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丽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29)
论俄罗斯绘画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孟丽(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29)
俄罗斯油画艺术历史悠久,其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和严谨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国美术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通过“派出去、请进来”培养了一批在当代中国画坛有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在全球信息化的新时代,回顾中俄艺术交往的历史,对指引我国绘画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俄罗斯美术;马克西莫夫;列宾美术学院;现实主义;中俄文化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
俄罗斯的油画艺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点,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在世界画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5年,42岁的马克西莫夫来到北京,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教授,为中国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油画家。同时,一批艺术家被派去俄罗斯学习,两国艺术家将彼此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作品当中,成为中国油画艺术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
俄罗斯的绘画艺术在19世纪达到了顶峰。19世纪60年代,随着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绘画艺术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革。1863年,部分皇家美术学院的有先进思想的青年学生,决心与只准画神话和圣经题材的学院传统绝裂,相继退出美术学院,在圣彼得堡成立了“自由画家协会”,独立研究现实主义绘画。
1870年,在油画家克拉姆斯柯依、彼罗夫等人的倡导和积极组织下,“巡回画派”成立,旨在“使艺术从官吏的摆布下解放出来。”他们吸取新时代的气息,继承并发展了俄罗斯优秀的传统文化,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使艺术充满朝气。
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最著名的画家大多来自巡回画派,代表画家有克拉姆斯柯依、列宾、彼罗夫、萨维茨基、雅罗申科、萨甫拉索夫、希施金、瓦斯涅佐夫、列维坦、苏里科夫等。巡回画派的画家们凭借美术学院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在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下,实践着他们的创作理念。他们主张艺术要面对现实,反映现实,要参与改造现实生活的斗争;提倡艺术作品要有思想性,情节性,民族性;坚持“美就是生活”的艺术思想。他们的绘画不但讽刺俄国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生活,同时创造了一批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的革命者形象。
20世纪初,俄罗斯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17年10月,苏维埃政权建立。30年代,无产阶级政权对改革文学艺术提出了一系列指示和要求。之后,为苏维埃政权和工农群众服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开始成为主流。这一时期,苏联的艺术家创作了许多体现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重要作品。格拉西莫夫的《列宁在讲台上》无疑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同时,表现普通工人生活的作品也开始出现。画家皮缅诺夫在《女工》系列作品中,表现了普通女工的生活:她们在剧院里看戏,在工厂里工作,在休闲时光喝茶。普通劳动者逐渐成为画家表现的主体。
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苏联人民很快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整个国家重新焕发了生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梅尔尼科夫的《在幸福的田野上》,描述了战后和平的新气象:集体农庄的女工们幸福的走在洒满灿烂阳光的田野上。
列宾美术学院是最能代表俄罗斯美术教育传统的学府,座落在历史悠久、拥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充满诗意的圣彼得堡。1765年在女皇叶卡捷琳娜的亲自关照下,皇家美术学院(现列宾美术学院)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开始建造。俄罗斯很多著名画家、雕塑家都是从列宾美院毕业的,如列宾、希施金、克拉姆斯柯依、谢洛夫和费欣等。
20世纪初,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使得一些进步人士渴望找到一种唤起民众的艺术样式。于是俄罗斯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气质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1953年至1965年,中国派往列宾美术学院20余位留学生,他们主要学习油画、版画、雕塑和美术史论,新中国向前苏联学习就此迈开了重要的一步。圣彼得堡特有的民族气质和异域风情深刻的感染着每一个在此留学的中国学生,并且为他们日后的创作烙下深深的印记。俄罗斯众多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从古典绘画大师米可朗基罗、伦勃朗、维拉斯奎兹,到印象派、后印象派,再到野兽派的马蒂斯等,让中国留学生豁然开朗。临画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留学生在向博物馆学习的重要手段。中国画的“临、摹、仿、抚”作为学习手段,对油画也是适用的,而留学生们对西方经典作品高水平的临摹也给我国当时美术界认识西方油画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范本。
最早把俄罗斯美术介绍到中国的是鲁迅先生。他介绍了许多俄罗斯民族的木刻和革命版画,这些作品对中国的美术界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934年,徐悲鸿访问苏联。他带回来很多苏联的画册和画家介绍,也欣赏了很多苏联的油画。他突出的印象是苏联的美术很新鲜。徐悲鸿把苏联美术带到了延安。尽管交通不便,人员往来较少,但延安的艺术家非常关注苏联美术作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把苏联美术介绍给延安军民,介绍到重庆。
50年代的北京,正在马不停蹄的奔向正常有序的生活。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艺术要源于生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早就是人们的追求,但人们需要切实的技术与科学的方法。1955年,42岁的马克西莫夫来到北京,这位身材不高、性格温和的老师将带来连他自己也尚未想到的影响。
马克西莫夫是俄罗斯莫斯科著名的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油画教授。按照中苏文化交流协定,他被派到中央美术学院任苏联专家,主办油画训练班。训练班的学员是从中央美术学院和各地美术学院的青年助教中挑选的一批骨干,也包括少数在油画界已经小有成就的年纪大一些的画家,一共18位,为期2年。在油画训练班,学生们学到了什么叫素描,什么叫油画,如何掌握色彩的冷暖规律,如何表现光的色彩规律,以及素描的基本规律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前苏联严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了正规的创作轨道。马克西莫夫与这些学员一同创作,他将前苏联严格的教学体系传授给学生,他坚定的履行他的职责,使这些尚未了解油画基础知识的学员受益匪浅。这一时期中国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有《刘胡兰》《青年地下工作者》《信》等。马克西莫夫油训班的优秀成果,也引起了朱德的关注。
训练班结束不久,革命历史博物馆组织了第一批革命历史画创作工作。油训班学员们创作了大量主题性历史油画,如詹建俊的《五壮士》、侯一民的《刘少奇》、李天祥的《林祥谦英勇就义》、罗工柳的《前仆后继》、何孔德的《井冈山会师》、靳尚谊的《党的十二月会议》、高虹的《决战前夕》等。这些作品对中国美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当年的18位毕业生,成就出数位美术学院院长和有杰出贡献的著名画家。这为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增添了一层耀眼的光辉。这是一段特殊的记忆,马克西莫夫教授所代表的苏俄艺术给中国带来了无法忽略的影响。油训班两年内指导的学生影响了其后一个阶段中国美术史的发展。
随着中俄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列宾美术学院迎来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这座古老而神圣的艺术殿堂依然延续着传统的学院派教学体系,教授们严谨且负责的指导着每一位到此求学的学生。2006年,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列宾美术学院梅尔尼科夫教授在列宾美院建院250周年教师作品展开幕时强调:列宾美术学院过去坚持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今天坚持的依然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明天列宾美术学院还将要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坚持现实主义思想观念和严谨科学的造型手法是列宾美术学院永远的方向。他坚信现实主义艺术到三十一世纪也是生命力量最强的艺术形式。只有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用健康严谨的造型手法才是艺术发展的永生之路。
在当今的中国,新的中俄美术交流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俄油画艺术创作高级研修班”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和列宾美术学院联合开办的,是即58年前“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又一次重要的中俄油画艺术交流活动。时隔58年,时过境迁,历史和现实都发生了不可想象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对油画艺术的理解较以往已经有了更大的拓展和更深刻的理性。在全球网络信息化和图像化的新时代,传统艺术面临新的挑战,“中俄油画艺术创作高级研修班”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和文化针对性,这是两个绘画大国一致的需要,也为共同寻求油画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派出去,请进来”,我国迅速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艺术教学体系。尤其是油画,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我国逐渐形成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并能体现民族风格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现实主义绘画已成为当今中国油画创作的主流。回望过去,那曾经的强烈与明亮依然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孟丽,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油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