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波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治生活传统开始恢复。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简称《准则》)。《准则》总结历史经验,对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方面,如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集体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党性,要讲真话,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同错误倾向和坏人坏事作斗争,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接受党和群众的监督,不准搞特权,努力学习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强调要“坚持党性,根绝派性”。
1989年5月21日,邓小平在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交班时,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党内无论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自我评论,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但是,我问心无愧,其中一点就是从来不搞小圈子。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你们是要在第一线顶着干工作的,所以,我今天要讲这一点。”
这既是邓小平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谆谆告诫,也是他对自己一生政治生涯的自我总结,更是邓小平一生鲜明的政治特质。
邓小平如此看重这一点,有其深刻的人生感悟。
是否能跳出小圈子、具有大局意识,是考量一个政治家素质的重要尺度。
1947年,国民党集中精锐部队向我党控制的两翼地带——山东和陕北实施重点进攻,妄图消灭我党的首脑机关。
敌人的进攻就像两个拳头,刘邓大军则处于两拳中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起牵制作用。为了拖住敌人,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党中央、毛泽东率领一小队人马继续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
在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向刘邓连发数封紧急绝密电报,希望他们“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电报中甚至有“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的内容。
不要后方,十几万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其艰难程度超乎想象。但邓小平明白,这招棋关系到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和党中央、毛泽东在陕北的安危,于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坚决执行中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定。
倘若在困难面前稍有迟疑,历史可能就会改写。但以大局为重的邓小平没有给历史任何假设的机会。
邓小平反对“小圈子”,还体现在他胸襟开阔、坦荡无私地选人用人上。
邓小平曾长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首长,但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后,并未表现出对“二野”老部下特别的亲密和重用。相反,还有意疏远。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回忆,他的很多老部下都怕他,特别是原来“二野”的那些老部下。到了过年过节时,这些老部下想来看他,也是大家约好一块儿来给邓小平拜个年,不会一个一个来。
他们进屋坐下,每人都说几句。然后,邓小平就说,好了,也看了,也没什么说的了,就到这里吧!大家就起身告辞。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很清醒,他曾说:“在选人的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邓小平的党性原则由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