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啸实
别离还是逃离——关于《小别离》的一点思考
谢啸实
编者按:在从事媒体行业20年后,得过“中国新闻一等奖”的前媒体人鲁强写出了《小别离》,借助中小学教育和留学问题,将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一一呈现出来。在三大卫视平台播出以来,《小别离》在一大波由魔幻、青春偶像、小鲜肉流量担当的IP中突围而出,稳居黄金档收视率前三位,并噌噌噌地上了热搜榜,以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成为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的写字楼、茶水间、饭桌上热议的“国民级话题”。
《小别离》,这个颇有鸳鸯蝴蝶派风格名字的电视剧,近一段时间荣登国产电视剧口碑和话题的双重榜首。如片中角色方圆的解释,小别离寓意为人生是一个不断告别他所熟悉和习惯的过去,接受新的生活的过程。在电视剧中,小别离的意思就具体到了两个中学生告别家人,独自一人去美国读书这样一个和故乡的暂且别离。相对于很多国产剧,《小别离》在创作上的用心在名字上已得到体现,而从电视剧播映的效果来看,基本上做到了名副其实,一个讲究的名字之下,也有一部大致经得起观众考验的电视剧。
不过,我对电视剧《小别离》的印象却颇经历了一番曲折,八月一个炎热的晚上,某个城市的酒店,打开电视,随意换台的时候,看到《小别离》这个名字,恕我那个时候对这部已经热播的电视剧毫无概念,还算干净的都市题材的画面让我暂且停止了更换频道。然而,很不幸,恰巧看到的是一个最具有当前国产剧通病,而且几乎是全剧中最糟糕的片段之一——阳光灿烂的日子,吴佳妮一家三口吃了一顿其乐融融的早饭,开出租的丈夫决定今天休假,为妻子和女儿当司机全家开开心心玩一天。谁知,吴佳妮的姐姐此时却给吴佳妮打来电话。而这个电话不巧就被吴佳妮的丈夫接听了,吴家姐姐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是亲妹妹,一顿热情洋溢劈头盖脸的演讲,在自我陶醉中完成了对妹妹去美国生活并在美国找个老公的安排。后来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一场狗血的夫妻舌战,美好的一天彻底毁灭。
我在夫妻喧嚣的舌战中忍无可忍地选择换台,心里不由慨叹一声,许久不看国产电视剧,好不容易耐下心来准备细细体会其可取之处,打消心里留存多年对国产剧的“偏见”,但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再看《小别离》已经是几天前,虽然全景式地观看大幅改变了对这部剧的旧有印象,但重新感觉和评估它依然是个有些尴尬的过程。简单来说,身为一个观众,和影视作品的共鸣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个人具体的生活体验,以及抽象的、并不来自于个人实际经历的体味他人情感的共情能力。而实际操作中,对一部影视剧,普通观众是否喜欢和认同很大程度都在于他们是否有类似的生活经验。这并不容易,因为千人千面,同样是面对应试教育,每个孩子的遭遇都是不同的。在网上了解大众反应的时候,就发现大家对于其中的亲子关系,看法就大相径庭。方圆因为被女儿朵朵赶出房间而流泪这一幕,既有观众质疑方圆的脆弱,也有立刻针对此质疑的反驳意见——且以自身的亲身经历为例,证明深爱子女的长辈在遭到这样粗暴的对待时,就是会伤心落泪。在对电视剧这一桥段的编排上,我个人是倾向于编剧如此处理方圆这一角色的反应,基本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我自身并没有类似经历,也没有听说过,我的认同,是从理性上,能够理解一个如方圆那样温和的“鸽派”父亲,有可能在情绪沮丧之下失控落泪。
也正如童文洁反对朵朵写作,一怒之下,撕掉朵朵的文章这样的情节,看似非常俗套,不过它确实是个常见现象。临近中考,杜绝一切课外书阅读,杜绝一切和考试无关的“闲事”,不只是九零后的专利,自有中高考制度,大家面对的都是一样的困境。然而若不是我不久前认识几个在读大学生,她们恰好都是喜好用写作表达自己,也因此在中学的时候都遇到过被父母阻挠写作的情况,恐怕我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个能够真实反映了当下中学生和她们的父母普遍矛盾的情节设置。由此看出,这部电视剧在一片较为正面的评价中,确实还面对这样的问题,就是尽管初中生去美国留学是故事的卖点和讨论的热点,但是毕竟故事的拍摄地是在中国,所有实际的事件都发生在中国的家庭之中,而这就意味着,这部电视剧在大部分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讲普通的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创作方试图表达这方面的思考的时候,面临一个它所讲述的故事是否能和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困扰以及和中国人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接轨的问题。
进一步看,这部改编自原著的电视剧,由于叙述的核心和关注的热点,是小留学生留学美国的热潮引发的问题。于是,在整部剧中,要不要去美国读书、有没有能力去美国读书、有没有必要去美国读书,就成为其中必须着力表现的情节。结果就是,这部电视剧无论是直观的画面还是对角色的设置,都必然躲避开了中国普罗大众阶层的生活环境,而是面对生活较为优渥的族群。这又带来了电视剧是否真的反映了普遍家庭的现实状况的疑问。而目前看起来,这个疑问是成立的。
我们看到,故事发生的情境始终集中在北京一个高档住宅小区,由此,片中人就算不是大富大贵,但至少能买得起北京市里的昂贵小区的房子。事实上,片中的三户人家,他们分别代表了富人、中产和小康这三个中国社会阶层。虽然经济能力有差距,但在电视剧所讲述的曲折故事中,在经历了犹豫和反对后,他们却都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和追求,就是送自己的孩子去美国上高中。
于是,虽然是现实题材电视剧,但是《小别离》最终还是无奈地远离了大众,“朵朵家真真是豪宅”这样的帖子随之出现,并且吸引了不少饶有兴趣的跟帖。这显然说明了一种“电视剧就是电视剧,和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干”的心态。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这种独特的《小别离》现象,电视剧的题材确实立足当下,但它同时又在远离现实。当然,我们知道,去美国留学需要足够的经济基础,非普通路人甲可以承担。他也肯定不会是所有的中国父母在人生这个阶段都会考虑的问题而能考虑到这个问题的父母,自然会住在不错的房子里,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原作者既然选择了这个切入点,则在创作的时候,因为题材所限,也只能将故事中的角色放置于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的高档小区。然而既然电视剧大部分的笔墨都放在父母对子女未来和前途的担忧上,都放在父母因为子女成绩未达到理想,或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学习的焦虑上,那么,显然,基于中国教育弊病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是造就整个故事的真正核心。看得出来,作者考虑到了故事有可能会被诟病为不接地气,于是他甚至不惜冒着不真实的风险,让母亲为社区医院医生、父亲为出租车司机的琴琴一家也因拆迁有了高档小区的住房,要知道,这不仅仅是有个为孩子创造更好成长环境的意愿就能办到的但为了让这个在北京只能过上很普通生活的家庭也能加入送孩子去美国留学的大军,作者为琴琴制造出了一个移民美国,看上去生活相当不错的姨妈,从而解决了他们在阶层和收入上较为落后的难题。而这一笔,使得故事彻底和广大劳动人民分道扬镳。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直克制着自己不去吐槽它的故事发生在北京的高档小区,这样不多地关注中国初中教育痛点的电视剧,依然是远离我们的国情。但谁让它的主题是写留美小留学生呢?经济基础跟不上怎么行?为了保证逻辑合理,我竟无槽能吐。
只是,回头望去,从去年的《虎妈猫爸》到如今的《小别离》,我们在赞扬他们不随大流,关注中国基础教育这一民生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这一切,不无做表象功夫之嫌。在它们直击中国现实问题的外表下,依然是高处不胜寒的内里——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都生活在中国一线的大城市,都保持着中产的生活水准,职业大多是各类体面的白领。而当孩子的学习遭遇瓶颈,当家庭出现矛盾,对问题的解决途径就已经从中国本土拓展到了美国。可是我们主流的家庭并非如此,当他们面对孩子的前途问题时,并不能以去美国留学避掉在国内可能遇到的困境和难题。这样的处理,不能不认为是对现实痛苦的弱化和消解。
《小别离》,到头来,只是一场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