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喜娟
有人曾说,情感语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就说明教学语言一旦饱含情感性,就能产生“听语动容”、“受言激情”、“纳言暖心”的神奇效应。
语文老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心理学表明:情感是对认知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取决于认知对象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学中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感,借此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情境传递的情感。
一、渗透情感,读中感悟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情感融入课文并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然后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直觉的认识转变为内在体验,并能真正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情感。
指导朗读也是培养情感的有效方法。《开国大典》一文充满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请学生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通过指导重点语句、同学领读、录音欣赏、配乐练读等方法,让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读中体会祖国的伟大。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语言对学生情感的感染。节奏、语调、语气,肢体语言,情绪、精神、手势,都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再把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借助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结束语充满了真情实感,课虽讲完了,但形象将永远印在大家的心灵中
二、设置音乐情感境界
课本上的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果,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惆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作品中那些蕴涵丰富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处在悲伤的环境中就会产生痛苦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时不是常常伴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语文情感教育,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正如学生的语文知识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样,老师也要随时挖掘生活中情感的题材。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情感教育的好时机,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如课下有同学发生争执,老师发现后,弄清事实,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对此事进行讨论:遇到这样的情形你该怎么做?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什么“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两个人争吵起来错在那个比较聪明的人”……在同学们的讨论中,发生争执的同学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评议表达能力,又对全体学生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境,如学生在教室过生日时,听到有同学骂脏话时……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处处是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四、引导体味情感
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后,教师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
五、情感交流
教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同时也受人的情感的支配。真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教学过程总是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脱离情感活动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有机渗透情感交流。
1.创情。教师通过语言描绘、电教仪器等教学手段,去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阅读动机。这是情感体验的第一步。
2.启情。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动情明理,受到感染。
3.入情。教学中,不仅要把蕴含在课文的作者思想感情发掘出来,鼓励和感染学生,而且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把这种感情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使之逐步内化。
叶圣陶说:“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的确,当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围炉夜话般的宽容性的时候,情感的陶冶便变得轻而易举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的运用,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感情和谐,也会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