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向体育强国迈进下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高 峰
体育人才培养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一直是国家大政方针下的重要项目。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的发展以及对运动员更高、更快、更强的高标准要求,和竞技体育比赛的激烈竞争趋势下。我国竞技体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相对较高的成绩。因此,本文将运用资料分析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近十年来在“中国期刊论文网”,发表的关于体育人才培养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主要从当前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及体育人才培养在近十年研究的成果,发展的进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体育人才培养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研究
我国竞技体育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坎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刷新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历史,创造着奇迹。当然这每一项成绩的背后都有着国家的支持,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的汗水。因此,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体育科学研究者和教练员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怎么样的竞技体育人才才能符合不断创造历史的当今体坛。在我国独具一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举国体制下,我国在竞技体育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还没有相对成熟的、系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还是在探索中前进,因此,要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使命,应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断的发现不足并吸取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1.1 研究对象
将我国现阶段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并在此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近10年来在“中国期刊论文网”发表的关于体育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分析其研究发展趋势,从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数据统计法,对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数量进行统计梳理,并指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在那些方面的不足。
2.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前进着,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体育人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世界体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东亚病夫”刻骨铭心的屈辱到如今体育大国的扬眉吐气,是一代代体育人不断努力拼搏出来的结果,我们在享有这些荣誉成果的同时,也要牢记历史,不能满足于现状,应不断向着体育强国迈进。
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体校为基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系统。见表1
表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级别培养主体训练级别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选材与启蒙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初级训练体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训练基地重点青少年业余体校体育运动中级人才竞技体校中级训练体制体育运动学校国家队世界级水平人才省市优秀运动队高级训练体制国家级水平人才解放军运动队省市级水平人才职业体育俱乐部行业体协运动队
注:根据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壮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74
从此表可以看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完善的。从小到大,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训练培养机构,人才的选拔也是等级分明。但是,这样的培养模式,投入会比较多,远远要大于回报。在此表的统计中不难看出每一个等级的培养体制都是在专业的体育学校、专业的运动队、俱乐部等模式下进行的。这样国家在体育经费支出、管理人员的配备方面的投入是非常高的。在这样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下,人们往往只会看到取得的成绩进而忽视巨大的投入。在此,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人力的投入。
在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大家都忽视了这样的一个群体,就是中小学教育。在将来的体育人才培养中能否以中小学为侧重点,在中小学校园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配备专业的教练和场地设施,组织不同项目的专业训练队。这样一来,一方面相对来说减少支持;另一方面,学生人群是巨大的资源基础,也能有效的为我国输送专业的体育人才。
2.2 奥运奖牌的背后
自1984年以来,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不断的提高,这是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不可磨灭的骄人成绩。
表2 历届奥运会奖牌分布
通过此表不难看出,我国在奥运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不断的创造历史。但是辉煌的背后是高额的人才培养成本,除此之外,体育人才成才率较低。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业余训练队中选拔的运动员仅为总人数的1.3%左右,然而这些队员中并不是人人都能拿奖牌,这样一算站在领奖台上的少之又少。这与我国当前的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是有关系的,怎样改善这种模式是当前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也是体育科研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5到2014年在“中国期刊论文网”发表的关于体育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共44962篇,研究数量较多。也可以看出就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情况方面,在14年之前是逐年增高的,14年要比13年略有回落。
表3 近十年来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相关科学研究
从表3不难看出:发表的有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方面的论文,从2015年的1831篇到13年的4893篇,研究数量的增长说明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我国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在研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努力着,都在为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1.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培养模式上的投入较多,不管人力还是物力上的投入都远远大于回报。
2.系统培养模式较为陈旧落后,从整体上看表现为体教分离。虽然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我国竞技体育挤进世界前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此模式要落后于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潮流。
3.在我国的体育人才储备培养上我国应当重视体教结合,重点发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专项训练,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专业教育,制定健全的体制。重视中小学的竞技体育运动并激励更多的学生自愿的投身于竞技体育健身行列,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4.国家应当大力支持竞技体育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重点培养不同专项的科研人才。
[1] 王雷.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壮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74.
[2] 张建新,孙麒麟.美德澳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09,(8).
[3] 陈永军.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30(10).
[4] 赵一平.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回顾与展望[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4:71-72.
[5] 国家体育总局[N].中国体育报.2009-9-7(8).
[6] 赵一平,孙庆祝.北京奥运会中国奥运冠军的成长特征及启示[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4):3-7.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Sports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China
Gao Feng
Sports talents cultiv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even in the world has been the important projects under the national policy issu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undertakings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and the athlete high standard request higher, faster, stronger, and competitive sports competition trend under the fierce competiti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has achieved relatively high scor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use data analysis, data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for nearly a decade in the "China journal net", publishing on sports talent cultiv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trend is analyzed, mainly from the current sport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as well as th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alent training further.
China; sport; talent training;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6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Q161079);河北省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工作类项目(项目编号:16236004D-5)
高峰(1979-),男,山东梁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石家庄铁道大学 教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43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Hebei, China.
G80-05
A
1005-0256(2016)012-0005-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