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文
初看《花开的声音》,记得是在8月22日这天,同事传了我一份,接着发现刷爆了朋友圈,给人感觉一是火,大家都在观看;二是热,好多都在热议。我打开视频,看了第一遍有味道,我的观后评语是:“认真看了一遍,还再想看三遍。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彰显的是新闻人的价值观。”可以这样说,《花开的声音》是我这辈子看了又看,看的次数最多的一部电影,留下的永恒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评过新闻,那是同门;来作影评,就是门外汉了。我想用“三个想不到”来表达我观影后的所思所想。
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搞新闻的这帮人搞起了电影,处女作还真是那么回事,有板有眼,像模像样。
我对微电影的理解是,它是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可观赏性。要与纸媒的报道相比,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场短新闻。 但不同的是,现在短新闻虽说写故事,讲情节,有思想,但需要读者阅读时在脑海里拼出一幅幅图画,才能形成视角感。而微电影不同,它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完整剧情 、饱满的人物细节、深刻的内涵寓意传递给观众。
在看了《花开的声音》这部微电影后,我觉得电影虽“微”,但剧本的敲定,导演的确定,演员的遴选,场地的定景,关系的协调等等,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从来没有搞过电影的湖北日报新闻人,在3个月的时间,硬是把这部时长15分钟的、将载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报史的微电影制作出来,而且一出世就不同凡响,占位很高。
这里我想为制作《花开的声音》微电影的社内和社外的全体团队点赞。这支团队人不是很多,但从策划到监制,从导演到演员,从摄影、灯光、场记到录音、剪辑、特效,还有一批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大家各司其职,团结拼搏,敢于创新,精益求精,硬是凭一股拼闯劲弄出了一部精品佳作。这种精神,在实现集团“争创全国一流,省级第三”的发展目标的征程上,值得发扬光大。
第二个想不到的是,《花开的声音》展现的是我们身边人真实的故事,有情有景,堪称经典。
网络时代的微电影多于牛毛,但真正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既能吸引人又能感染人,给观众打下深刻烙印的不多。看了《花开的声音》这部微电影,我就觉得故事好 ——以张其军老师为代表的三代新闻人真实的故事和非典及采访贵州支教“火把”的真实故事,就发生在身边,发生在我的老师和朋友身上,有血有肉,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剧本好——主创人员8次修改剧本,走访了近百名编辑记者,把真实和虚构结合起来,经过艺术加工,不仅人物对白主题鲜明,语言独特,而且场景有声有色,立体感强,还有思想交锋。演得好——导演把握时代脉博,进一步提炼了剧本的现实意义,主要演员理解透彻,进一步塑造了人物高大上真善美的形象,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完整剧情、饱满的人物细节、深刻的内涵寓意传递给了观众。画面好——每一个分镜头,都是摄影、灯光、录音、剪辑等环节的再设计再创造,让人物景物场所等最佳最美最好地多样化呈现出来,大大提升了原创能力和为影片丰满增色。
这里我想为致力《花开的声音》微电影的核心人员点赞。正是他们的竭尽全力奉献聪明才智,认真思考深入理解角色,尽善尽美体现创作意图,追求卓越打造不朽作品 ,才把一个真正源自于老新闻人对信念的坚定和对事业的坚守,新一辈对生活的迷惑到向往和徘徊到追求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坚持和坚守,向往和追求,一代一代的传承,我们的事业一定欣欣向荣。
第三个想不到的是,一部由报业集团拍摄的微电影一步跨进电影界,竟能一炮打响,好评如潮。
网络时代催生微电影的的诞生发展。尽管篇幅很短,剧情来自亲身体验,经过高于生活的艺术再造,微电影同样可以是大手笔的鸿篇巨制,《花开的声音》成功就是一大证明。由于故事最大程度地紧凑,情节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场景和对白追求存在真实,从而能够较好地反映时代进步的脉动,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一推出就在观众中产生良好的反应。我这里引用一个观众的话:“《花》片用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手法,诠释了对‘四者的定位,用身边的故事,把担当、牵挂、坚守、传承交织在一起,可亲、可信。”我想,这句话,应能代表很多读者的观感。
这里我想为打造这部《花开的声音》的决策者实践者点赞。如果没有一种时不待我、跨界作为的思想,如果没有一种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气魄,如果没有一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就不可能有《花开的声音》这部。所以,我们应该感谢集团党委,感谢总策划,感谢所有的制作人员。
《花开的声音》不仅是一部讲述新闻人坚守信念、传承理想的微电影,而且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好教材。借这个机会,我想提两点建议供参考: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影响。除荆楚网、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土豆等视频门户同步上线外,还可利用多种微信圈,如宣传口就有“部长群”,各县市有“新闻协调群”等。二是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老新协也在政治学习时请离退休老同志观看,让大家共同欣赏,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