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欢
2016年8月,奥运会在巴西轰轰烈烈地举行着,各种赛事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奥运赛事的银牌获得者和铜牌获得者谁对自己的成绩更为满意呢?按照奖牌的轻重,不少人会认为应该是银牌的获得者。但是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2006)就为大家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实验结果:铜牌获得者比银牌获得者对自己的成绩更为满意。因为银牌跟金牌的获得只是一步之差,因此,输给金牌的银牌选手会感到特别失望。但是铜牌获得者就不一样了,他几乎是跟奖牌擦边而过,因此奖牌的获得使他喜出望外。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有时候是存在着误区的。作为一位教育者,我们要时刻警惕这些误区的出现,避免“误人子弟”。下面笔者将以自己处理的一个事例来呈现我们教育中的一些误区。
“黎老师,小迪跟初三的几个男生打架了。”小迪,这个孩子跟别人打架真不让人意外。他每天都要去篮球场打篮球。最后一节自习课还有5分钟才下课,他就悄悄地拿着篮球从班级后门逃出去,来个提前“热身”。学校为了学生的运动安全和合理地分配各年级学生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场地,不允许学生私下带球到校,但可以凭着学生证在适当的时间去学校器材室借球。但是这个小迪从不遵守纪律,每天悄悄地把球带回来,方便、满足他随时打球的愿望。还有每次体育课上,老师还没有宣布可以自由活动,他已经偷偷溜去打篮球,无论老师家长怎么劝告都不改。
我越想越生气,觉得小迪没少惹麻烦。“是谁先动手的呀?”我问。
“是小迪,他可能觉得初三的学生嚣张,一拳把初三的一个哥哥的眼睛都打肿了。然后初三的哥哥就还手了。我们几个想拉开小迪,怎么拉也拉不住。”报告的学生说。
我就知道是他先动手的。我气冲冲地走到操场,看到初三的一个男生捂着眼睛,流着血,其他男生和小迪脸上都有红印或瘀痕。还有其他老师和校医在处理受伤学生和联系受伤孩子的家长。正巧当天是初三学生家长会,那个眼部受伤的孩子家长很快就到场。看到儿子被打成这样,那位家长非常生气,一直责备小迪,明确要追究小迪的责任。然后家长在该班班主任的陪同下,一起把受伤的孩子送去医院。我在现场协调和家长沟通之余,也悄悄观察小迪,更准确地说,是严厉地瞪了他几眼。现在回过头想想,小迪当时也很害怕。
等那位家长走后,我单独把小迪带到辅导室,然后是一阵狂风骤雨般的批评,从他私自带球,早退去打球,强霸场地一直说到他首先出手打人。刚开始小迪还听着,后来他越听脸越红,然后愤愤不平地说:“是初三的学生强占我的场地,而且非常嚣张,我才出手打他的。”说完,他就夺门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愣在那里。
一开始我心情非常激愤,在心里不知把小迪谴责了多少遍,这孩子真是“朽木不可雕也”!继而,当我的心情稍微平复之时,一个念头进入了我的头脑:难道是我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忽然,我脑海里呈现出了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2008)提出的一个人们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我们人类非常易于受到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的影响,即我们容易注意那些能够证实我们想法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我们想法矛盾的证据。从听到小迪打架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认为错方在小迪,所以想到的一切都是对小迪不利的证据,但是我忽略了从小迪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情,了解他为什么出手。于是,我又找来了几位清楚情况的学生,“脱掉自己的有色眼镜”,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重新了解一番。原来,小迪是先在球场打球的,初三的学生由于晚一节下课,所以他们在小迪打了40分钟球后要霸占他们的场地,而且气焰非常嚣张,还说了不少挑衅的话。由于是夏天,小迪他们打了球后满身热汗,感觉就不好,所以他忍不住就出手了。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会发现“夏天出现打架的事件要比冬天多”,因为有时候我们会把身体出现的状况错误地解释为我们意识上的反映。在上世纪70年代,著名情绪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和阿瑟·阿伦曾设计了一项精妙的实验:他们让一位魅力十足的年轻女子,站在位于英属哥伦比亚卡普兰诺河上230英尺高、450英尺长的一座狭窄而摇晃的吊桥上,请求过往的单个男性帮助她完成一份课堂问卷。当对方完成问卷后,这名女子会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电话,然后告诉他如果想了解更多该项目的信息就可以打电话给她。结果大部分的男性都收下了她的电话号码,而且有一半的男性确实打了电话。而与此相对,在低矮、坚固的桥上遇到这位女性的男性当中,则很少有人打电话。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有时候对感觉和表现的自我解释是错误的。那些站在使人惊心动魄的吊桥上的男士把身体发出的紧张的生理经验错误地归因为被爱唤醒的经验。同样地,学生把夏天尤其是运动后炎热难受的身体体验,错误地归因为对某些事件的强烈不满,因此很容易导致打架事件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告诉学生学会警惕身体有时候给我们的错误信号。这样,我重新思索小迪的情况时,发现小迪虽然热爱打篮球,甚至会不惜违规去打篮球,但是他平时跟同学的相处还是很好的,并没有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一定是当时的种种情景,以及身体炎热难受的体验给了他一些错误的引导才导致这个事件的发生。
于是第二天,我找来小迪就我前一天对事件处理的不妥之处向他道歉,然后听取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哲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格言。于是,我成为了小迪对这个事件的安静聆听者。由于有了一个晚上的冷静反思以及家长的配合教育,小迪对这件事的看法还是很中肯的,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是说,即使对方有错在先,也不能用暴力解决问题,应该寻求其他更合法合理的解决方式。耐心地聆听使小迪感到我对他的尊重,也让我对他的动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我把我对该事件的看法告诉小迪时,他也更愿意接受,不再有对抗情绪。同时,我还教会他以后遇到同类事件发生时,该如何更合理地处理。从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位教育者我们要抵制“证实偏差”的影响,把各种突发事件的情景、冲突双方的做事动机考虑在内,才能理性地处理冲突与矛盾。
人们的一些直觉或认识有时候会欺骗自己,作为教育者,作为“培养下一代的园丁”,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省思的意识。此外,教育者应该具备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多阅读各类心理学书籍,从而更好地警惕教育误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第八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 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 普通心理学(第五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