来。第3—4小节采用带小二度装饰音的十六分音符,是钢琴和小提琴的对话。这里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时要有伸缩性,音色要清脆透亮,模仿鸟儿的鸣唱。第4—11小节,钢琴奏出降B、C、 D连续震音的不协和和弦,第4小节后两拍大提琴引入的副旋律和小提琴高声部长颤音副旋律和着钢琴左手低音的主旋律一起浅吟低唱至降e上结束引子。

降e既是引子的结束音也是转入呈示部的开始音。引子是作曲家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而呈示部则是作曲家对春天的一种吟唱。在第12—21小节中,钢琴左手采用降E宫五声音阶的两小节伴奏后接着右手主旋律响起,而后大提琴也随之奏起副主题。这段“吟”旋律优美,充满感情。大提琴温暖,富于磁性的音色很好地与钢琴的主旋律形成呼应。在第21—29小节中,第21小节小提琴、钢琴由一句五声音阶上行,之后同时奏出主旋律。这里要突出小提琴甜美而富于情感的高音音色,钢琴和大提琴在和声上起到补充和推进的作用。第30—35小节是呈示部的结尾部分,大提琴旋律为主,钢琴、小提琴的跳音、倚音要演奏得轻巧、活泼,以p的音响演奏。呈示部在钢琴一句短小的渐慢的乐句中结束。

中部是快板速度。三种乐器多以跳音演奏,节奏清晰、挺拔,富于弹性,表达一种热烈活跃的情绪和愉快喜悦的心情。中部分为三小部分,第36—58小节为降E宫调式,第59—81小节调性为降低大二度的远关系调——降D宫调式,第82—109小节再次转向属关系的降A宫系统。每一小部分的开始分别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奏出以十六分音符跳音为织体的蕴含着花鼓味道的动机旋律,配以钢琴左手及大提琴低音的切分的强烈节奏,整个中部充满着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音乐形象。中部乐段在整部作品的演奏技巧上是最难的。首先由于速度快,在三种乐器的整齐度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是对三种乐器声部间的音响平衡关系的把握。最后是三次转调要一气呵成,把全曲推向高潮,结束中部。

第107—117小节,转入钢琴华彩片段。这一乐段是钢琴的独奏,速度较自由,调式上回到呈示部的降E宫调式,先由反向进行的五声音阶渐慢到小字一组的降a的长颤音后再由上而下,到第109小节左右手交替慢起的降e同音反复,之后右手弹出主题动机的再现旋律,接着第113小节双手反向琶音后右手变为八度琶音连接后两小节的和弦,把华彩推向高潮。在第114—117小节中,右手六连音,左手柱式琶音,这4小节要把隐藏在和声中的五声音阶的旋律线条勾画出来,弹奏旋律线条的手指触键要深一些,第116—117小节用pp的力度,右手6连音要贴键弹奏,同时加上弱音踏板,使音色更加朦胧。在右手6连音织体行云流水般的长乐句后,在第118—119小节,大提琴加入四个简单的动机主题的变形音降b—c改为降b—降c小二度的奇妙音响,并配以钢琴的三个柱式琶音。小提琴在最后一小节奏出小字二组的降e,钢琴在第三拍奏出大字一组浑厚的低音降e,这是全曲最后一个音,力度要求ppp,钢琴演奏这个音要慢触键快提起的弹法,声音既要极弱,又要传出很远,传到音乐厅最后一排都能听得见。营造出含蓄幽婉的意境,让观众去想象,去意会作品的弦外之音。

三、结语

《花鼓春吟》钢琴三重奏作品是福建省乃至我国少有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重奏作品。钢琴三重奏中钢琴的音色具有独特性,不容易融合弦乐的音色,因此创作钢琴三重奏相对难把握一些,这就是历史上钢琴三重奏作品不多的原因之一。从演奏上来说,钢琴三重奏在室内乐的表演中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它不仅是三件乐器的相互展示和融合,更是演奏者之间个性的碰撞与包容。

福建省本土原创曲《花鼓春吟》是具有音乐民族化的作品。音乐承载的是历史,同时负有传承历史的功能和责任。《花鼓春吟》源于民族音乐,并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层面。它将福建本土音乐推向世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不论是采用钢琴独奏,还是采用通过编配后的钢琴三重奏的多种组合形式演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的。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祁艳,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