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砍砸器

2016-12-07 08:11崔昊葛乐
理论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用途材质

崔昊 葛乐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代表器型之一——砍砸器进行研究。运用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从材质、用途、加工方法三个方面为研究切入点对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砍砸器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其特征。对深入挖掘东北原始美术的历史面貌和地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完善我国原始美术的区域发展和历史演变做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嫩江流域;砍砸器;材质;用途;加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068 — 02

嫩江是黑龙江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是孕育东北地域文化的古老沃土。嫩江上游是大兴安岭,河流中卵石砂砾密布;中游是山地到平原的过渡段,两岸低山丘陵间有逊克等玉髓燧石产地;嫩江下游是松嫩平原,江道蜿蜒河网密布,多产优质玛瑙玉髓原石。河流湿地是早期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环境基础,嫩江流域7000年前就已有人类踪迹。沿岸发掘出大量石器,主要器型有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挖挑器、切割器、尖状器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石核、石叶及石片。本文就以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的砍砸器为核心,分析其材质、具体器型、加工方法、用途以及价值等。

一、砍砸器的材质

嫩江地域砍砸器的材质以砾石和玉髓为主。砾石硬度不高不易于精细加工,中原的原始石器之所以器型较大且质地较粗糙原因如此。但嫩江沿岸的砾石硬度较高(有黄蜡石的特征),故所制石器较为坚挺。嫩江流域的砍砸器在材质方面最具特色的是玛瑙,不但十分实用而且审美价值也很大,是嫩江流域原始美术的代表。玉髓的石质比砾石细腻但透明度不及玛瑙。

砾石。本地的砾石因更偏向于隐晶质,硬度远比一般的砾石(鹅卵石的原石)要高得多,颜色有白、褐、淡黄、灰等。在嫩江流域出土大量砾石制的砍砸器,相比较于其他石器型体较大,如成人手掌大小,大于手掌大小的也有不少。这其中,斧型砍砸器是主要代表。其器型一般都是上厚下薄,上窄下宽。嫩江地域的斧型砍砸器大多表面风化腐蚀严重,是长期留存在盐碱浅河滩,盐碱水沁和风化交替侵蚀造成的,其表面灰白且多小孔。

玉髓。又名燧石、石髓,有蜡质光,表面光滑润泽。嫩江流域的砍砸器材质中玉髓的比例最高,本地玉髓中有红玉髓、黄玉髓、绿玉髓、姜黄石、墨玉等。墨玉质的石器不透明,有橄榄绿、墨色、深红等色,嫩江本地对此俗称“绿鸡肝”“红鸡肝”。玉髓硬度高,加工困难,出土的玉髓质砍砸器仍然棱角分明,十分锋利。而且此类砍砸器往往还兼以多种色泽,十分可人,这样的兼色多以红、黄、绿三种颜色为主,对材料色彩丰富性的关注体现了嫩江流域先人最初审美意识的萌发。

二、砍砸器的用途

砍砸器的体量有别,体量大的十分厚重且棱角分明,单手难以持握。体量小的大不过手掌,但边缘同样十分锋利。嫩江流域的砾石多为细砾石,其与玉髓一样皆因密度大而较重,砍砸效果较好。其用途也较为多样化,一般都是一器多用。

劈砍。边缘宽长,棱角较锋利的就很适合砍东西,比如图一,器型很薄,边缘锋利。可以用于砍较粗的树木以及在树干上砍削树枝、砍砸骨头等。

敲砸。嫩江流域河道纵横,故原始文化以渔猎为主,敲砸蚌壳是生活常见劳动。嫩江河蚌大如碗,砍砸器便是相对以敲砸为主要用途的砍砸器。

内蒙古突泉县位于嫩江流域下游的支流,出土于此的砍砸器,多有器型独特。其中一类器型独特,如UFO飞碟一般,造型十分规整,中间厚,四周薄,四周边缘有刃口但较钝。其材质是较粗糙的玉髓。不但可以手持敲砸,更适合抛掷,是兼狩猎和武器于一身的综合体。

锥刺。保存至今,其尖端多有破损(也很可能是当初长时间使用自然磨损的)虽然其棱角都已经磨平,但是都可以推断其当初新加工时的形状,此类砍砸器的前端往往有一尖角。一般意义上的砍砸器受材质所限,其尖角多很快即磨损甚至折断。而嫩江地域的砍砸器其尖角往往都较为锐利,这个尖角就有着“刺穿”的作用。

三、加工方法

嫩江流域砍砸器的加工方法主要有打击法和碰砧法两种,其中打击法中又包括比较粗糙的摔击法和相对细致的锤击法。打击法一般用于细砾石或质地相对疏松的玉髓加工,而碰砧法因为手法细致而一般用于加工质地致密的玉髓甚至是玛瑙。

(一)打击法

1.摔击法:把选好的石料放在地上,然后手握另一块石头投掷出去摔击放在地上的石料,以此打出所需要的石块。或者直接把选好的石料向地面已经摆放好的石头上摔击,此时事先摆放在地上的石头就起到了后世砧石砧板的作用。摔击法的加工过程中随机性很大,可能出现锋利的刃口,也可能会出现锋利的尖端,并且摔下来的石片往往有其他用途。大体量器型就是用摔击法制作而成的。这种方法最为简单,大多不经过二次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

2.锤击法。也叫砸击法,一般针对质地较为疏松的细砾石或玉髓,或者作为碰砧法加工的前奏。把选好的一块石料放在一个打击的台面上(即自然平面或稍加打击加工过的平面)作为石砧,然后手握另一块石头作为石锤去锤击石料。这种方法就比摔击法细致一些,可以由人主观控制形状,石锤始终握于加工者之手而没有抛掷动作。锤击法制造的砍砸器,随着许多小石片被锤击下来,最早余下中间比较规则的那部分,即为所需要的砍砸器。其间被敲击下来的小石片也可用于制作刮削器等较小的器型种类。所以,以锤击法加工砍砸器,数件器物被从原石上锤击下来之后,最后所剩的石核也是可以作为砍砸之用的石器制成品。

(二)碰砧法

碰砧法也叫,是嫩江流域石器加工的代表加工方法,也是嫩江地域原始石器被称为“细石器”的技术原因之一。碰砧法对石才的质地要求很高,质地相对疏松的砾石或劣质玉髓都会因经不住反复多次的碰击而破碎,使得加工过程前功尽弃。碰砧法具体是指选择好一块较小的石料向另一块作为石砧的较大的自然砾石上碰击,碰击下来的石片经过加工就可作为工具使用。碰砧法继续被延伸,细致化运用,就成为针琢法。针琢法是嫩江地域石器里最具代表性的加工方法,是细石器加工的典型手法。其是用较小的石锤继续细细敲打需要加工的石料,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石器往往外型规则,使用效果更佳。如图三就是用针琢法制造的,其侧面留有针琢法那种小敲小打过的痕迹。

针琢法在嫩江流域出土的石器上十分常见,小到箭头,大到砍砸器。而这种方法的出现也是具有必然性的。嫩江流域的石材大都硬度大,密度大。而南方原始石器材料主要以粗砾石为主,少有玉髓一类的石材。粗砾石的硬度小,难以承受多次砸制打击,所以南方原始石器发展到了后期多以磨制为主。而嫩江流域的石材,正是因为硬度大,可承受的敲击次数多,而且过高的硬度又不便于磨制,于是产生了独特的针掇法。此方面的特点与其他地域原始砍砸器比较则更显突出。如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镇鸳鸯谷谷内(该地点距谷外的公路约1公里)的河床边采集的一件砍砸器,即为粗砺石材质,质地脆、硬度低。其虽然也有针对刃口的敲击加工,但十分粗略。因为脆质地、低硬度的粗砾石,过多的锤击法甚至针琢法加工很可能将器物本身敲碎。因此此件石器就显得加工相对粗糙且不能砍砸较硬的东西。其侧面刃口中间有一明显的凹陷磨损,是经常用那一侧进行砍砸造成的。此件安徽的砍砸器其器型一端原本应有一个尖端(采集时已缺失),原器物可以用来砍砸树木也可以用于寻找块茎等挖掘作业。

四、结论

经过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嫩江地域的砍砸器是本地域存在时间跨度很大的器型,其用途广泛,材质独特,是本地石器文化的缩影,也是本地数千年来沧海桑田的见证。

首先,嫩江地域的砍砸器可作为本地域水文变化的佐证。砍砸器属于旧石器,时间多在7000年之前,嫩江地域保存下来的砍砸器大多被盐碱侵蚀,包浆厚实。而相对而言,嫩江地域保存下来的细石器(大多属于新石器,大体不超过7000年)多保存良好,大多数还精密如初,几乎没有盐碱水侵蚀的痕迹。由此可以佐证嫩江地域的水文变化,盐碱滩涂的改变和程度的加深。

其次,嫩江地域砍砸器的材质与本地域其他器型材质系统相同,是嫩江本地域细石器文化特征大属类内部的一份子。其虽是器型及体量相对本地域其他器型较大,但与国内其他地域旧石器时期的砍砸器相比,其体量还是要小得多的。而且因为材质致密坚硬,所以打击加工后多自然留有较锋利的刃口。所以,本地域的砍砸器多兼劈砍甚至是切割的功能用途。这也是嫩江地域砍砸器的特征之一。

最后,嫩江地域原始美术的萌芽和探索,在本地域砍砸器上也留有痕迹,使得砍砸器成为嫩江地域原始美术阶段性探索、不同历史时期美术特征的物质载体和表达途径。原始美术以“对称”“曲线”为特征的形态美、以“质地”“色泽”为特征的材质美、以“抛光”“肌理”为特征的语言美(工艺美)等三方面的探索实践在砍砸器上都有明确的体现和自有的努力方向。

以上就是对嫩江流域原始石器中砍砸器的分析。随着对嫩江流域石器的不断揭示,本地域原始美术的面貌也势必会被全面认识。

〔参 考 文 献〕

〔1〕崔昊,王佳慧.浅谈嫩江流域原始细石器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5,(15):141.

〔2〕崔昊,陈茜.浅析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材质〔J〕.青年文学家.2015,(11):156.

〔3〕崔昊,裴洪斌.浅谈齐齐哈尔地区原始石器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5,(18):168.

〔4〕崔昊.刍议东北地域山水画学术高度的提升〔J〕.作家.2013,(01):223-224.

〔5〕丹化沙.略论嫩江细石器文化〔J〕.考古.1961,(10):568-576.

〔6〕许继生,等.齐齐哈尔考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用途材质
呼应
陶瓷首饰的材质应用
刚柔并济
放射的用途
小尺子大用途
用途
用途广泛的微波炉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