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晓岚
[提要] 围绕苏州加快汽车物流业发展的总体需求,指出苏州开展汽车物流的现有基础,从建立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完善物流服务网络、组建汽车物流联盟、创新供应链服务模式等角度,提出加快苏州汽车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物流;苏州;供应链
本文系苏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苏州汽车物流运行竞争力与服务平台构建研究”(SR201478)阶段性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7日
一、苏州汽车物流业发展现实需求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涉及面广、前后产业链长,带动相关产业的作用大,吸纳就业人数多,对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生产、拉动消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持续突破千万稳居全球第一位,2015年中国汽车的总产销目标已经达到4,000万辆,零售额已占到了社会消费品总额的27%。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代表城市,汽车消费的热情更显高涨,2013年汽车的零售额较上年增长8.1%,达到209.34万辆,比上年增长17.7%。
苏州是汽车制造相关企业的集群区域,包括博世、德尔福、麦格纳等巨头在内的近千家零部件供应商扎根其中,产品涵盖了汽车产业链的所有领域。如何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提高汽车物流运作的效率,打造汽车物流服务平台进而降低汽车产销供应链成本,是保持汽车产业市场优势的重要因素。在服务经济时代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背景下,实现地方物流产业与汽车制造的有效协同,对于推动苏州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苏州开展汽车物流现有基础
(一)区位与交通资源优势突出。苏州市开展汽车物流有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资源,已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基础、铁路与航空为远程辐射、港口海运为重要补充的综合运输体系:沪宁铁路贯穿其间,京沪高铁运行良好,铁路建设向高速度、高标准、网络化迈进,沪通铁路已于2014年3月开工建设;沪宁、苏嘉杭、沿江高速、绕城高速公路形成了比较便捷的高速公路网,截至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35公里,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6.5公里,居全省第一位;204、312、318国道以及苏虞张快速通道交汇,年末公路总里程达13,155公里;城市各个区域内部道路经过近几年的改造,通行能力大大提高,而汽车相关企业集聚的园区开发区都有较好的道路通行条件;实施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初步形成“通江入湖、连城达港”的水路立体运输网络。与此同时,苏州地区还有得天独厚的汽车规模物流的港口资源,拥有由张家港、常熟港、太仓港组成的港口群,位于“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南岸,这里通江达海,交通便捷,是长江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溯江而上,可直达安徽、湖北、重庆等国内众多汽车产业基地和汽车消费市场。另外,由于涉及到汽车入厂物流JIT的快速要求和部分紧急插件,还需要航空运输支持,苏州市地处的长三角地区有完备的机场群,且都有高速公路近距离直通,具备开展长距离物流的条件。
(二)物流运作能力稳步提升。苏州物流业总体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达到39,081亿元,2012年已超4万亿元,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三分之一。物流运作效率明显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逐年下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物流运输能力稳步提升。2013年,全市公路、水路完成货运量1.85亿吨,货物周转量181.9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6.7%。铁路货物发送量83.53万吨,货物到达量195.79万吨。与此同时,苏州物流配套建设不断创新。通过政府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BOT、ABS、PPP等融资方式,苏州市大力支持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和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仓单质押、融通仓等物流金融服务,物流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借助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来改造提升传统物流运作模式,苏州市积极探索陆港-公路港、海港-无水港、空港-虚拟港等物流一体化集成,支持工贸结合、供应链管理、物商互动等综合服务型物流新模式发展,初步形成了VMI和DC等先进物流业态。在全国率先推出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新模式,实行“一区多点”、“预报即放”新模式,成为海关总署水陆两路快速通关试点城市,这些措施将为复杂的汽车物流搭建供应链整体服务通道。此外,苏州市还积极打造“交通物流信息平台”,深化与各类企业级信息平台、运政GPS综合管理系统、GIS系统的信息对接,实现对5,000余辆运输车辆的实时跟踪和3,000多家运输企业的GIS定位。与此同时,推动“苏州现代信息物流交易平台”项目建设,开通400-180-5656服务热线,实现替货找车、帮车配货、信息服务等功能延伸服务,加快物联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三)产业集群表现明显。近年来,苏州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建设了一批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在建、拟建的物流园区(含中心、基地)32家,入驻企业8,000余家,年吞吐能力超过1.55亿吨,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加速物流园区的集聚效应持续显现,这为汽车物流的运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流带与以整车为中心的汽车供应链物流服务重点区域重叠,将为汽车物流的开展带来极大的便利。以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园区为代表的沿沪宁物流带将涉及上海汽车城及周边的外协物流,而沿苏嘉杭物流带则完成了苏州地区汽车物流内部纵向的串联。与此同时,苏州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面开花。DHL、UPS、中远等国内外知名物流巨头及物流投资商落户苏州,涌现出一批营业额达数亿元的物流企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拥有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73家,其中3A级以上物流企业55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43家。其中,日邮汽车船运公司(NYK)、中外运集团、安吉天地汽车物流、长久汽车物流等专业汽车物流巨头已切入苏州汽车物流供应链条中运作,进一步提升了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能力。
三、加快苏州汽车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提升整体服务层次。推广应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物流业,培育苏州地区的物流龙头企业,学习外资专业汽车物流团队运作经验,鼓励其汽车物流由注重基础建设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转变,形成苏锡常地区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有较大影响力的汽车物流服务品牌。
主要建议:一是扶持壮大重点物流企业、龙头企业。围绕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目标,以整车厂为核心的制造供应链为主体,重点开展“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的全过程供应链服务,通过与制造供应链核心企业建立股权、契约关系来实现定向物流服务;二是鼓励重点企业强化内部管控。借鉴优质的4PL公司供应链管理理念,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加强企业与客户在资源、计划和控制生产等方面的协作配合,完善全程物流方案,加快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拉动式、低成本、高质量的精益物流。并以此为契机,逐步培养业务特长,形成有特色的汽车物流服务品牌。
(二)开展多元运输模式,完善物流服务网络。发展汽车物流多式联运,有效利用苏州港口群资源,开发建设内陆“无水港”,推进苏州港口国际海陆运集装箱中转、国际货运站等物流节点等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公、铁、海国际联运。借助GPS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手段,完善物流运输服务的网络监控,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
主要建议:一是完善汽车物流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空港-虚拟港、海港-无水港、陆港-公路港等物流一体化新模式,补充多式联运的中转节点,借助完善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开展多元化运输。加快推进国际货运站联运设施、国际海陆运集装箱中转及货运空港衔接点建设,加快公、铁、海、航联运发展,完善物流服务网络;二是提升汽车物流通关能力。充分放大重点贸易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优势,进一步增加口岸吞吐能力、促进港口软硬件建设、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完善汽车零部件、整车进出口的物流配套服务,催化形成集汽车进出口、销售、运输、报关代理、维修售后及零配件的进出口、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完善的高附加值物流产业链,促进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推动零部件、整车进入国际供应体系,与国际市场保持同步。
(三)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组建汽车物流联盟。整合物流园区、物流通道、运输装备等存量资源,引导不同类型、层次的物流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形成战略联盟,联合配置资源、做好功能定位,打造汽车物流的全网服务。在此基础上,对接国内外市场,加快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物流发展理念和模式,积极融入国际高端汽车物流产业体系,提升物流发展整体开放水平。
主要建议:一是优化区域汽车物流资源配置。结合汽车物流特征,在同一集聚区内进行错位功能设置和互补经营。高度重视资源集约化对物流运输、质量控制带来的新要求,更加注重物流体系内企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通过物流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布局合理的基础网络设施、运输节点和通道,加快全局物流运力的统筹协调和功能优化;二是支持汽车企业和物流供应商融合发展。引导本土的中型企业与管理技术高、规模大的成熟物流商联合,支持中小型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参股、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战略重组,实现系统内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依靠政府的产业政策倾斜和优势网络资源逐渐切入整车领域,可以按自身特长承担多式联运中的部分模块,实现利润分成和业务增长;三是推进零部件协同配送物流。以汽车制造商为核心企业,借助网络平台和通信技术,加强与各类合作伙伴的信息沟通,推进协同配送;与其他区域的公司合作装载回程零件、进行往返运输,充分利用“云服务”平台上的物流资源和专配送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完成汽车零部件体系庞大、种类繁多、过程复杂的物流服务。
(四)创新供应链服务模式,开发末端增值业务。发展以整车厂为核心的汽车供应链物流服务,增强供应链管理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提高物流一体化水平,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细化开发高增值服务,打造满足拉动式生产特性的协作物流,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快速低碳的汽车产品流动。
主要建议:一是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鼓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重新设计物流与配送的系统,以最大限度地缩短订货处理周期、提高系统运作效率和反应速度为主要方向,必要的时候联合其他企业形成集群区域内零配件供应的JIT(准时制)速动机制,甚至通过标准化控制达到JIS分钟计时直送工位;二是增加服务便利性。在政府的促动下建立近地化供货体系,可以在产业园区内整车厂附近建立HUB(中转节点),招募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采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JIM(联合库存)的管理模式,由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供应链上下游的日常仓储管理和库存控制,协调开展全国乃至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货品运输。也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招商引资,由供应商来园区建立供货仓库,按时交货、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发展协助采购延伸服务。汽车制造领域的采购差异化明显,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机构的协调,对能力采购中较难获得的物流资源(如技术先进、投资较大)进行建设。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切入汽车企业协助解决采购问题,保证制造物流的顺畅。如量大采购时的集运、共同配送、重资采购时,供应链中的资金配合、物流监管可以由金融体系和网上银行来解决;四是促进运输过程透明化。推进运输企业GPS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建设,优化运输车队适时控制,提高货物状态的监控可视度,从而减少冗余环节,减少在途时间,降低运输风险(货损、延滞)等情况。以互联网为平台导入零部件物流过程中大量客户、供应商和承运方数据,借助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应用加强对运输车辆有效管理;五是鼓励尝试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引入第四方物流管理理念,逐步引导汽车物流经营商提升服务层次,学习国际巨头的成功经验,在外协指导下,尝试提供集成管理咨询、汽车供应链协作和供应链过程的再设计、适合客户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4PL服务。
四、结语
作为一种高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汽车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用运输工具、特殊的装卸设备和包装、复杂的库存控制、销售售后的保管维护、国际物流段的进出口通关、多方参与的信息沟通,这是普通物流活动无法匹敌的。因此,做好汽车供应链条上的整体物流服务,能够为整个区域内部的物流运作起到示范作用,是提升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契机。
主要参考文献:
[1]林云,田帅辉.物流云服务——面向供应链的物流服务新模式[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1.
[2]孔祥宁,郑建.中国汽车物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J].交通企业管理,2007.2.
[3]史锦梅.我国物流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对之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6.8.
[4]李喻鹏.浅析第四方物流的优势[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