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芳 顾昕明 李晓丹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214122)
基于移动终端的儿童传统礼仪故事教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李惠芳顾昕明李晓丹(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214122)
全文在解读分析传统教育环境下儿童礼仪学习的教育理念和新媒介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动画影片叙事特点的基础上,从角色任务分配、故事叙事视角和互动情节介入契机三个方面对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故事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移动终端;传统礼仪;互动教育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故事的互动教育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JD397
我国礼仪教育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中累积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依据不同学习阶段,传统礼仪有着不同的教授内容。在古时,儿童传统礼仪教育也被称之为“蒙学”,即启蒙之学,亦称“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教育。涉及儿童礼仪教育的书籍有《蒙童须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这些蒙养教材大多都是以识字为主,同时结合了礼仪教育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教材传达的知识浅显易懂,断句精炼,朗朗上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能够铭记于心,辨识礼义廉耻,学习规范并养成习惯。传统蒙学教育将基础知识学习与培养礼仪道德规范紧密结合在一起,基于一个朴素而基本的预设,即教育可以去除蒙蔽,恢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教人懂得如何做人,是符合儿童学习特点最为基础的教育方式。然而,受到教学场所、传播媒介的限制,传统蒙学教育注重“诵”“识”“习”“养”的过程,教化的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与修养身心的主张却是我们对传统礼仪文化进行再创作过程中值得保留和传承的。
新媒介技术的出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丰富的制作形式,尤其数字化合成与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任何所要传达的信息内容都能以数字化视听手段呈现出来,并以网络作为平台实现更广泛、更便捷的教育和传播效果。如《幼儿国学课堂弟子规》《中华弟子规》等以传统礼仪教育典籍《弟子规》为核心内容,运用数字动画影像的制作形式,传授传统礼仪知识。数字视音频制作技术大大提升了儿童传统礼仪教育的娱乐性,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了儿童传统礼仪教育在新媒介技术环境中的优化与转换。《幼儿国学课堂弟子规》在保留诵读的基础上,加入了动画元素,动态形象和背景音乐的加入更有利于儿童加深记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中华弟子规》第二季则是在《弟子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叙事元素,将训诫的教导方式转化成为动画故事,以主人公唐豆豆和同学、家长在学习生活中的成长故事,传播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将奇幻世界中的神奇经历作为教育情境,实现传统礼仪教育的目的。视听元素和叙事元素的加入为传统礼仪教育增添了趣味性,有利于强化认知情境的构建,更符合现代儿童的认知习惯和特点。
相较于电视网络媒介单向传播传授形式而言,移动终端技术环境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势。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教育互动模式的构建需要秉承传统礼仪教育“教”与“养”合一的理念,在构建学习情境的基础上,强化互动与操作的环节,使儿童在故事中识礼仪、知礼仪,通过辨识、选择、操控与实践将礼仪文化的认知内化为自身品格。
1.转变叙事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分配角色的功能
根据著名语言学家普罗普的研究理论,他将故事中实施功能的角色分为了7种:主人公、帮助者、派遣者、公主和她的父亲、坏人、捐赠者、假主人公。角色功能的分配主要目的在于平衡矛盾两极对立过程中双方的实力,角色在叙事中发挥特定作用在矛盾的发展与变化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图1所示。而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应用实质上是一系列基于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并体会自我行为结果力量的互动框架,儿童传统礼仪的教育情境则是在一组“行动-反馈”的关系中构建出故事情境。故事情境的构建旨在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认识事物、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传统礼仪教育的故事情境需要为儿童构建一个奇妙奇幻的探险和发现之旅而非极力去塑造传统叙事二元对立的关系。受到叙事模式的制约故事情节的构建需要弱化事件的复杂性,忽略对立方的角色人物,改之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来丰富情节,角色任务分配图表如图2所示。
2.依据叙事框架的调整重新定义观察视角
传统文学故事的阅读往往采用的是全知视角即第三人称叙事视角,观者处于全知全能地位,以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的身份审视作品中的角色、场景和情节,洞悉人物的思想并对其行为进行阐释和评价。影视动画叙事形式则是在全知视角的基础上利用镜头的调度在其中穿插第一人称视角,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在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儿童传统礼仪故事的叙事框架,更适宜以探险或发现之旅为线索,围绕角色在故事情境中与环境的互动进行组织,通过生动的表演对观者体验故事情境的介入方式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引导者以第三人称描述故事进展、阐释人物情感、解读事物心声、引导情节发展;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视角参与互动、进行操控,使儿童可以深入到故事的场景内亲身体验角色的感知情境,通过这种转换观察视点的方式,延展了平行时空内情节发展的线索,获取全面的观察视野和真实的情景体验,加深认知记忆。
3.结合受众解读方式合理设定介入契机
移动终端技术环境下,故事互动情节的展开是融入教育内容、强化礼仪认知、提升故事体验的重要环节,需要契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叙述特点从客观视点与主观视点两种角度把握了互动参与者介入故事的时机。其中,客观视点的描述是指站在客观的立场对故事的情节发展进行陈述,故事在交互环节的处理上以文字、旁白或先知者引导的方式进行描述,配合视听元素的提示将贯穿剧情发展的情节线索制作成触发互动的元素;主观视点则是通过参与者实施操作,制造出因参与而产生故事延续的效应。两种视点穿插契合,从而实现儿童对故事的参与感完全进入到礼仪教育的故事情境。如《莫里斯•莱斯莫先生的神奇飞书》中,修复书籍的环节,儿童可以点击Morris正在救治的书籍进入书的界面进行拼图游戏,完成对书籍的拼接与修复;再如描述Morris沉浸于书中世界的环节中,应用重力感应技术,儿童可以掌控Morris漂移的方向体验他畅游在书中世界的感受。
基于移动终端的儿童传统礼仪故事教育模式实践研究是在延续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理念的技术上运用现代视听艺术与互动技术所进行的创新实践探索,对传统动画影像艺术而言,通过对传统艺术的重新认知与改良,在艺术实践中寻求懂艺术新的延展空间;而就传统文化教育的挖掘与价值再造而言,将传统教育对儿童身体协调性、团体合作性、竞技策略性等的训练形式以移动终端多感官互动的体验方式呈现出来,可以为儿童构建起一个能够在知觉参与中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故事世界,使他们通过身体的知觉体验感悟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1]吴秀梅.我国传统蒙学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J].群文天地,2012(18):8-9.
[2]王璇.中国传统礼仪教育及其现代价值[D].兰州商学院,2014.
李惠芳,现任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画系教师,江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顾昕明,现任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画系主任,东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影视动画。
李晓丹,现任无锡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广告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