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晓梅 李玉杰
摘 要: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认知、情绪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影响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中,家庭以最直接、最隐秘的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影响。所以,笔者从人类生态学理论中的微观系统分析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关键词:人类发展生态学 幼儿同伴关系 家庭
从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微观系统分析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分别从亲子关系、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干预态度、父母自身的素养、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一、人类生态学理论
人类生态学理论是布朗芬布伦纳在1979年著的《人类发展生态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一书中提出的。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类发展生态学是“对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变化着的环境之间相互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有机体与其所处的即时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受各种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环境赖以存在的更大环境的影响”[2]。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有四大系统,分别为包括微观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3]。笔者主要从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微观系统视角浅谈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微观系统(microsystem),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4]。对幼儿同伴关系来说,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微观系统主要是指家庭,家庭通过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家庭功能来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
二、人类生态学理论微观系统分析家庭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家庭结构、家庭功能都以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1.家庭教育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从微观系统(microsystem)看,家庭教育对幼儿同伴关系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干预态度及方式上。
(1)亲子关系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婴儿期安全依恋与学步期与学龄前期的社会交往能力存在相关。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同伴中比较受欢迎,能够与其他学龄前儿童建立更和谐更有支持性的友谊;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使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矛盾依恋的婴儿既一心想着母亲又容易对母亲发怒,到学步期和学龄前期容易成为爱哭闹的、易受打击的和易遭拒绝的儿童。总之,依恋的安全性与跟同伴相处时的行为之间的这些联系,反映出年幼儿童在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中的经历怎样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观点,影响着他们与同伴相处时的技能,以及他们的情绪状态。[5]
安全的亲子关系主要通过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幼儿和父母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如:父母在与儿童交流时眼睛看着儿童,儿童对父母说话时,父母及时作出回应;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以同样的方式和技巧去对待同伴,和同伴交流时,会认真倾听并作出回应,交流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2)父母的干预态度、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父母对同伴关系的干预主要表现在:父母主动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同伴交往的社会性技能。社交能力比较强的学步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的父母会给子女安排与其他儿童玩耍的机会。他们常常会把自己孩子交往失策归因于暂时的可确定性的因素(例如:她很疲惫,我们让他玩的太久了,小组成员太多了等等)。另外,还有社交不良儿童,他们的父母可能会忽视为孩子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还会把自己孩子的同伴交往失策归因于更内在的性质(如攻击性的孩子天生如此)。同时,这些父母不重视社会技能的重要性,认为教孩子社会性技能是学校或者其他受过这方面专业训练的人的工作。[6]
注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父母会有意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如:常常邀请小朋友来家做客,把幼儿的活动区布置的温馨、舒服,为幼儿提供适宜、充足的游戏材料。同时,在幼儿需要成人介入的时候,父母以恰当的方式介入,为幼儿提供恰当的交往策略,如:孩子因争强玩具发生冲突时,成人能够在恰当的时机干预冲突,让孩子懂得,在与同伴游戏时,只有愿意分享,愿意遵守规则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互动和游戏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同伴的喜欢和认可。
(3)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研究表明:与同伴相处时高度攻击性、不会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的拒绝、独断和不一致的行为准则、自由放任、溺爱纵容以及缺乏管教都相关;受欢迎的孩子的父母则更加倾向情感导向、更加关爱儿童、更长运用说理和解释来鼓励儿童服从。[7]。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幼儿与父母日常生活的交流与交往、亲子互动等活动影响幼儿对同伴交往的认知及情绪体验。如:独断型的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不会在意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幼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不会在意别人的感受,甚至表现出独断、霸道、为所欲为等不良行为。给予关爱、尊重幼儿的父母,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孩子的选择,使幼儿逐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理解、尊重和包容。
2.家庭结构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两代人家庭,即父母和子女组织的家庭;另一种为三代(四代人)家庭,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这两种结构的家庭都能从不同程度上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类型家庭均以合群性、文明礼貌的发展水平较高[8]。尤其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家庭,本身就具备比较复杂的人际交往网络,幼儿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掌握了人际关系的“秘密”,懂得在交往过程中要尊老爱幼,照顾到别人的感受,能理解家庭成员的心情,并能分析出开心或不开心的原因,在与家人交往时能作出恰当的回应。所以,家庭结构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与交往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关系。
3.家庭功能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的完整性与幸福性。完整家庭的情感功能由父爱和母爱组成,父亲代表着理性、权威、坚毅、豁达的一面,而母亲则代表着关怀、温柔、亲切的一面,从儿童社会化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来看,家庭中无论是缺少父亲还是母亲,单一的爱都不利于儿童同伴交往及社会化发展,而对于年幼儿童来说,父爱和母爱更是缺一不可。[9]在幸福温馨家庭长大的幼儿,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容易形成自信、乐观、友爱、健康的人格,在与同伴交往时容易接纳别人,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有较好的移情、共情能力,因此,容易得到同伴的喜欢和认同。相反,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性格表现为自我中心、任性、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退缩、缺乏安全感、不会合作不会分享,甚至回避与同伴交往。因此,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可能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综上所述,家庭以最直接最隐秘的方式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影响,通过论述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希望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家长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重视家长对幼儿终生发展的影响,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幼儿同伴关系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33.
[2]转引自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1.
[3]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7
[4]转引自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2.
[5][6][7](美)杰克·肖可夫,(美)黛博拉· 菲利普斯著(2000).方俊明,李伟亚译(2007).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7-153页.
[8]金贞女.试论家庭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J].教育长廊,2009(2).
[9]汪翠满.单亲家庭5—6岁幼儿同伴交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