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控制中的成本效益观

2016-12-06 11:40邹皓若
中国市场 2016年32期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控制

邹皓若

[摘 要]进入微利时代,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盈利的支撑点。然而,仅聚焦成本控制,往往无疾而终。原因在于,成本控制的目的不是降低成本,而是创造利润。因此,企业实施成本控制时,需要树立以效益创造为导向的成本效益观。

[关键词]成本效益观;成本控制;企业盈利;价值链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2.118

企业盈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没有利润的企业很难健康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冲击,成本控制已然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很多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展开了各式各样的“成本运动”。然而,伴随着成本的降低,企业利润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如营销费用的减少,带来市场占有率下降;研发费用的缩减,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怎样的成本控制才是健康的?

众所周知,利润=收入-成本;显然,利润的创造不仅与成本有关,还取决于收入的变化;如果成本的降低带来更多的收入减少,其利润反而会下降。这种仅仅聚焦成本的成本控制,很容易偏离创造利润的目标。因此,企业在成本控制中,需要树立以利润创造为目标的“成本效益观”,即成本控制不仅要关注成本,还要兼顾效益。

根据“利润=收入-成本”模型,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创造利润:①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企业的运营往往是先有投入、再有产出,所以这种情况通常是不存在的。②收入增加值大于成本增加值。这种情况描述了在既定的成本投入下,创造出更大的收入,从而使利润增加。③收入不变,降低成本这种情况则是在收入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成本,以达到利润增长的结果。后两种情况,就是成本效益观的两大重要思维,即“收益最大化”和“剔除无收益成本”。

1 收益最大化

所谓的收益最大化,可理解为在成本的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尽可能产生最大的收入;成本效益观认为这是最佳、最有效的成本控制思维。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思维,要先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看何为企业盈利。

从财务会计角度,成本是为生产经营活动所投入资源的货币表现,可以通过会计账目反映,本文称之为“会计成本”。

在经济学中,成本被解释为做一件事情所放弃的最大的收益,称之为“机会成本”。由于切入角度的不同,同样的情景,两种成本核算方式得到的结论也完全不同。

假设有A、B、C、D四项投资,其收入、会计成本、利润情况如下:

如表1所示,在会计成本投入一致的情况下,四个项目都是盈利的。

以下再用机会成本重塑模型(见表2)。

由于机会成本是放弃活动中的利润最大值,因此前三者的机会成本均为最后一项活动利润,即400;同时D项目的机会成本是前三者中利润最大值,即C项目的300;此时,D项目是唯一盈利的项目。

因此,站在机会成本的角度,只有利润最大化才能创造盈利;这也解释了“收益最大化”是最佳的成本控制。

这个思维在投资决策阶段十分重要,因为可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各个项目的回报却不尽相同,但实现盈利的项目只有一个,即收益最大的项目。

近几年崛起的时装品牌ZARA,在发现“快速”是行业取胜之石后,为了提升周转效率,不惜血本投资200英里的地下物流网络,最终在行业平均“设计至销售”时间为90~180天的情况下,ZARA实现了平均12天的奇迹,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2 剔除无收益成本

成本效益观的另一个重要思维是“剔除无收益成本”。对应“利润=收入-成本”模型,即在收入无法增加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小成本,从而获得利润。站在机会成本的角度理解,只有最小化不增加收入的成本,利润才能最大化,企业才能实现盈利。

废品损耗成本是典型的不增加收入成本。白色家电异军突起的LG,便是利用6西格玛标准控制废品损耗率,最终使其废品率大大减少,相应损失成本下降近10万倍,直接转为企业利润;在价格厮杀惨烈的白色家电行业,为自己带来了夹缝生存的空间。

3 几个实施关注点

3.1 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的成本决策

成本效益观是以收益为切入点,以“创造利润”为目的的成本控制思维。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很好地找到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活动;因此,成本效益观的实施可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在价值链上,各项活动可分为增值活动、次要增值活动、不增值活动。

增值活动是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的活动,也就是客户愿意为之付钱的活动,包括研发、设计、采购、制造、货运、销售、售后等。当然,企业所在行业不同,同样增值活动所带来的收益也不一样。企业通过价值链分析,寻找到自身的增值点,聚焦成本投入,实现利润创造。

次要增值活动无法给企业带来直接收益,但却是企业运营和风险防控必不可少的。次要增值活动以支援和防范性活动为主,如内控管理、质量检验等。企业在实施次要增值活动时,也要关注其“成本—效益”性,此处的“成本”指的是实施活动的投入,“效益”则是可降低的风险损失;如果成本大于效益,那么还不如不展开此类活动。

不增值活动就是无法给企业带来任何收益的活动,如浪工、搬运、返工等。对于此类不增值活动,就要使其成本极小化。需要进一步指出,成本极小化的最好办法,是直接剔除相关活动。

3.2 三个角度看人工成本

人是企业运营的关键要素,企业如何用人,也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很多企业通过核算人工成本,确定其对企业盈利的影响,这样的理念将人视为“成本”,员工只是机械的劳力。当企业遇到困境时,往往会采取裁员政策,以此降低“成本”。还有些企业则将人看作“资本”,认为人是一种投资。此类企业会像分析资产优劣性及投资决策正确性一样,重视人员的素质以及使用正确与否。但对素质一般的员工,也会如同落后设备一样被处置。很多优秀企业将人视为“根本”,它们认为员工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如果能够挖掘每个人的潜力,每个人都会带来收益。这一类企业十分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也少有裁员的情况,因为它们认为人是“根本”。

从成本效益观的角度分析,视人为“成本”,仅聚焦成本,而忽视收益,不可取;视人为“资本”,只考虑到短期回报,忽视长期收益,实质没有实现收益最大化;视人为“根本”,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使其收益最大化,真正创造利润,这也是成本效益观所提倡的。

3.3 全成本控制理念

成本效益观要求企业在成本控制时,要有全面成本的理念,包括:全要素覆盖、全过程管控、全员参与。

全要素覆盖指成本控制要有全局意识,包括企业外部的价值链和内部的作业链。除了要全局分析各活动的成本收益外,更要重视各个活动间的成本收益关联性。

全过程管控指出成本控制要贯穿企业全寿命周期;尤其在战略制定阶段,就要做好成本规划,因为决策直接影响未来70%~90%的成本。另外,还要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监控体系,比较常见的是设置企业经营内部报表,更好地反映企业运营状态。当然,监控体系的建立也要注意“成本—效益”性,因为监控体系本身是次要增值活动。

全员参与要求成本控制的理念不能仅停留在管理层或成本管理部门,而是要注入每一位员工。因为成本的落脚点是在每位员工的具体工作中的。因此,企业需重视员工培训和交流,设立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

成本效益观建立了“成本—效益”的系统思维,是成本控制成败的先决条件。成本效益观指出,成本控制不能仅聚焦于成本,而是要专注于收益,只有收益最大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利润创造。成本效益观要求企业重新评估投资决策,运营流程,以及用人观念;只有不断地创造价值,企业才能健康地成长,或许这就是企业的经营之道吧。

参考文献:

[1]詹文明.杜老师的成本效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2]王福重.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田和喜.阿米巴经营实践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4]郎咸平.本质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价值链成本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中国制造”:助力“一带一路”价值链的提升
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