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 郭震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功能与价值,并提出保护传统壮族舞蹈的建议与对策,以促使传统壮族舞蹈得到更深刻具体的了解,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 传统壮族舞蹈 文化特征 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0-02
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经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后共同创造出的精神财富,也是深入了解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是一种直观动态的“文物”。然而,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使非物质文化环境受到冲击,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旅游业原生态的不断被重视,国内外民族舞蹈的发展也开始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势头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舞蹈又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作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也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壮族的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一定的历史社会生活,是特定社会存在的真实的艺术反映。传统的壮族民族舞蹈不仅有扁担舞、竹竿舞、板鞋舞、迎宾舞、采茶舞等民族民间舞蹈,也有戏剧中展现出来的壮族戏剧舞蹈,还有师公舞、巫舞、傩舞等宗教舞蹈。本文试分析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功能与价值,提出保护传统壮族舞蹈的建议与对策,期望人们更深刻具体地了解传统壮族舞蹈,促进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发展,使得民族的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
一、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民族性与民俗性
壮族是人口达一千多万的少数民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根据居住地理条件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也发展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壮族舞蹈即是源于生产生活,展现壮族人民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精神思想、历史传统等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作为南方的少数民族壮族有其独特的风格,壮族舞蹈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征。传统壮族舞蹈保留了壮族人民真实质朴的一面,展现了人们自信、坚毅、勇敢的风格,它不以表演为主要目的,而通过祭祀、歌墟、节庆等方式表现本民族的特色。民俗性是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特色,它是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征的外在体现,例如,壮族有流传已久的刘三姐阿牛哥爱情的传说,其中壮族的绣球又是表达爱情的重要信物,绣球舞因此而生,把民俗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国家法定假日以外广西有其特定的假日就是每年的“三月三歌墟节”,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性和民俗性。
(二)节庆性与劳动性
舞蹈源于生活,传统壮族舞蹈也不例外。壮族先民把原生态的生活渗入到舞蹈当中,自然而灵动地展现出舞蹈的特色,真实展现壮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因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劳作时为表达丰收的喜悦,人们会载歌载舞,主要展演的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劳动场面和动作,抒发着勤劳奋发的品质,例如开耕节上跳各种舞蹈来庆祝;节庆时,为表达愉悦的心情壮族先民会载歌载舞,抒发着质朴的民族情怀,展现民族的美好、和睦、团结和希望,例如蚂拐节上跳蚂拐舞。总之,壮族先民视舞蹈为生活,生活为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着生活的兴趣爱好和风尚习俗。
(三)宗教性与思想性
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舞蹈都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形式,图腾是最原始的民族情感,是对祖先的崇拜,它不仅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还起着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纽带作用。壮族人民的图腾是青蛙,青蛙被誉为蛙神,也是壮族方言中的蚂拐。在传统壮族舞蹈中,蚂拐舞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展现了壮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舞蹈中无不诉说先人的生产、渔猎、迁徙等生存状态。此外,历史悠久的师公舞是壮族梅山教派的民间祭祀舞蹈,还有祭祀活动中的巫舞,也就是过去巫师给人驱鬼治病时跳的一种舞蹈。这些舞蹈都蕴含着信仰、崇拜、希望的思想。
(四)娱乐性与群体性
壮族人民活泼而开朗,他们的舞蹈也是愉悦的,他们在舞蹈中娱神、娱祖、娱鬼、娱人、娱景,甚至自娱,尽情释放内心欢快的情愫。很多舞蹈娱乐活动深受人民的欢迎,例如铜鼓舞、扁担舞、假面舞等,通过舞蹈表达愉悦身心及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展现壮族人民自强自立、乐观积极、努力向上的生活价值观。
传统壮族舞蹈中舞蹈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群体性,当下传统壮族舞蹈的集体舞形式还广泛流行在广场舞当中,舞蹈表演者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共同演绎舞蹈的艺术,这样的群体舞蹈可以无形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间的共荣团结,发扬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例如,传统壮族舞蹈中的绣球舞、竹竿舞、板鞋舞、扁担舞等,以板鞋舞为例,板鞋舞是几个人必须同一步调,同起同停才能完成,因而极大地体现了群体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传统壮族舞蹈的功能与价值
(一)宣传文化,团结民族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有时候是在讲述一个民族中古老的传说,有时是在演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时是在传扬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有时是在记录着民族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传统壮族舞蹈同样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讲述着壮族人民的坚强与不屈、努力与奋进,这种传统的舞蹈传扬着民族的文化,各种节庆中、劳动中的舞蹈无不使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并勇敢地向前进。
(二)身心愉悦,陶冶情操
舞蹈与运动相似,都有着健身、健心的功效,舞蹈表演者跳舞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如果长期坚持,会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当今社会,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健身的人群也日益庞大,选择跑步类的体育运动来健身不免有些枯燥,而通过舞蹈的形式,且有些舞蹈还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锻炼着身体的同时,又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锻炼的效果更佳。
(三)保留民俗,传承舞蹈
民俗也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人们思想感情、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世俗风尚、审美意识与情趣、道德伦理、社会生活等方面人文精神因素的凝聚及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展现。传统壮族舞蹈也表现本民族人们的精神心理方面的信仰、习惯、礼仪等民族事项的传统文化,通过在祭祀、节庆、婚庆、劳动等重要日子中传统舞蹈的展现,达到保留民俗、传承舞蹈的目的。
三、保护传统壮族舞蹈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政府干预力度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第十七讲中,专门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舞蹈的统计中,短短的20多年间,就有近千种舞蹈消失,可见传统舞蹈的凋零、消失速度之快。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保护现有的传统舞蹈势在必行,然而仅通过一次会议的重视或者一些口号的宣扬是不行的,仅凭一些民族舞蹈的爱好者和民间的舞蹈协会和组织也是不够的,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保护的具体细则,政策落实到地区,细则明确到具体舞种,把传统壮族舞蹈真正保护起来。
(二)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当今网络时代,信息发达,网络已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前一秒发生的事情,后一秒就会上网,利用网络媒体传播信息也是人们必选之路。为此,可加强对传统壮族舞蹈的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和学习传统壮族舞蹈,增强人对传统壮族舞蹈的保护意识。
(三)建立舞蹈纪念册和艺术馆
在很多民族地区文化馆或艺术馆中,或许都会有民族传统舞蹈的一小块简介,但这远远不够,在当下旅游业盛行的时代,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艺术气息的时代,建立专门的舞蹈纪念册和艺术馆,既能对传统的舞蹈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又能加大宣传力度,使传承落实到实处。
(四)鼓励培养传承人
对于传统舞蹈来说,大多源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很多后辈人就是受环境的影响,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学会的,比如祭祀中的舞蹈,大多以热闹场合的群体出现,让人耳濡目染。通过鼓励和培养传统舞蹈的传承人可以有利于原始舞蹈的保存和流传,使祖上产业代代相传,让人们对传统舞蹈的追溯有根可寻,有据可查。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费仁英.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4(20)
[3]张宇.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J].北方音乐,2013(12)
[4]安延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3)
[5]黄小明,陈利敏. 壮族民间舞蹈传承中的“原始遗存”及发展趋向[J].艺术探索,2008(6)
[6]孙亮.论广西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1)
[7]张小梅.壮族民间舞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艺术学院壮族民间舞传承的探索为案例研究[J].中国音乐,2010(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479);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LX604)
【作者简介】王 光(1982— ),女,满族,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舞蹈教学及体育教育训练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