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王武强
农高区
——崛起的农业新城
本刊记者|王武强
当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整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中所占比例极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在经济新时期,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定位于依托科技发展产业,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高区建设已成各界共识。
时间定格在1985年5月12日的一个美国农场。两匹同种黑马拉着一辆满载肥料的四轮车缓缓而行,戴维 本森手握马缰坐在车上说,“机械化耕作是一种享受。你坐在巨型的拖拉机上面,隆隆驶过田野,你感觉像上帝一样。这种感觉令人惊讶但很真实……”
今天,科技进步在驱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已走了更远,数字化农业、农业机器人、农用无人机……,而农业产业融合、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发展模式,更为土地上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要把农业科技摆在国家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创新驱动发展农业现代化。”在2016年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会议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说道。
实施创新驱动农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农业高新技术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自1991年开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整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中所占比例极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创建国家农高区,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农业现代化和推动同步小康新引擎的战略举措;是培育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是系统解决区域农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杠杆;是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产城镇村融合、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途径。
为加快农高区建设,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农高区管理者等多方交流,《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举办了以“建设农业高新区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题的“政、产、学、研、用”创新五方谈会议。邀请了来自科技部、科研单位、高校、国家农高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代表,就农高区定位和建设、农高区发展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农高区全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顾名思义,农高区建设就是要应用农业高新技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高新区发展模式,推动符合条件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通过建设,将国家农高区打造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高地”、“产城镇村”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引领和支撑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高区建设定位于依托科技发展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增进农民收入,打造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新局面,着力改善“三农问题”。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科技发展,以科技力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与
工业、农业与服务业、工业与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单一化、农民贫穷化、农村破败化的伟大尝试,农业高新区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出路。
自199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批复建设到2015年批准成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来,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对农高区建设的探索为大面积的农高区推广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经验积累,为进一步加快农高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部农村司农业处处长许增泰指出,为加快农高区建设推广,科技部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成20个国家农高区。科技部在农高区建设规划中,将在进入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的以涉农产业为主导的技术发展较好,产业较强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开展高新区试点工作。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和调研,争取在2016年先期选择2-3个具备条件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高新区、或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农高区试点;到2020年,建设20个左右覆盖我国主要农业生态区、农业生态区依托当地土地主导产业,代表性强、农业特色鲜明并且目标明确。
目前已有的两个国家级农高区——陕西杨凌农高区和山东黄河三角洲农高区——都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态区,农业代表性极强。陕西杨凌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和产业示范区;黄河三角洲主要对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治理示范区。所以即将建设的20个国家农高区要覆盖我国主要的农业生态区。这些地区必须具有代表性,主导产业明确,农业特色。
10月20日《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主办召开了以“建设农业高新区,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题的科技创新五方谈。
许增泰处长指出,“建设农高区,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技术-资本、知识-创新模式进行转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汇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人才的重要基地,要积极转变园区发展模式,古老的“种田+养猪”的生产业态早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全国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就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转型进程,构建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形成多样化的科技创业模式,有效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建设农高区首先要走园区化发展道路。农高区要汇聚产业资源,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向相关的园区集中,也要聚集创新要素,吸引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环境,整合创新资源。同时完善园区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打造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高新区。
建设农高区也要走高端化发展道路。农高区要注重培育科技研发的力量,鼓励培育科技研究、科技开发以及科技实验。推进科技转化能力,围绕前期研发,重视
孵化,强化园区科技的功能化、科技产业化的转型,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高科技、高价值、高水平的农高区。
建设农高区还要走融合发展道路。农高区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既包括一、二、三产融合,也包括城乡融合和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涉及到现有农民怎么转型,最好的途径是变成现代化农场、现代化的牧场、现代化的果园,在这个过程中想办法跟城乡融合”,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王济民研究员指出,“我看人家提出了一个理念,田园风光式城市,田园风光跟城市建设要结合起来,很多创业者去了不想走,最后变成了宜居的天堂。”杨经学处长表示:“一二三产不是简单的三个鸡蛋搁到一个碗里,三个鸡蛋打碎搁到一块,这才叫融合。产业融合,一定是用信息化为手段,以文化为基础融合,信息产业四产,文化是五产,螺线结构的融合,这样的融合,我们可以成就田园化的农业新城。高新区的建设,不单是科技部门的事儿,绝对不是单纯的科研,一定是有资金、资本运作在里边,有市场在里边,市场倒逼机制在里边,也有我们的创意在里边。所有这些要素,都是在高新区的规划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延伸农业链条,拓展产业空间,促进农业产业全链条的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农高区发展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要通过规划优化城乡的资源共享、要素的互动、产业的融合,推动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构建产、城、镇、村融合的格局,创新产、城、镇、村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局面。
为了加快农业国家农高区建设,科技部在加快制定国家农高区工作指引的相关工作。将国家农高区的要求、条件和操作细化,陈列出来,“地方政府和科技厅对于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对于将农业科技园区上升到国家农高区的具体操作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发布《国家农高区创建工作指引》,全面启动国家农高区申报相关事项”,许处长表示。
同时,科技部正在加快启动农高区的试点工作,在江苏、重庆、湖北等条件基本具备的地区启动国家农高区申报试点,逐步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在强化规划布局方面,对创建国家农高区积极性高的省市区,加强规划制订的培训指导和推进工作。
许处长指出,农村司联合高新司、火炬中心、农村中心、政策司、战略院、科技报社等单位,组织专家开展指导和调研工作,强化农高区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机制,做好引导与指导。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地方处处长杨经学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老说天花板和地板,两个都贴到一块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农业高新区应该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真正的培育出有品牌的、有信誉的大量高新技术企业,使我国产品能够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同时,农高区的发展应该是创造企业家的乐园,高新区应该大量孵化企业,培养企业,让企业壮大。打造这样一个环境,重点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它的核心应该以更多人的健康为基础,应该是围绕健康做大做强产业,这是农高区发展的战略定位,不能光注重数量,更多的还得往质量上去倾斜,关注竞争力。”
农高区作为农业发展的新事物,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
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重视和解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济研究院国际合作处处长沈源女士认为,“农高区发展势头是好的,但是有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但是不能因为发现问题就畏手畏脚,而是要发现问题,吸收归纳,形成完整的体系,最后争取规避这些问题”。
农高区的建立方式还是在传统高新区的基础上做一些整合升级的工作,这就存在着“借壳”的问题。农业科技园建设成为农高区,高新区建设成为农高区,都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整合成农高区。不同园区的融合点在哪里?园区融合是简单的产业加减?这些问题都没能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且亟待解决,简单的“拉郎配”绝不可取。
农高区建设评价体系仍然沿用高新区建设评价标准。鉴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差异,建设农高区就要降低满足高新区评价标准的经济指标,而且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面临更多的发展问题。所以农高区的评判标准不能以高新区的评判标准为准,而是要建立自身评判标准以及评价体系。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决定了地方政府对于建设农业高新区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经济形式多样,产业结构丰富,对于建设农高区的重视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如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而且,发展涉农产业牵扯到税收减免的情况,减税意味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这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不符。
产业园区的土地质量问题和土地面积问题是决定农高区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产业园区的规划涉及到地方的土地政策,一方面,政府规划的土地可能是其他行业不想要或者是不需要的土地,这样的土地一般自然条件较差,与建设农高区的土地需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是园区面积问题,试验成果到真正的落地需要大片的土地来实现,但是同样一片土地既可以发展房地产、发展工业,也可以发展教育和其他行业。即使地方政府去支持农高区建设,那么划拨的土地空间也是有限的。
当建设农高区的热潮袭来的时候,需要有人来当头棒喝,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看到我国农高区建设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的事实。在这一时期,要看到我国农高区建设的不足和问题,因为任何有代价的错误都是指导以后的农高区建设的宝贵经验。
“在永不停息的草原风中,你听见电线的萧萧作响,棉田在瑟瑟发声。一辆桔红色的小货车像一只瓢虫在新犁过的土地间的水平小路上爬行,车后掀起一股尘烟。”这样的场景或许将成为似水年华的追忆。
农高区的建设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将带动更多的农村、农业、农民走上新型发展道路,在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的发展道路走的更快更远的时候,回过头来你将发现,走过的土地上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崛起的一座又一座的农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