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雷
艺苑奇葩——民间著名画师高桐轩
孟雷
天津的杨柳青是一个民间艺术粹集的地方,这里是天津木刻版画的发源地之一,是驰名中外的北方年画重镇。明代方志称杨柳青镇为“柳口”,因富产杨柳故名。凭仗子牙、大清和运河的交通运输之利,经过清代三百年的发展,到清代光绪时期已经成为富足之地,市肆纵横,街景殷繁。有人曾把杨柳青称为北方的“小苏杭”。经济的繁荣也为年画的蓬勃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在年画的鼎盛时期,杨柳青可谓是“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作坊星罗棋布于街头巷尾,其中如齐健隆、戴廉增等较大的作坊都有数百名雇工。同时,这里也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巧匠画师。擅画人物肖像及年画的著名画师高桐轩就是其中之翘楚。
高桐轩(1835—1906),字荫章,以字行,画室别名“雪鸿山馆”,天津杨柳青人。高桐轩幼年聪慧,曾入村塾学习,八岁时就能将《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蒙学典籍背诵如流,赢得老师赞誉,被视为“神童”。在绘画方面有超常的天赋。他常常背着老师,课余私自到街后车厂、木作坊暗习匠人刀锯斧凿诸种操作。十三岁时,即能铺纸画出舟、车、屋宇,并以竹头木屑按图制成活动的车辆船只和梁枋具备的亭台馆榭。十五岁时,他将路边见到的青蛙带回家,铺纸研墨,将青蛙的正、侧、俯、仰等各种姿势一一描绘下来,皆能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博得大家的赞赏。街坊邻居也时常邀请高桐轩为他们画像。杨柳青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聚集此地卖画谋生,这给高桐轩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据记载,杨柳青曾有一位有名的画师姓张,是高桐轩家的邻居,高桐轩每次田间归来,都要去窥习其画艺,后来被老画师发觉,十分感动,将其招入室内,由此而学到了老画师的一套传真技巧、年画作法,并临摹了大量的画谱。当时著名的年画作坊齐健隆画店,也离高桐轩家不远,高桐轩经常往来于此处,长期的耳濡目染,从中学到了作坊中的刻板、套色、印刷、开脸等一系列技法工序,技艺大为精进。同治五年(1866),“如意阁”总管管金安奉命到杨柳青召画师为慈禧画像,高桐轩被选中入宫。慈禧命其作《仙山渔隐图》,并且由管金安带领其参观御园胜处美景。高桐轩遍赏禁中名花奇石、殿阁琼楼,从而眼界大开,胸襟开阔。他所绘的《仙山渔隐图》也得到了慈禧的大加赞赏,并获得赏银。自此,高桐轩经常供奉“如意阁”,名声大振,求画像者也络绎不绝。六十岁之后,画师开始专心于年画的制作,并开设“雪鸿山馆”画室。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卒于杨柳青故宅。
图1 行乐图
高桐轩自幼嗜画擅画,兼擅诗词,尤其在写真和年画方面成就突出。下面我们就着重几个方面来谈谈他的艺术成就。
1.肖像画
中国的肖像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绘画中肖像画被称为“写照”“传神”或“写真”。高桐轩曾把传真画像概括为追容法、揭帛法、绘影法、写照法、行乐图五种。
据记载,高桐轩为慈禧所绘《仙山渔隐图》尺幅不大,画慈禧着蓑衣戴草笠,坐于一叶扁舟之上,神态自若。从太监处得知慈禧喜欢奉佛诵经,高桐轩特意以南海瀛台为背景,瀛台位于南海中央,三面绿波环绕,台上轩阁巍峨,犹如蓬莱仙境。此画赢得了慈禧太后的大力赞赏。
《行乐图》(图1)是高桐轩为其同窗好友写真之佳作。绘一青年在窗前的书桌旁,左手拂纸,右手执笔,头部微微抬起,两眼炯炯,作吟诗寻句之态。画家牢牢抓住了对象在写诗作对时寻觅佳句、抬头冥思的那一刹那。画中人物的眼神刻画微妙,炯炯有神而又缥缈不定,诗人遨游于内心的精神世界之中,真可谓“目送飞鸿”,令观赏者神往。桌上摆放着厚厚的书、砚台、水盂等文房用具,书香之气扑面而来。左上方不起眼的几片树叶,更增添了画面的无穷意趣。此外还有高桐轩根据南北方人物的骨骼形神差异陆续绘制成的《追容像谱》一册,是研究传统肖像画重要的参考文献。
2.年画
传统的中国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地结合社会现实,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及美好愿望,因此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高桐轩所绘年画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晚年的年画创作,将绘、刻、印、染合于一体,书画交融,技艺精湛。
代表作品《二顾茅庐》(贡尖年画)(图2)取材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有“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之目。画面上方题字“二顾茅庐”旁有“满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涂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诗一首。图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再访诸葛亮未得,怅然失意,诸葛均送客出门,不远处黄承彦迎面而来的情景。远景中的深山古寺、松竹泉石烘托出隆中“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的寂静境界。画中的人物神情各异,顾盼生姿。刘备拱手道别,而张飞则左手按剑,右手回指,貌似褊急。关羽则与三匹马呆立在一旁。画家通过人物的不同姿态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对于小说故事性情节的描绘,画家不厌其烦,描绘入微,注意整幅画面气氛的渲染与烘托,更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以及故事的真实性。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选择,还是章法布局,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图2 二顾茅庐
《瑞雪丰年》(贡尖年画)。民间俗谚:“一腊见三白,天公笑哈哈。”“一腊三白”指冬至腊月倘有三场白雪,则虫卵尽皆杀害,来岁定卜丰收,故腊月雪又叫“瑞雪”,即所谓“瑞雪兆丰年”。图绘寒冬腊月,雪停放晴,三五童子在庭院中堆雪嬉戏的场景,他们将雪堆成石狮状,有的画眼,有的堆雪,有的捧雪,各个神情专注,连廊还有妇人怀抱幼童观看,好是快乐。大雪为亭阁及远山裹上了一层亮丽的银装,在厚雪积压下的松、竹劲挺有姿。画中的色调主要以红、绿、白三种颜色为主,色彩搭配和谐,对比强烈。远景平静与近景喜庆热闹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富丰年乐岁之诗意。画中题诗:“一时快雪喜晴烘,游戏场中六七童。好趁苍盈庾亿地,何妨白战补天功。”在此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高桐轩高超的界画技巧,画中的花墙粉壁、亭榭楼台,处处符合园冶布置之格局,这都得益于他在年轻时期作瓦工木匠,帮助木器作坊、造车工场绘制图样以及谙熟“鲁班经”“匠家镜”等传统营造法则。
此外还有《荷亭消夏》《春风得意》《四美钓鱼》等等优秀年画作品,就不再一一赘述。高桐轩对于年画创作是严谨认真的,他在闲暇之时为作坊应活试作,从不敷衍图快,至晚年则闭门谢客,伏案潜心研究年画技法,且亲自执刀雕版镌刻,印刷成品与原稿之笔墨情趣分毫不差。他曾告诫自己的儿子高翰臣说:“丹青如步雪,一步一履痕,迥于水中月,名亡而实存。子学艺,当深谋远思,刻意经营,万不可学他人之皮毛,便草草落墨,流布人间。”
3.美术理论及其他
古代的民间绘画理论向来是口传手授,且不外传,专门的理论论述寥若晨星,是为民间画论中一大缺憾。高桐轩勤于绘画的同时,也极其重视画法理论的探求。他将自己知道的民间年画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多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创作实践系统地总结出来,整理抄录记载,并由他的儿子高翰臣补充修订完成《墨余琐录》。《墨余琐录》所记载的关于画诀、画论方面的论述,是后人研究民间绘画的重要文献。
高桐轩所绘之风俗画,内容多为“掼跤图”“过会图”“迎娶图”等民间所见之世相。他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有作品存世。他的诗词多见于年画中,情真意切,浅显易懂,俗而不陋。
高桐轩是中国年画领域的一朵奇葩,是晚清民间绘画艺人中杰出的画师。他的年画集人物、山水、花鸟于一体,吸收了文人画的长处,格调上与其他画师拉开了距离,给传统年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世人评价其年画“独具风格、雅俗共赏……精工之极,在一般士大夫之上”。他关注劳动人民生活,是一位接地气的画家,因此他的年画给人以亲切感,且富有人民性和现实意义。他的年画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审美追求,而且也成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珍贵资料。他所搜集整理的有关民间美术的理论,填补了民间美术史的空白,对于民间美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桐轩顽强的毅力、高超的写真技艺、刻苦钻研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为后来者学习的楷模。
(孟雷: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本文系天津市文化艺术规划项目《20世纪天津花鸟画研究》资助,E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