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修荣
刘半农,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号半农。1891年5月29日生于江苏江阴。刘半农是个多面手,多才多艺,虽然是以文学家名世,却是职业语言学教授,一个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只活了43岁,但在这短短的一生中,却创造了许多人间传奇。
《新青年》杂志演“双簧”
一个偶然的机会,醉心于通俗小说创作的刘半农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受震动,决定与旧文学决裂,投向新文学。1918年起,刘半农开始向《新青年》杂志投稿,表达自己文学改革的愿望。署名时斟酌再三,觉得自己以前用那种香艳媚俗的笔名“半侬”十分可耻,毅然去掉了偏旁,改为“半农”,以示与过去决裂。1918年1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应用文之教授》一文时,正式署名“半农”,从此“半农”成了他正式的名字。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新文化的中心,进入北大后,刘半农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仅在《新青年》杂志上写写文章,他觉得还不过瘾,他希望与复古派守旧派来一次彻底的对决,给他们迎头痛击。在上海时他曾进剧团做过编剧,所以他首先想到了双簧戏。觉得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形式。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好友钱玄同。钱和他一样,也是个大炮筒子性格,曾经骂“桐城巨子”和“选学名家”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由于两人性情相近,在教授圈子里一向过从甚密,无话不谈。刘半农提议两人合演一出双簧戏,一个扮演顽固的复古分子,封建文化的守旧者,一个扮演新文化的革命者,以记者身份对他进行逐一驳斥。用这种双簧戏的形式把正反两个阵营的观点都亮出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一开始,钱玄同觉得主意虽不错,但手法有些不入流,不愿参加。但刘半农坚持说,非常时期只有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达到目的。经他反复动员,最后钱玄同才同意与他一起演一出“双簧”戏。
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4卷3号上,忽然发表了一篇写给《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公开信《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署名“王敬轩”。信是文言的,全信4000多字,不用新式标点,以一个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而就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写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全信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这一“双簧”戏旗帜鲜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真的引来了“王敬轩”那样的卫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发难,更多地却引起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士的喝彩。鲁迅对此也持肯定的态度。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现,结果“旧式文人的丑算是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一些原来还在犹豫的人都开始倾向新文化了,连朱湘和苏雪林都说他们是看了这“双簧”戏才变成新派的,可见“双簧”戏影响之大。刘半农导演的这出“双簧”戏已经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插曲。
业余摄影家
刘半农是个典型的江南才子,多才多艺。刘半农去世后,周作人特别撰文回忆说:“其一是半农的真。他不装假,肯说话,不投机,不怕骂,一方面却是天真烂漫,对什么人都无恶意。其二是半农的杂学。他的专业是语音学。但他的兴趣很广博,文学美术他都喜欢,作诗,写字,照相,搜书,讲文法,谈音乐。”
刘半农不仅写一手好文章,工诗书,而且还是中国现代早期的一位业余摄影家。这一点知道的人并不多。他最早的摄影活动可以追溯到他从常州府中学退学之后。他从中学退学后,一时没有找到职业,为了生计,就买了一部照相机在家乡代人照相,这要算是江阴历史上第一家照相馆。由于只此一家,生意还不错,多少可以补贴家用。到欧洲留学,是他业余摄影的第二个阶段,真正投入精力从事业余摄影是留学归国后。从法国回来,刘半农加入了北京大学摄影爱好者组织的摄影团体北京光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业余摄影团体。刘半农最喜欢照风景照,经常与同人一起切磋技艺,先后参加了四五次摄影展览。当时摄影展通常都在中山公园举办,每次他都动员全家人参加布置,精心挑选他满意的作品参赛。他认为摄影是一门艺术,所以平常选景造型都十分讲究,常以诗人的视角选景构图,创作了许多摄影佳作,如《莫干山之云》《卖花姑娘》《平林漠漠烟如织》《捣衣》等。他的作品“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被大家公认为业余摄影中的顶尖高手。刘半农不仅长于实践,而且还进行理论探讨,在朋友们的鼓动下,他还根据自己的摄影经验撰写了一本《半农谈影》,这本摄影专著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有影响的摄影理论专著,对早期摄影产生了较大
影响。
为赛金花作传
刘半农虽是北大名教授,但却决不是一个学究。从骨子里,刘半农是一个洒脱达观、敢作敢为的人,有几件小事可以证明。
1930年5月,刘半农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大学女子学院院长,到任不久,刘半农就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习气,颁布了《禁止女生入公共跳舞场布告》,禁止学生跳舞,同时还禁止女生间互相称miss(女士、小姐),而要改称姑娘。禁令一出,沸沸扬扬,但他坚持不为所动。
刘半农身为名作家名教授,许多报纸都以能刊登他的作品为荣。一次,成舍我与刘半农见面时抱怨刘半农很久不给他的报刊写文章。刘半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说,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就真的写了一篇讽刺考试院院长戴传贤的文章《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文章讽刺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世界日报》收到就发了,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他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拿报纸开刀,结果报纸被停刊三天。
刘半农去世前最“出格”的举动,就是采访名妓赛金花。早在几年前,刘半农就从报上了解了有关赛金花的事迹,但众说纷纭,蒙在她身上的迷雾一直让人不辨真假,有人把她说成“民族英雄”,有人认为她就是一个出卖肉体和灵魂的妓女。刘半农觉得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传奇人物,应该趁她活着时调查清楚,揭开事情真相。于是便带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商鸿逵前往北平居仁里的“江西魏寓”亲自采访。风烛残年的赛金花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刘半农会来采访她这样的人,非常激动,决定接受采访,公开讲述自己的生平事迹。通过多次采访,结合历史研究,刘半农基本拂去了蒙在她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采访名妓赛金花的事件再次引起了轰动,赛金花一时又成了社会热门话题。投桃报李,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本事》才由他的学生整理
出版。
(摘编《民国教授往事》,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