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一强 乌云 李晓丽 杨静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 均行微血管减压术, 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微血管减压术, 显效43例(86.0%)、有效4例(8.0%)、减轻2例(4.0%)、无效1例(2.0%)。结论 对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微血管减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 并发症少, 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老年患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62侧卧体位, 切口取疼痛患侧横窦乙状窦交界斜内下2~4 cm处, 病灶位钻孔, 骨窗直径3 cm, 上至横窦、外至乙状窦。切开硬脑膜悬吊, 通过显微镜打开桥小脑角区蛛网膜, 释放脑脊液, 轻柔切开小脑, 并充分暴露三叉神经入脑干段, 罩住病灶血管后松解分离责任血管, 使其游离出三叉神经。在微血管三叉神经间垫上Teflon涤纶棉, 术毕缝合硬脑膜和皮肤前, 于手术区缓慢注入无菌温生理盐水且轻推向患者小脑向外上方促其更快复位, 术毕缝合硬脑膜和皮肤。术后24 h内, 补足患者液体量, 以此规避和缓解颅内积气继发颅内感染, 降低出现术后眩晕症状的发生。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患者术后24 h内疼痛感完全消失, 不需要药物治疗, 为显效;患者术后疼痛逐渐缓解, 并最终消失, 为有效;随访2个月后, 患者疼痛感较术前明显减轻, 但仍需要进行小剂量药物止痛, 为减轻;患者病症无改善甚至加重, 为无效。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微血管减压术, 显效43例(86.0%)、有效4例(8.0%)、减轻2例(4.0%)、无效1例(2.0%)。50例患者中, 1例术后面部有麻木感, 随访2个月后, 随时间的延长麻木感消失;1例脑脊液漏, 在给予抗感染治疗13 d后, 病情自愈;无死亡病例。部分患者术后存在眩晕、恶心、头痛等不良反应, 可能与术中脑脊液流失有关, 在护理干预后均好转。
3 讨论
当前, 国内外临床对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意见, 其主流观点主要为生化免疫因素、血管压迫因素、中枢病因等[3]。本研究中, 50例老年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得知血管压迫三叉神经证实了血管压迫因素这一机制, 同时可见, 血管压迫因素是引发三叉神经痛最为主要的原因。术中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被1根或多根血管压制, 如小脑上动脉(SCA)、小脑下前动脉(AICA)。手术的目的就在于将这些责任血管自神经根部松解分离, 绝大多数的患者在术后24 h其疼痛会马上消失, 不需进行药物治疗。分析原因, 患者痛感来源责任血管遭遇神经压迫, 致使局部脱髓鞘损坏, 兴奋性出现上升, 并且基于受损神经轴突背景, 易发生化学偶联。延伸分析得知, 只要轻微的机械诱发神经冲动, 并在周边的痛觉纤维间产生短路, 尤其是一旦神经纤维轴突由于受损而高兴奋时, 会使得神经元放电而产生疼痛。
微血管减压术是现代临床的微侵袭性功能神经外科手术, 该手术具有操作风险小、临床治愈率高、患者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4], 特别在对一些中青年患者中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中, 用于老年患者时, 因为患者本身普遍存在合并慢性疾病, 因此, 仍然存有心脑血管意外损伤的发生率高, 施术前期还需进一步的充分论证手术的可行性, 但整体治疗效果仍很显著。
本研究中, 显效43例(86.0%)、有效4例(8.0%)、减轻2例(4.0%)、无效1例(2.0%), 无效病例原因为, 患者在术前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扫描并没有检查出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本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其他临床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5]。
综上所述,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患者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可靠, 能够提升患者康复时间, 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具有加大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世亭, 于炎冰.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206-209.
[2] 华实.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新疆医科大学, 2012.
[3] 程竞. 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探讨. 安徽医科大学, 2014.
[4] 罗唯师. 微血管减压术和射频热凝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南华大学, 2011.
[5] 王鹏.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术后3D-TOF MRA成像与手术结果的相关与随访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5.
[收稿日期: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