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夕庆
英国科学作家罗伯特·斯奈登在《科学地平线:生命》一书中写道:“生命无处不在。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百米高的巨大红杉树到显微镜下的细菌;从深海漫游的巨鲸到高空翱翔的秃鹫,形形色色,应有尽有……这些生物看上去彼此之间好像并无关联,但从深一层的意义上来讲,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正因为这种息息相关性和联系的多样性,“生命”也是人类绘画表现最多的元素,几乎渗入到绝大多数画作之中。
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秘密的描绘
1953年4月25日,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发表了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合作的《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一文,解答了生命的秘密所在,奏响了分子生物学的划时代乐章。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对DNA结构的发现者极为崇拜,并与沃森见了面。在《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这篇论文发表后的第十年、沃森和克里克荣获诺贝尔奖的第二年,达利创作了《半乳糖苷核酸—向克里克和沃森致敬》,表达了他对DNA像“上帝”一样的顶礼膜拜,而他的这个“上帝”正是自然科学。
但19世纪上半叶之前,在西方确实几乎没有人怀疑过那个万能的上帝在创造生命万物中所表现出的无所不能。直到21世纪,仍有相当数量的人甚至专家仍相信是神灵设计和创造了生命世界。科学会给我们答案,科学事实证明,约在35亿年前,原始地球温暖的海洋中,出现了某种大分子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实现自身复制,经过漫长的岁月,由这种物质进化出了500多万种不同的生命形式。
对物种进化论进行详细研究的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他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该书论述了地球物种的进化机制及其过程。当时他广泛地搜集信息、资料,就像一个痴迷智力拼图游戏的人。但他不知道最终需要多少块图板,才能解释多样的动植物是怎样形成、在地球上如何分布,以及如何将化石拼入图画。达尔文耐心地进行拼接,有些板块则是他从筛选的科学杂志和游记中得到的。另外,他素描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科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发现这些地雀均由同一种鸟进化而来,并且这种鸟来自大陆。这些鸟的“喙”(鸟嘴)为了不同进食目的而逐渐进化出不同的形状,给达尔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发表的《研究日记》第二版中加上这些插画,“达尔文雀”是生物进化论中最著名的例证之一(图a)。
此外,英国生物学家胡克约在1665年绘制的用显微镜观察到的软木生物结构画,他将木中的“小孔”称为细胞。此处所说的小孔实际上是曾经存活的植物细胞的外缘,是死亡细胞的残迹。后来“细胞”这一名词被用来描述完整的活的细胞,并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重要的专业术语之一(图c)。
20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埃舍尔的版画表明了生命物种是可以随时空不同而渐变的,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可以说它是生物进化论形象的艺术描绘(题图)。
对生命繁衍及其孕育的描绘
物种的繁衍是生命得以延续的自然形式,而人类生命的延续是建立在有性繁殖基础之上。500多年前,达·芬奇绘制了大量令人不可思议的人体解剖素描图。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人体素描图的精确度与当前任何科学画家绘制的图像不相上下。他进一步解释:“达·芬奇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时,达·芬奇也是一位非常严谨的科学家,进行过大量实验。因此,达·芬奇所绘制的素描拥有惊人的准确度。”
虽然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图拥有惊人的精确度,但他仍然无法摆脱一些观点。例如,他认为人类的生殖系统在某种程度上与植物的生殖系统类似。达芬奇在笔记中写道:“所有种子都有一个脐带,在种子成熟后断开。类似地,植物也有子宫和隔膜,种子在荚状子宫内发育。”所以在描述胎儿的素描图中,达芬奇笔下的子宫也像花瓣一样打开。
毕加索也曾对生命的繁衍和孕育进行过描述,他的绘画《海边的母与子》使我们想到了那首“大海呀大海,就像妈妈一样……”的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创生和孕育了地球生命,提供了生物进化和生存的诸种必要条件,例如水和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氧气等。
对基因“力量”的描绘
现在我们知道,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大分子DNA(脱氧核糖核酸)是解开生物本质的关键,它储存着世代相传的遗传信息,掌管极度复杂的细胞世界。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希望找出其三维立体结构、得以一窥“生命的秘密”是多么的困难。1953年2月28日,他们的发现终于平息了自古以来的争论:生命的本质像自然科学课上的化学反应一样,是物理和化学作用下的产物,而不是源自神圣力量的运作。随着双螺旋结构图景的明确,人类关于生命的千古争论一一得到了解答。
我们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它是奥地利生物学家、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留给我们的最基本、最通俗的基因遗传表述。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由DNA组成,并构成部分染色体。它决定着由亲代遗传而来的生物体的性状。基因有不同的形式(显性和隐性),可决定这些物种性状的表现方式。例如,下面画中园丁鸟和蜜蜂的行为看起来比它们的同类高明,但实际上,这只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与同类稍有区别而已。人类富于意识、智慧和情感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对生命生存环境的不同描绘
人类本身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物种,人类与整个地球生物圈都有其相应的食物链,以求得自身价值和生存空间。下面两幅绘画的诞生相差3459年,反映了地球上不同时期的物种大相径庭的生存境地。
两幅绘画的对比和对生命生存环境的思考:古人虽没有现代工业文明,食物链却安全、环保、丰盛,适合生命繁衍生息,而现代人类虽拥有了工业文明,却要为其付出牺牲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惨痛代价。《无奈的进化》中的幼鸟欲食母鸟误以为虫子的螺丝钉,但是“进化”出能消化钢铁材质的功能,难道不是我们“黑色文明”的无奈吗?
以生命元素渗入绘画的作品,真可谓数不胜数。从西方的人体经典油画到中国的花鸟画,从远古时代人类居住山洞中的动物岩画到当今世界画坛不同流派的风景、山水画……但真正引发我们对生命思考的画作又有多少呢?愿未来的画家们创作出更多充满生命元素而又能引领观众思考生命本质的画作吧!
(责任编辑/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