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

2016-12-07 02:19文/周
企业文明 2016年11期
关键词:政府职能常态权力

文/周 红

新常态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

文/周红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特征的当下,中低速增长成为显著趋势。通过各项改革措施的释放和持续发挥效力,激发我国经济内生活力,是确保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要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运行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政府应缩减在微观经济领域的作用,增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力度,塑造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新型关系,实现从管控型政府到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创新型政府的转变。

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挑战

2016年9月下旬,我国迎来中央深改组成立1 000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于2013年12月30日。此前的1个多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由此启动全面深改工作。在随后发布的一系列改革指导方案中,转变政府职能成为热门词汇,从中可清晰地体察到中央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决心和勇气。

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不过,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在驱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倒置的矛盾逐渐加剧,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前的8%以上的高速增长逐渐降低至6%~7%的中高速增长。人工成本增长,使支撑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正以更低的人工成本蚕食着我国的出口优势。

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分化态势,尤其辽宁省的经济增速全国垫底,最近连续爆出政府官员违规违纪等案件,使各界对政府职能改革的期盼愈加强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高度概括:“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实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特点要求我国经济要尽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全方位优化升级。

政府职能转变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需要

由此可见,传统的增长方式已不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又主要是靠政府支撑起来的。因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就必须着力转变政府的职能。只有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确定政府的权力边界,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施政方式,将职能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才能进一步激发经济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真正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目标。这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

政府职能转变的四个方向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格局下,人们对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寄望颇多,尤其是希望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进一步科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科学厘清经济新常态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矛盾,从而可以更清晰地识别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和改革路线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对自身作出全面改革,这好比经济新常态是圆心,而政府职能转变则是围绕这个圆心的诸多同心圆的分量最重的一个。

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唱主角,通过建设国有企业、制订经济计划并向下级层层下达各项指标任务,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拉动经济增长。彼时,企业围着政府转,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心就是管控市场走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企业和社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自然要求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心转向服务,为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平市场环境创造条件。政府更应该扮演经济发展的规则制定者和推动者,从“管控型”政府转变成为“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以人为本、效率优先、尊重市场的理念,为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服务型政府包括四个要素,即机制、理念、服务方式和途径。经济新常态倒逼政府要转换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由主导者转换成保障者,从而为市场竞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为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性的发展环境。

就笔者所在的核电行业而言,红沿河核电站是东北第一座核电站,经过9年的建设,一期工程4台机组已全面投产。不过,由于火电占比过高且政府不断批准新的火电、风电项目,导致核电上网困难,造成核电这一清洁能源无法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政府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核电多上网。

从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建设法治型政府

过去,政府管理企业和社会方式主要的方式就是审批,巨大的资源配置权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部门审批流程多成了腐败滋生地,很多暗箱操作行为也给企业增加了负担,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多是由于手里掌握巨大的资源配置权并且缺乏制约造成的。

没有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制,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政府则是法治经济的保护者。法治型政府是现代国家存在和行为的基础,是法治的核心。

新一届中央政府从自身改起,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改革的“当头炮”,通过放权激发社会活力,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扭转监管不力、监管不到位的局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强化运用法治的思维、手段和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管理社会事务,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根据最新的媒体报道,中央深改组成立1 000天以来,共计召开27次会议,审议162份改革文件,其中相当大的比例是针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旨在推动政府从传统观念和施政方式向新理念、新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政府。

从重权力向重责任转变,建设责任型政府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政府部门的个别领导干部一心只想揽权用权,不想干事更不想承担责任,有法不依、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违法越权现象普遍存在,这些都是典型的重权力、轻责任的表现,与经济新常态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批评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改革中出现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和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等问题,并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历史教训。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推动从重权力向重责任转变,建设责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承担政治上的、法律上的责任,必须接受来自内外部的监督。责任型政府要实现权力与责任上的统一,做到“执法必保障,有权必有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责任型政府的内涵包括四个要素: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受体和责任机制,四者有机构成责任政府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指导责任型政府建设的实践。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政府的职责和义务,做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民公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施政方式向新理念、新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政府

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观念的落后必然导致行为的落伍。长期以来,一些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由于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欠缺,其思想认识、办事方式明显与时代发展步伐脱节,造成政府拖了改革的后腿。一些现象通过媒体报道,更成为老百姓指责的焦点。个别领导干部追求形式、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改革措施的执行力,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要从根本上转变政府部门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传统观念和施政方式,必须积极建设创新型政府,通过创造性的改革举措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破除僵化的和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度,构建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新需求的政府形象。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也要求领导干部要有新状态。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同时,要用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工具,为公共决策、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努力提高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的行动路径

经济新常态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具体的、迫切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抓准牵动全局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之间更加良性、科学的互动,这对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权力清单制度

首先,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会议上肯定了简政放权的成绩,并强调要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空间,从体制机制上堵塞不正之风的漏洞。从中央深改工作推行以来,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被取消,这些措施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今后要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突破利益藩篱,切实放权于社会与市场。

其次,要建立和落实权力清单。权力清单详细规定了权力究竟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它为厘清权力的边界和提高行政效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行权力清单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明确了行政机关的职责和权力,可以有效消除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场。同时,建立权力清单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权力清单明确规范了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内涵和外延,可有效避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滥用执法权现象的发生。三是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权力清单的推行让社会了解了政府的权力边界,公众可对照权力清单监督政府的行为,从而促进政府行为的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四方面能力

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管”和“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如何做好“放”“管”结合是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挑战。“管”是当前改革面临的一大短板,突出表现为监管理念不到位。很多政府部门会批不会管,迷恋于审批而疏于监管能力的提升,对事中事后监管既不熟悉也不热衷,导致以批代管、以收费代管理等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此外,监管体制还存在不健全的问题。一方面,多头监管、责权不对称问题严重,监管职责既有错位的方面,也有失位的问题;另一方面,监管能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

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常态要求在以下四方面提高事中事后监管能力。第一,提升政府监管意识,落实监管责任。重点是改变重审重批、有权无责的现象,做到责权对应,切实将监管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位、到人头,从根本上破除“懒政”“怠政”思维,清除监管认识的盲区。第二,要完善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以随机抽查为重点的监督检查机制,堵住监管漏洞。第三,鼓励社会监督,强化行业自律。鼓励社会公众优势利益相关方参与社会监督,提升公众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利用好新媒体,加大曝光力度。第四,加强监管研究,放管同步推进,同时做好审视,对于在实践中不完全适应的要及时纠正,避免跑偏。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调控精准度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需要我们按照内在经济发展规律,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切实发挥政府在管宏观、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方面的作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首先,要持续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物价指数、货币供应、进出口指标等都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国家应该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

其次,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思路,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精准性”。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探索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相结合的新的宏观调控方式。实施定向调控,就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定向施策。综合运用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既调控经济总量,也调控具体产业结构,既着眼现实,又立足长远,形成多措并举的科学调控格局。

(作者单位: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郝幸田)

猜你喜欢
政府职能常态权力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探析
政府职能转变的积极尝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西方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