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青 张 娟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大理白族“绕三灵”的旅游化探讨
朱 青 张 娟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集中体现了白族多元包容的文化内涵,展现了白族长远悠久的历史记忆。本文主要以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绕三灵节日如何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更好的存续下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旅游化”的口号,即把白族“绕三灵”与旅游化相结合,以期达到该节日得以保护和传承并可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双赢目的。
白族“绕三灵”;旅游化;保护
白族的“绕三灵”有多种叫法,又称“绕山林”、“逛山林”等,每年农历二十二至二十五,成千上万的白族民众便会自发的在喜洲附近组织在一起进行本主崇拜仪式,主要的集会地点有:庆洞村的“神都”,河矣城的“仙都”以及马九邑的本主庙(保安景帝庙)。其中仪式内容包括歌、舞、曲,诵经等娱神娱人的活动形式。因此,参与人数之众多及活动形式之独特,成为大理白族最为盛大的民间民俗活动,和最具特色的本主崇拜仪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绕三灵”在当今社会也面临着种种危机,“静态”保护与传承模式慢慢地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因此,为积极寻求白族“绕三灵”的生存模式,将其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下去是我们眼下的重中之重。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文化强省”的口号,“绕三灵”作为大理白族的文化标签,将其旅游化也正是响应了省委省政府的号召。
山东大学王德刚教授在《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一文中集中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并指出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化生存模式具有两种形态,一是舞台化生存——景区旅游模式;二是生活化生存——社区旅游模式。舞台化生存主要是将“绕三灵”进行艺术加工和深化后呈现在舞台上,以满足观众游客的审美需求。例如,“绕三灵”活动中的绕三灵调,霸王鞭舞,金钱鼓舞,双飞燕舞,花柳曲舞以及包括洞经会的洞经音乐(南诏古乐)等艺术形式都可作为舞台化生存进行艺术化的对象。生活化生存主要是观众游客想了解更多有关白族“绕三灵”的内容,以及追求其原真性,便直接到当地社区进行感受和体验,以满足自身的新奇心理。当然,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白族“绕三灵”进行旅游化后也不例外。
将白族“绕三灵”进行旅游化后的积极与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当地政府以及参与人群的经济收入,带动本地区白族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最重要的是“绕三灵”能够得以重构与延续,以艺术化的途径进行加工后展现出白族新的精神风貌与民族特色,体验出多元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白族丰富悠久的绕三灵活动。因此,可以看出“绕三灵”旅游化后的积极与进步意义是可观的。由此,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前沿意义。白族“绕三灵”进行旅游化必定要与当今社会所处的时代特点相结合,并很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动态,认识发展规律后才能寻找出真正适合其存续和发展的文化土壤,才能继续生根发芽,这样也才能体现出其前沿性。
第二,经济意义。旅游会与经济相关联,通过对白族“绕三灵”的旅游化过程不仅可以使当地白族民众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会使当地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而且此仪式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第三,进步意义。白族“绕三灵”旅游化后会更多的民俗文化和艺术爱好者对此关注,影响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其次,经济效应也会让更多的白族青年自觉地参与进来,不至于出现参加“绕三灵”仪式群体的老龄化问题;最后,更会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民族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的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绕三灵”之所以旅游化是为了避免其在当今社会消失的可能性,以及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如果旅游化过度的话,会造成文化意义和内涵的变异,反而影响其可持续性发展。由此,在旅游化后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原真性问题。金钱鼓舞、绕三灵调等“绕三灵”特有的艺术形式为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会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提炼从而进行舞台化展演,舞台展演的艺术形式会被观众和文化消费者认为是“超真实”的仪式形态。由此超真实成了评判真实的标准和原则,真实就受到了超真实的影响和制约,而真实就会慢慢远去,传统的白族“绕三灵”也会随之失去其原真性。
第二,情感归属问题。白族人的情感维系始终是对本主的虔诚信仰,经旅游化后会导致传统的白族“绕三灵”变成一种纯粹以盈利为目的的活动形式。由此,“绕三灵”仪式也将会从其“神圣性”转变为“世俗性”,时间久之便会潜移默化地使白族人的意识思维里面淡化对本主的神圣性信仰,情感归属的意识也将会随之慢慢减弱。
第三,传统意义丧失问题。传统的白族“绕三灵”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白族民众对本主进行崇拜和祭祀的一种庄重仪式,歌、舞、曲等白族“绕三灵”中特有的艺术形式也主要伴随着娱神的目的而产生。经过旅游化后的“绕三灵”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和观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从而将传统意义的绕三灵活动中特有的艺术符号进行了现代艺术理念的装扮,体现出当今社会所流行的艺术要素。由此,具有传统意义的白族“绕三灵”仪式由对本主的崇拜和祭祀转变为对消费者与观众审美心理的迎合。
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族”绕三灵“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讲,需要制定更多的法律政策来进行保护,使得白族”绕三灵“仪式得以更好地延续;对于整个白族群体来讲,要以本民族文化为荣,尽自己的努力去保护和传承,使其永久地成为本民族的文化符号;对于社会个人来讲,都应该积极地去认识和宣传。然而,无论是国家、本族、还是个人所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避免“绕三灵”消逝和远去,能够使其得以被保护和传承。通过将其旅游化的方式在当今社会是普遍流行的保护和传承模式,因为这样既可以获得客观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使其得到很好地保护和延续,以此达到双赢的目的。但又不得不考虑其文化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在旅游化过程中又需要注重其文化特点,把握其文化规律,尽快地找到适合其生存的文化沃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以此得到永远保护和传承。
[1] 张晓萍,李鑫.旅游产业开发与旅游化生存——以大理白族绕三灵节日开发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12期
[2] 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01期
[3] 吴兴帜.遗产的抉择——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遗产存续[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年2月
朱青(1991.08-),男,河南许昌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艺术文化产业研究。张娟(1991.04-),女,湖南怀化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电影。
K892.2
A
1672-5832(2016)05-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