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阐述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内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探索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高职高专 声乐教学 人才培养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2-03
近年来,高职高专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一系列调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就声乐教学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调整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学生继续学习声乐的能力、从事基础音乐教育(中小学及幼教)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能力以及提升自我修养与全民素质的能力等。本文试探索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合格的小学和幼教音乐师资的需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主要是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和幼教音乐师资打下坚实的专业素质。就小学音乐师资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声乐专业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有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即歌唱姿态要放松,呼吸、发声的方法要正确,咬字、吐字要准确、清晰,音色要圆润,歌唱要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而且要有自弹自唱和即兴伴奏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具备编舞和简单的歌伴舞能力以及绘声绘色的讲故事能力,因为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以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为主,多采用唱游课进行教学。教学上运用诙谐、生动和具有形象性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调动小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就幼教音乐师资来说,通过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幼儿声乐教学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立足于寓教于乐,以鲜活有趣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唱游、舞蹈活动等)为手段,使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从无到有,从零碎、无序到整体、有序、有形的转化和提高,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移情和创造的活动,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和智的启迪。另外,幼儿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绘画、语言、歌舞、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把理解的音乐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即通过轻松明快的音乐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借助多样的呈现手段,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开启深层的创造潜能。
由上可见,我们在培养学生“唱”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弹”、“跳”、“说”、“编”、“演”、“画”、“游”(游戏)、“奏”(打击乐等乐器)等综合的能力,并巧妙合理地运用启发诱导、参与互动等多种现代音乐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启小孩子智慧与情感的大门,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一专多能”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声乐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培养合格的社会音乐工作者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也开始逐渐趋向多元和丰富,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要有相应的多元变化,培养市场需求的各类音乐适用人才,如社区、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农村需要的文艺指导员(教师),文化馆站、群艺馆、少年宫等社会音乐辅导机构的音乐辅导教师,以及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辅助人员等,而在这些社会音乐辅导工作中,群众性的合唱和歌咏活动显然是重要的内容,这是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在学生未来就业方面大有可为的领域。
高职高专的音乐表演专业等其他社会音乐服务专业,原来是为音乐表演团体和艺术团体服务而开设的专业类型,由于很多专业音乐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甚至高师本科院校的专业拓展而带来的招生竞争,加上现如今文艺团体人员富有和演出市场不景气等客观原因,使得高职高专音乐表演等专业原来的培养目标显得不够准确和难以达到,因此很多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都在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所有拓展的新专业方向的培养计划中,声乐教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为学生的未来就业等各方面发挥着基础和支撑的作用。
(三)提升自我修养与全民音乐素质的需要。音乐能够使人容易沟通。在日益竞争的快节奏社会里,新型的人际关系是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现代社会,倡导人际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和谐共处。学会共处就是学会关心、合作、分享和尊重,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决定了音乐教育能够在培养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方面有所作为。首先,音乐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其次,音乐活动的集体形式(合唱、合奏等)有益于个人与集体的交往、合作,领悟共处的真谛。最后,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质为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学生会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群、人类,拥有宽容的情怀,从而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而在群众性基础最强的音乐活动中,合唱和歌咏显然是参与人数较多的音乐活动,利用这些声乐活动可以培养人的修养和气质,提升人的全面修养,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教育手段。在素质教育观下的音乐教育是全体性、普及型、基础性的大众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创造性素质,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声乐教学是最直接的音乐教育手段之一。此外,音乐教育除辅德、益智、促体的功能外,还有特有的审美功能,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标准,全面提高学生个人修养。审美能力形成于审美教育之中,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判断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基于以上的观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在提高全民族文化与修养的道路上,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内容
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专业潜能以及未来的择业愿景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继续学习声乐的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能力以及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素质与能力。
(一)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声乐的能力。声乐学习是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习中重要的技能、技巧课程,声乐演唱能力和水平也是关乎未来事业发展的重要专业技能。通过系统的三年专业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较好地富有情感地演唱具有相当难度的中外优秀声乐作品。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既要培养“专才”,又要注重“通才”的培养。所谓“专才”,即为从事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或者是有声乐发展前途、选择继续学习和深造的优秀声乐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要制订周密的声乐教学计划,系统地学习中外优秀声乐作品,掌握较全面的声乐技巧和提高较好的表达声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为从事音乐教学和表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而高职高专所面临的更多的是“通才”的培养任务。所谓“通才”就是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而广博的知识面是以创新为前提的条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通过内化和积累逐渐形成的个人成才的素质,音乐教育(包括声乐学习、器乐和音乐欣赏等)是培养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心理结构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要能够通过中外声乐作品的演唱,掌握歌唱呼吸、发声、共鸣以及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重点是通过演唱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任务而衍生出高等教育的四项功能: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
就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育而言,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幼儿音乐师资以及社会需要的音乐表演等社会音乐适用人才是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学科研和地方文化研究也是进一步促进教学、提高教师文化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至于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任务,更是培育新型音乐适用人才的根本目的。
首先,要有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意识。要积极开设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相关的特色课程,声乐教师不仅仅具备西洋音乐的演唱技巧,更要熟悉民族的演唱方法,尤其老百姓喜欢的民族民间音乐,要能够让学生学会唱当地民歌、曲艺和戏曲的唱种和唱法。积累民间音乐本领,为服务地方经济和传承民族文化与文化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实践能力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是青年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窗口,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最后,重视地方音乐学习,为“非遗”传承另辟蹊径。当前的“非遗”传承存在年龄老化、传承基础薄弱等问题,由于很多年轻人进城学习、工作以及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等诸多原因,因此传承的效果受到影响,虽然有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强行介入而发生改观,但也不容乐观。而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拥有大量的生源,且就业形势严峻,加强学生对“非遗”民间音乐的学习,可以为“非遗”文化传承另辟蹊径,并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表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由此可见音乐在中小学乃至整个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高职高专声乐教学除了传播声乐文化和为学生职业发展(中小学、幼儿师资以及音乐表演等)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外,更主要的任务是对一个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扎下情感和理性的基础,为传递和深化全民文化积累力量。拥有独立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人,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最终任务是为传播和建构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文化而播种和耕耘。
三、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措施
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培养模式、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培养音乐人才的教育过程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为此培养目标而相适应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和调整,而作为管理和评估制度上要更加灵活、细致和全面,要能够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并富有人性化和具有亲和力。图1为人才培养模式图。
图1 人才培养模式图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在整个教学变革过程中,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最主要的方面,由此变化而带来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和调整。当前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变革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的状况下进行适时的调整,在注重知识和技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基础性和综合性充分结合,既重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又注意综合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面对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多元需求,也要做到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开设统一的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多开设与学生能力和未来专业和就业发展有关联的特色课程,如与地方经济和文化有联系的地方民歌、戏曲、曲艺的欣赏和学习的课程。
就声乐教学而言,应多开设一些与学生未来专业发展和就业有关,或者说与其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关联的课程。除了演唱古今中外的优秀声乐作品外,要重点强调中国作品,尤其是一些少儿歌曲和幼儿歌曲的演唱和编舞表演等内容,因为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小学和幼儿园音乐教师。此外,还要广泛了解各地民歌,尤其是家乡的民歌、曲艺、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为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做贡献,做好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服务和发展的准备。而对于少数确有专业培养前途,又努力学习的声乐优秀学生,可以重点发展其声乐演唱技巧,多演唱一些优秀的中外有难度的作品,为其进一步在专业的发展和深造方面打好基础。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调整。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具体在教学模式上,要趋于多元的变化,改变原先的个别课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对应为集体大课、小组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形式,集体课是以“声乐基础理论”、“声乐语言”、“声乐教学法”等基础性、共性的问题开设的集体声乐大课。小组课是以声音基础问题类似、声部相同等具有一定比较价值的几位同学在一起共同上课,也可以在一起上重唱课,班级形式的即为合唱课,而个别课既是声乐专业优秀学生而开设的具有拔高专业水平的课程形式,以期能够使其在声乐学习上有较大的发展。
教学模式的变化,也体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集体课可以采用讲授法、启发诱导式、参与式、互动式等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授课,把声乐概念和知识深入浅出的传授给广大学生,节省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去讲解一些基础性和共性的声乐概念及知识的时间。小组课可以采用比较法、启发诱导法、观察思考法等多种方式和方法去授课。而个别课是声乐教学的传统模式,能够很好地运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辩证统一、整体协调等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实施声乐教学,可以很好地发挥声乐教学的个性色彩以及文化课、理论课不一样的特殊性。只有充分合理地运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才能够培养出社会多元的音乐适用人才。多元的课程要求多元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配,进而,才会有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丰富多彩,才能培养出多样的音乐适用人才,最终,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教育和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音乐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依赖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种互动的关系还表现在音乐教育和文化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规律运动、变化与发展。当社会经济和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诸如升格、扩招后带来生源质量下降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情况时,音乐教育的开展一定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新的文化与教育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声乐教学作为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育重要的专业技能、技巧教学课程,一定要适时变革才能适应当前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要求,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向阳光.音乐文化与素质教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2
[5]龚乐进.爱因斯坦与教育[N].人民日报,1999-03-02
【基金项目】2015年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声乐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践性研究(XJJG201511)
【作者简介】笪方能(1967— ),男,安徽含山人,硕士,中国音乐学院访问学者,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