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银艳 彭保发
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创新
蒋银艳 彭保发
海绵城市是一种全新的雨洪管理理念,该理念下,城市的“弹性”增强,能够更加灵活的应对雨水给城市带来的自然灾害。现阶段,这一理念已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被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在该理念下,通过城市建设,能够有效的进行雨水的收集、存储,并在渗水和净水等处理下,加大自然降水的处理力度。现阶段,我国在积极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从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创新入手,才能够促使我国城市建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人们营建一个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海绵城市 建设 管理
在水资源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的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城市建设中,应努力构建海绵城市,加大对自然降水的渗透、积存以及净化力度,切实做到将有限的雨水保存下来,最终实现节约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力度的过程中,必须从提升规划科学性入手,鉴于此,本文首先从海绵城市建设创新入手,对海绵城市管理的创新展开了探讨,希望为加大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中
建设海绵城市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城市水资源规划、水系规划以及绿地系统等各个环节得到更加科学的衔接和整合,从而提升城市水系统运转的科学性,加大水资源利用率,为实现城市的长期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阶段,要想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效率,必须确保其建设目标能够同城市不同规划体系进行紧密的结合,确保城市水系、园林绿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都能够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先进性,最终将城市建设中各个专业的功能充分激发出来[1]。
(二)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展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加大对污染源、雨污水管网以及垫面条件等的研究力度,是科学建设海绵城市的基础[2]。现阶段,各个城市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城市发展现状,如高密度建筑区域、设施陈旧的老城区以及空间相对开敞的新城区等,根据这些城市建设与发展现状,应使用不同的技术路线方法。
因此,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中,应首先对地下水、地表水以及自然降水等系统进行统计,加大对给水、排水等循环利用各个环节的协调力度,即充分做好水力系统系统性规划力度,从空间、时间等多个方面分配海绵城市的各项建设指标,应用科学全面的水力规划布局,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目标、布局以及规模等进行科学的指导,最终更好的实现海绵城市总体目标。
(一)全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首先,加强源头治理力度。源头削减消纳过程中,可以加大道路绿化带、绿地广场等工程的建设力度,从而有效控制区域产流,并有效将雨水径流污染进行去除,为加大回收利用雨水资源力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加强过程治理力度。在改造排水系统和城市道路的过程中,有助于双重排涝网络的形成,即地上、地下同时展开排涝工作,提升排涝效率。对雨水泵站进行建立,提升疏浚河道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促使海绵城市运行中,在空间上加大雨水收集利用的综合调控力度。
再次,加强末端治理力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提升处理标准,环节水污染对城市水系的威胁。要想实现以上目标,海绵城市管理中必须实施全过程管理,由于水生态、水安全以及水质量拥有较强的系统性,因此,要想提升海绵城市管理效率和质量,应实施分割管理,即针对源头、过程和末端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升海绵城市建设以及运行可行性。
(二)区域检测系统的有效应用
首先,积极构建流量监测体系,从城市雨水管网和河道的关键节点入手,积极安装监控设施,实现实时检测城市河道雨水口上下游流量的目标。从根本上对城市水资源整体数量等进行了解,为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构建水质监测体系。从COD、SS以及TP等水质指标入手,对河道雨水口上下游水体以及排水管网关键节点中水质情况展开实时的监测和充分把握,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握水资源利用途径和方法。
再次,构建液位监测体系。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年径流控制总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构建水安全目标体系。液位监测点应当设置于常见积水点关键节点位置,从而实时监测常见积水点排水管网液位。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必须将政府的引导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下属多个部门通过加强合作,更好预防水生态系统恶化和排水系统内涝等问题,从而为缓解城市运行中水资源供需矛盾以及居民的正常用水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质量的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应积极结合城市规划特点以及水系统特点,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水资源检测力度,并通过全过程管理提升海绵城市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最终将海绵城市的功能充分激发出来。
[1]王建廷,魏继红.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既有居住小区绿化改造策略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7):220~223.
[2]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J].南方建筑,2014(3):39~43.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蒋银艳(1996-),女,土家族,湖南桑植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彭保发,男,汉族,湖南桃源人,博士,研究方向:生态环境。